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IPO:一場與“代工廠”決裂的工業互聯網革命

富士康IPO:一場與“代工廠”決裂的工業互聯網革命

一直以來,富士康被貼上“世界代工廠”的標籤,這也是郭臺銘一直想撕掉的標籤。他曾在在多個場合強調,富士康二十多年前就已經不是隻有代工了。只不過,想要真正撕掉“代工廠”的標籤並非那麼容易。如今,在上市之際,郭臺銘用“工業互聯網”重新定義富士康,如同一場與“代工廠”徹底決裂的革命。

富士康IPO:一場與“代工廠”決裂的工業互聯網革命

新時代商業報道 | 新商君

富士康IPO:一場與“代工廠”決裂的工業互聯網革命

超級獨角獸富士康終於要登陸A股了。

5月24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業富聯”)進行線上申購。IPO後,工業富聯總股本達197億,發行價對應的市值為2712億,創下近三年來A股最大IPO紀錄。

作為今年第一家在證監會“閃電過會”的新經濟企業,富士康拉開了中國獨角獸企業IPO潮的帷幕,從提交IPO到首發上市,儼然成為了新經濟企業登陸A股的“風向標”。同時,工業富聯也備受資本青睞,申購當天猶如一場投資者盛宴,網上初步有效申購倍數為711.06倍。

對於工業富聯的上市,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可謂頗為重視,在工業富聯上市的關鍵時刻,68歲的他親自上陣,頻繁拜訪基金公司、做演講、參與路演,反覆講著同一個夢想:工業互聯網。

一直以來,富士康被貼上“世界代工廠”的標籤,這也是郭臺銘一直想撕掉的標籤。他曾在在多個場合強調,富士康二十多年前就已經不是隻有代工了。只不過,想要真正撕掉“代工廠”的標籤並非那麼容易。如今,在上市之際,郭臺銘用“工業互聯網”重新定義富士康,如同一場與“代工廠”徹底決裂的革命。

郭臺銘的工業互聯網夢想與野心

最近郭臺銘常說“富士康二十年前就已經開始轉型了”。

“富士康不止有代工,還有精準化的大數據、精準化的人工智能,以及各種AR體系等等”郭臺銘的介紹中,富士康正在擁抱工業互聯網。68歲的他,精神矍鑠,對於富士康的未來,他樂觀自信。

“互聯網經濟下,受益的依然是實體經濟。”近幾日,馬不停蹄“路演”的郭臺銘頻繁現身在各社交場合。在他的不斷灌輸下,清華學子們在懵懵懂懂中感悟數字經濟賦能工業智造;世界智能大會的聽眾們似懂非懂“實體經濟+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賦能的時代來臨”的主題……

郭臺銘所涉及的話題無外乎人工智能、信息處理、雲計算、區塊鏈金融等,郭臺銘所說表述的精神內核無外乎是他工業互聯網的野心。

他強調,未來的富士康是以工業互聯網為載體,全面實施AI技術賦能視覺檢測、人流與物流的實時異常處理和設備自主診斷等工作。為了達成此目標,富士康已經開始了機器人換人計劃,開始引進高科技人才,開始打造智能生產基地。

一邊進軍半導體行業,製造芯片,一邊佈置互聯網智能產業鏈,富士康擺脫“代工體質”的決心日月可鑑。

68歲的郭臺銘對於自己親手打造的這個“人工製造帝國”的轉型充滿信心。當清華的學子們滿懷憂國情懷問道“智能製造之後,基礎線上的工人何去何從?”

郭臺銘“希望人力與人工智能達成協同發展”的回答,讓聽到的人心中少了一絲絲的擔憂。但事實是,2016年10月,崑山6萬員工被裁,富士康超過4萬臺機器人全面參與生產,給一部分人帶去的不是美好。

而放眼全球,富士康在全球有120餘萬員工。如何安置與處理,似乎也是轉向智能化發展不可不思的一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比較直接,他十分在意富士康在美國的紮根能給美國帶去多少工作機會以及多少薪水。

很顯然,富士康龐大的人員基數與內在的市場需求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其立身的基礎。這一點,也明顯體現在富士康自身的業績以及業務組成上。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7年,富士康主營業務成本佔總成本比重99.91%、99.76%、99.73%。直接原料成本佔當期主營業務成本的82.02%、83.21%和86.51%。在主營業務中,通信網絡設備三年佔比分別為58.3%、51.09%、54.22%。雲服務設備佔比36.13%、40.34%、37.17%。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佔比0.15%、0.14%、0.22%。其中,佔比最小的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毛利率高達49%高於通信網絡設備的14%。

