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唐朝那些詩人之宋之問(上)

人物標籤:創建沈宋體,律詩定型者,失敗的政治家

上篇駱賓王的時候就說要講個故事,那麼現在正式開講,事先說明這個應該是無中生有的故事,唐代考工員外郎宋之問,因事被貶,流放到江南,期間來杭州靈隱寺散心,晚上就落榻在寺裡。宋先生晚上睡不著,一個人在長廊上踱步,抬頭看明月當空,不想來了詩興,“鷲嶺鬱苕嶢,龍宮鎖寂寥。”憋了半天終於寫了第一聯,但是又感覺不是很滿意。廊邊禪房有老僧問道:“年輕人,不好好睡覺,在此感嘆啥?”宋之問說:“弟子剛才我想賦詩以題此寺,無奈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年輕人,你把現在得到的句子念上一邊。”宋之問隨即把剛才那一聯給吟了下,老僧聽完後,反覆吟誦了幾遍,便說:“為何不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宋之問十分驚訝,心道這老僧不是一般人,片刻間就能吟出如此美句。受老僧啟發,宋子文把後面的句子都給補齊了“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但不管是宋之問自己還是後來的讀者,都覺得額聯(詩第二聯)是全篇最佳之處。

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老僧,想請教一些有關於詩詞的知識,不想老僧早就不見蹤影,寺中有知道底細的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徐敬業戰敗後隱居於此。”宋之問想原來是高人在此。這個故事一方面突出了駱賓王的詩才和人品,同時也對比了宋之問,總體來說,宋先生是一個被政治耽誤了的文學家,革命者屬於時代先鋒,而政治者就往往老於世故,而且宋先生處在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代,站隊伍選陣營是每天都在思考的事,可惜的是我們的宋先生老是抱錯大腿。

先來說說宋之問的父親宋令文,此人有三絕聞名當時,那三絕呢?文學、書法還有神力,而宋之問就是繼承了父親的文學,弟弟宋之遜繼承了草書和隸書,另外弟弟宋之悌驍勇過人,三兄弟分別繼承了一樣,三絕傳三子也不失一代佳話。宋之問在唐高宗675年考上進士,681年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天授元年690年,武后稱帝,召宋之問和楊炯(後被沈佺期取代)為洛陽西入閣,成為天子顧問並御用詩人。和普通的詩比起來,御製詩相當於命題作文,始終圍繞著歌功頌德拍皇帝馬匹這一主題展開,而普通的詩可以借題發揮,自由抒發自己的情感,由於受限制比較多,所以說做詩人難,做御製詩人更難,這是一個很難適應的職業,而宋之問卻混的遊刃有餘,風生水起。

其中有兩則故事很能說明問題,一則是武則天巡視組到達洛陽龍門,要求在場的大臣們賦詩一首,其中左史東方虯出手最快,第一個交了答卷,武則天看完後覺得很不錯,隨即賜了錦袍一件以示獎勵,很快,宋之問的答卷第二個交上來,武則天看完後覺得比東方虯的好了太多,錦袍只有一件,武則天就把賜給東方虯的那件轉賜予宋之問,宋之問的那首詩就是《龍門應制》。另一則是唐中宗時,正好是正月三十,中宗帶著群臣在昆明湖遊園,想不到興致來了賦了一首詩,讓大家寫詩附和,這種應制詩很難寫,寫的猶豫了,皇帝會覺得你有怨氣;寫的激昂了,皇帝會覺得你有想法;你寫的現實主義,皇帝會覺得你在批判他;你寫的虛幻主義,皇帝會覺得你不務正業。所以歌頌主義大行其道,這對在場的大臣來說都是長期的鍛鍊,基本都拿手的很,結果不多時收集到了一百多篇,但是就算是拍馬屁那也需要技巧,不能拍的太直接也不能太含蓄,要恰當主義來拍,這樣才能拍的不落痕跡又讓人舒服。皇帝讓才女上官婉兒(據說生的時候帶著一把秤,能稱量天下才學)坐在結綵樓上做裁判,覺得不好的作品就扔下來,最後留下最好的,一時間紙片紛飛,大家都拿到了自己寫的陋作,唯有宋之問和沈佺期的還沒有被扔下來,過了很長時間,又飛下一紙,原來是沈佺期的,上官婉兒說道:宋沈兩位的詩都寫得很好,不下上下,但細細品味下,最後一句才分出伯仲,沈佺期的最後一句是“微臣凋朽質,羞觀豫章材”,行文到此結束,詩氣已盡;而宋之問的尾句是“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不但用典傳奇,而且言盡而詩意未盡,故稍勝一籌。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連沈佺期自己都覺得輸的不冤。

如果宋之文先生一心玩文學,他完全可以成為一代文學大家,但是他偏偏愛上了政治,由於出身並不高貴,他總想著攀附權貴籍著往上爬。這個就是宋先生的悲哀,也是中國文學史的傷心,就如剛才那個尾句也體現了宋之問的性格,總體來講虛偽而且高調,所以寫詩也是大開大合,不留餘地,下一講我們再把“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給大家認真解讀下。

下一篇:宋之問(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