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軍還是玄甲軍,唐朝最後一道防線的存在,是怎樣由盛轉衰的?

好多想了解這段歷史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耳聞,在唐初名震一時的神秘軍隊,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首先,天策軍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唐朝歷史上也沒有這樣一種編制。而與之對應的天策府是存在的,是李世民在公元621年擊敗王世充攻取洛陽之後,李淵為表彰李世民的戰績在洛陽立天策府,李世民本人也被立為天策上將軍。被譽為“唐朝最後一道防線”是由李世民建立並在唐朝建立過程中以及貞觀年間實力不斷壯大並屢立奇功的玄甲軍。

天策軍還是玄甲軍,唐朝最後一道防線的存在,是怎樣由盛轉衰的?

玄甲軍是由李世民建立於隋朝末年,公元616年前後。當時李世民的父親李淵,被派駐晉陽任職,而李世民也隨父親分守太原。李世民在駐守太原的時候,來自北境的突厥趁隋末時期的混亂不斷騷擾北部邊境。於是李世民研究突厥騎兵,在效仿突厥騎兵的基礎上建立這樣一支令突厥軍隊聞風喪膽的玄甲軍。

玄甲軍,顧名思義,就是士兵身披黑色重鎧甲,同時所騎戰馬也都會被披上護具。這在當時是雖不是首創但改良不俗,因為彼時不管是隋朝騎兵還是突厥騎兵,軍隊裡絕大部分都是輕騎兵,就算在騎兵中有護甲堅固的也算不上是重騎兵,而李世民創立的這隻玄甲軍是名副其實的重騎兵,當時的其他騎兵兵種遠沒有達到玄甲軍的這種程度。在玄甲軍建立之初,就很快顯示出了它的威力,李世民輕鬆平定了突厥多次襲擊。

天策軍還是玄甲軍,唐朝最後一道防線的存在,是怎樣由盛轉衰的?

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李世民帶著含有這支精銳騎兵的部隊跟隨李淵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617年,李淵率部攻下長安。618年,李淵稱帝,唐朝建立。此時,唐朝雖然建立,但疆域範圍並不大,只包括現今西北甘肅、陝西大部分地區,還有山西、四川大部分地區,中原地區依然不在唐朝的統治範圍之內。而這時,正好給了李世民和玄甲軍施展才能的舞臺,他們不斷擴大地域範圍的同時,玄甲軍也在不斷的收編整合,其中就包括當時名震一時的驍果軍。在不斷的征戰中,玄甲軍人數並沒有很大擴充,但是實力卻愈發的強大。

公元621年,除了固守洛陽的王世充和佔據河北部分地區的竇建德,中原地區都已經劃歸為唐朝屬地。 同年,李世民率部分別在洛陽和虎牢關擊破王世充部和竇建德所部。尤其在虎牢關戰役中,李世民的玄甲軍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幾次的作戰中,李世民都以玄甲軍為前鋒部隊,直衝對方的正面部隊,雖然玄甲軍在數量上處於劣勢,但每次都能耗住敵方的主力軍隊。待到戰事僵持之時,再率輕騎兵和步兵從兩翼衝擊,一舉擊垮敵軍。正是在這樣的作戰方式下,李世民才得以擊敗竇建德。

之後,李世民又擊敗王世充。在攻陷洛陽之後,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將軍,所以李世民領導的軍隊有時也會被叫做天策軍,但這並不是正式編制的叫法,同時玄甲軍也不是天策軍,玄甲軍只是天策軍中的部隊之一,是天策軍中最精銳的部隊。

天策軍還是玄甲軍,唐朝最後一道防線的存在,是怎樣由盛轉衰的?

在這之後,李世民重新對玄甲軍進行了更為細緻的劃分和整編,在玄甲軍的選拔上尤為嚴苛,所以,才使得玄甲軍在貞觀年間都一直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 李世民登基之後,發動了數次對突厥的大型作戰,這中間,玄甲軍依然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然而,李世民死後,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雖然保留了玄甲軍的編制,但同時不斷的擴充隊伍數量和甄選標準的下降已經使玄甲軍的戰鬥力下滑。

到了唐玄宗時期,玄甲軍已經淪為了和其他路隊一樣。甚至到了後期,玄甲軍的戰鬥力還不如各地藩鎮精心培育出來的武裝部隊,它的沒落也似乎成為了註定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