蜆殼電業:昔日的電器製造業傳奇 如今的美國“代工廠”

1984年,由聞名國際的“風扇大王”創辦的環球工業電器跨國集團成功在香港上市。彼時,這家公司擁有當時的高科技——微波爐製造技術。不僅如此,公司還構建了橫跨電風扇、吸塵器、鐳攝影音光碟機、功放機、音箱、光纖配件、電話、燈飾等領域的龐大業務結構。就此,以“SMC”商標冠名的電器產品風靡世界。

不僅如此,公司除在電器領域遍地開花外,在房地產界也玩得一手好牌,僅以不到6.5億港元的價格,便實現控股光大地產70%的股權。然而,所謂時也命也,這家原有望征戰全球的實力選手——蜆殼電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未能平安渡過2008年金融危機,最終被私有化。

如今,這家創辦逾半個多世紀的老牌公司——蜆殼電業,終於選擇了來到港股再戰。其中,公司於今年年初已準備上市,擬公開發售1.875億股,每股發售價為0.335 - 0.38港元,每手交易6000股,但考慮市場狀況等多項因素後決定延後上市。4月7日,蜆殼電業正式再次遞表。

六成收入依賴美國客戶

風光無兩,如今蜆殼電業的生產業務,主要圍繞在無線風扇、吸塵機、工作燈三類組件上。而從產品的收入構成來看,蜆殼電業如今依舊在做公司的老本行風扇產品。2019年,風扇產品佔據了公司50.6%的收入比重。

新股前瞻|蜆殼電業:昔日的電器製造業傳奇 如今的美國“代工廠”

隨著蜆殼電器工業的隕落,昔日風靡世界的“SMC”品牌光環也不再。2019年,SMC品牌產品僅為蜆殼電業貢獻5380.5萬港元收入,收佔比仍逐漸萎縮。從收入結構看如今的蜆殼電業,則更像是為其他品牌代工的代工廠。

新股前瞻|蜆殼電業:昔日的電器製造業傳奇 如今的美國“代工廠”

每個選擇都是當下企業戰略的折射。如今的蜆殼電業如何對自己定位,在公司招股書中便有體現。其中提到,公司當前工程專注為美國客戶生產現有產品,工程團隊不需要進行任何市場研究決定產品是否會受終端客戶歡迎,對潛在需求的研究由客戶自行完成。

其中,蜆殼電業現有客戶多集中於美國。2017 - 2019年,公司第一大客戶美國客戶共分別為公司貢獻了約52.4%、59.1%及64.2%的收入。由此,美國也被公司視為最重要的市場。在招股書中,客戶需求也被分為了“美國客戶”和“其他”兩個類別。

實際上,公司前五大客戶中,也包括了市場位置在澳大利亞、黎巴嫩、尼日利亞等國家的公司。其中,市場在澳大利亞的客戶A也為品牌擁有人,而相比於第一大美國客戶而言收入僅佔公司的14.7%。由此來看,目前的蜆殼電業,更多地將精力放在為美國客戶代工上。

無任何研發活動和研發開支

2017-2019年間,蜆殼電業分別實現收入2.51億、2.66億、2.78億港元,同比增長6.01%、4.48%;分別實現淨利潤3121萬、3463萬、4537萬港元,同比增長4.09%、33.49%。其中,公司毛利率由28.3%增至31.5%,淨利率更是由12.4%增至16.3%。

而據智通財經APP瞭解,公司盈利水平實現快速提升的背後,則離不開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其中,2017年-2019年,公司收入成本佔收比由71.69%降至68.54%,銷售及分銷開支佔收比由1.62%降至1.21%,行政及其他經營開支佔收比更是由11.75%降至8.77%。

新股前瞻|蜆殼電業:昔日的電器製造業傳奇 如今的美國“代工廠”

具體而言,公司在改善生產效率、降低產品內部組件成本方面可謂是做足了努力。其中,在渠道方面,公司主要通過將“SMC”品牌風扇交由分銷商及零售商;非“SMC”產品交由各品牌擁有人進行銷售。公司表示,在此模式下,“SMC”產品在海外的銷售將可保證不產生龐大成本。

在生產方面,據招股書顯示,蜆殼電業製造流程的平均週轉時間為1-2個月,而於其美國客戶60天之內的週轉時間要求下,美國客戶偶爾也會提供部分熱門產品的緊急訂單。在此情況下,公司則會要求工人超時工作,並就超時產生額外員工成本。

因此,隨著內地勞工成本的上漲,為維持更客觀的淨利率,公司也表示計劃加入更多自動化機器,從而控制工人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若根據公司計劃加入新的自動化機器,可實現機器取代43名員工的勞動力。

新股前瞻|蜆殼電業:昔日的電器製造業傳奇 如今的美國“代工廠”

匪夷所思的是,在往績記錄期間及直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內,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幾乎為零,無任何研發活動和研發開支,產品開發團隊僅有1名員工。對此,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主要由於風扇的生產、功能及外觀已成熟穩定。

這樣的成本控制策略則更反映出,公司在業務上更傾向於為客戶進行代工生產,而非提升自身SMC品牌的產品力。然而出於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蜆殼電業也正計劃成立技術中心,多年來缺乏研發現象也出現改善苗頭。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在公司拓展客戶過程中,有兩名客戶定期要求公司提供新產品建議書,而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公司也未能這兩名客戶手中獲得訂單。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公司沒有內部技術中心,無法以合理成本開發出客戶可接受質量的產品。

也有客戶向公司表示,需對公司技術中心進行徹底檢視及測試,取得其信納後才會考慮訂購。由此,當前以為客戶生產為主的蜆殼電業,也重新將研發投入加入到公司策略的制定當中,曾經的“無任何研發活動和研發開支”也變為“升級技術中心勢在必行”。

回顧昔日將研發新產品“競爭之上,佔領長遠市場”作為定律的蜆殼電器工業,如今的蜆殼電業視研發於無物,為最大利潤而甘願做美國品牌的代工廠,或許也是其從高位隕落的原因之一。幸運的是,公司目前仍維持現金流的增長,對於研發也重新重視起來,有望實現業務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不過比起曾經創下的“傳奇”,則已是泯然眾人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