论语浅释之六你所理解的"中庸之道"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论语浅释之六你所理解的"中庸之道"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想想看,你乍一眼看到这标题中"中庸之道"这四个字,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相信,大多数人应该都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这是因为对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不熟知的原因。首先他们认为"中庸之道是"是一个贬义词,如果稍微好一点充其量也就是个中性词。在他们心中"中庸之道"意味着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意味着平庸、碌碌无为,不上进,不怎么努力,凡事追求中不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或者是认为奉行中庸之道的人,是个喜欢和稀泥、原则性差、喜欢当和事佬的老好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让大家看看正解。

论语浅释之六你所理解的

中庸之道儒家至德

"中庸"出现在《论语》第六篇《雍也》中,原文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这是比较直白的翻译了,所以说这里的"中庸"绝不是普通人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这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的解释。"中庸"是遵循规律,只有遵循千古不变的原理,走不偏不倚的道路,才能治理好国家和管理好社会。所以说"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良策,是儒家里的大智慧。

中庸之道也就是正道,顺乎天性,遵循天道,就是治世之道。天性是什么、天道又是什么?就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即是极致的真理。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才是人类能够长久庚续的正确发展理念。事实也不断证明,违背这个理念人类必然自食恶果。电视剧《天道》丁元英说:“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庸之道”不仅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反而归属于强势文化,而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奉行“中庸之道”的人最终会成长为一名强者。

论语浅释之六你所理解的

同时中庸也是一种伦理道德观,是一种思想方法,强调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以达到"和"的大功用,而中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在前文中提到,孔子认为它是最高标准的道德,人们是很缺乏这种道德的。就连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也是穷其一生来追求这个道德标准。他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勉励自己,“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上联说出了自己的平生志向,下联即是道德上的修为目标。“极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高明”,是说性格高亢明爽。“中庸”即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这句话是为作者平生追求的境界。

不知道现在,大家心中“中庸之道”的概念清晰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