三年營收分別為2728億元、2727.13億元、3545.4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43.5億元、143.66億元、158.68億元。淨利潤率分別為5.26%、5.27%、4.48%,在5%上下浮動。

由此清晰可見,富士康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比例甚少,根本無法與高科技企業掛鉤。

也許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富士康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轉型,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近幾年的利潤沒有過大的增長。

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人才儲備更是寥寥。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富士康大專以下的學歷高達78%,大專及本科佔21.4%,碩士及以上僅僅0.6%,40歲以下青壯年佔91.49%。三年的研發收入佔比分別為1.75%、2.01%、2.24%。

如此看來,富士康的轉型並非易事。體量龐大,底蘊不足,積澱不夠,在智能化發展這條路上,富士康與目前工業互聯網還有一段距離。

富士康IPO的資本狂歡與冷思考

工業富聯的上市,寄託著郭臺銘“工業互聯網”的夢想,也是“巨無霸”富士康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所以從富士康申請IPO那一刻起便備受資本市場關注。

富士康從2月1日遞交招股書申報稿到3月8日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審核通過,僅僅用了36天,堪稱“光速”,創下了A股市場IPO審核的最快紀錄。

作為今年第一家在證監會“閃電過會”的新經濟企業,富士康拉開了中國獨角獸企業IPO潮的帷幕,從提交IPO到首發上市,儼然成為了新經濟企業登陸A股的典型樣板。

作為超級獨角獸企業,富士康本次發行價13.77元/股,發行市盈率17.09倍,募資金額271.2億元,創下A股近三年的募資記錄。

根據招股書披露,工業富聯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能製造產業升級、智能製造產能擴建八個部分進行投資,募集資金超過上述需求量部分,用於補充營運資金。

顯然,郭臺銘想要實現這個“工業互聯網”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不過,這對於頂著“超級獨角獸”、“工業互聯網龍頭”等諸多光環的富士康而言,募資並非一件難事。

5月24日,工業富聯啟動在線申購之後,瞬間引爆資本市場,申購當天猶如一場投資者盛宴。當天夜間,工業富聯發佈公告,其網上初步有效申購倍數高達711.06倍,回撥機制啟動後,網上發行最終中籤率為0.34208404%。

在這場投資者分享獨角獸的盛宴中,與以往的獨角獸企業上市的情況如出一轍,上一個先於富士康上市的獨角獸企業藥明康德亦如此,深受資本的青睞,其成長估值也為市場看好。截至5月25日,已收穫連續第十四個漲停,最新報107.36元/股,總市值達到1119億元,股價已經較發行價暴漲近三倍。

同樣,作為獨角獸企業,富士康的市值也成是市場重點關注的話題。按照發行價13.77元/股計算,富士康發行總市值為2712億元,工業富聯在上市首日漲停(漲幅44%),市值便高達3905.34億元,超過海康威視,成A股科技股第一大市值。若收穫2個漲停,工業富聯便可擠進A股前十大市值陣營;當收穫第11個漲停,工業富聯市值破萬億,成A股首隻站上萬億的非金融個股。

獨角獸企業的成長估值正是投資者追捧的因素,不過在股市這個名利場中,無論是在港股還是A股,都不缺乏獨角獸縮水或破發的故事。

在港股市場,去年下半年以來,相繼有眾安在線、閱文集團、易鑫集團、雷蛇、平安好醫生等多家內地獨家獸公司經歷市值大縮水的歷程,起初被認為是新經濟的代表而大受追捧,獲得了很高的估值。然而,它們上市後有的衝高後大跌2/3,有的上市後即走上漫漫熊途,前述5家公司中有4家股價跌破發行價。

在A股市場,三六零、華大基因等獨角獸企業也是如此。其中三六零市值縮水更快,其5月25日的市值為2286.25億元,相比2月28日創下的最高市值4439億元縮水將近一半;華大基因5月25日的市值為595.03億元,較2017年11月的最高市值1048億元縮水43%。

在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沒有什麼是絕對的,獨角獸企業也如此。而富士康也在發行股票上加了一道鎖,根據富士康發行公告,“網下發行中,每個配售對象獲配的股票中,30%無鎖定期,自本次網上發行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交易之日起即可流通;70%的股份鎖定期為12個月,鎖定期自本次網上發行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交易之日起開始計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