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鲤鱼的食性已变化,摆脱冬季用饵惯性,饵料选用有讲究

野外环境复杂多变,钓鱼领域与之相应的水情、鱼情也不断变化,与钓鱼人而言垂钓技巧、方法也需调整。本文所探讨的重点便是冬去春来,鲤鱼的食性有哪些改变,钓鱼又如何恰当地用饵。

冬去春来,鲤鱼的食性已变化,摆脱冬季用饵惯性,饵料选用有讲究

哪些原因导致春季鲤鱼的食性改变

与冬季相比,春季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水温的回升,而这又是影响鲤鱼食性变化的关键,有的因素是直接促使鲤鱼摄食发生改变,而有的则是间接影响。

1、水温升高、鲤鱼摄食积极:像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冬季水温长时间处于0-10℃,而鲤鱼最佳的适宜水温在20-30℃范围内,相比之下温差显著,鲤鱼的活性、摄食欲望受到明显抑制,甚至有些情况下,基本不摄食,这也是冬季垂钓鲤鱼难的原因之一。冬去春来,特别是立春之后,气温、水温回升,鲤鱼活性提高,由冬季群聚状态,逐渐恢复至先前的独行状态,开始四处游弋、觅食

冬去春来,鲤鱼的食性已变化,摆脱冬季用饵惯性,饵料选用有讲究

2、水体所含食物增加:冬季的河流、湖泊水质是偏清澈,水体偏瘦的这是由于大量活跃在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植物无法忍耐低温的侵袭,渐渐失去活性,最后消亡所致。而春季恰好相反,水温回升残余的微生物“死灰复燃”,绝大多数绿色植物从新焕发了生机。一整冬几乎无摄食的鲤鱼,饥肠辘辘,面对丰富的食物,属于疯狂摄食状态。

3、鲤鱼交配、产仔:春季是大部分淡水鱼交配、产仔的季节,鲤鱼也不例外。鲤鱼交配前,会大量摄食,特别是高蛋白的食物,补充能量;交配、产仔那段时间,则觅食不再强烈,且会消耗大量体力、能量;产仔后的时间点,水温相比之前又有提升,鲤鱼会再次大量摄食,弥补能量的损耗

冬去春来,鲤鱼的食性已变化,摆脱冬季用饵惯性,饵料选用有讲究

春季鲤鱼对饵料的偏好、选择

上文对春季鲤鱼食性变化的原因做了介绍,不难看出,鲤鱼的摄食积极度与对饵料的偏好,是受多方面的影响,即有自身需要,也有外界环境所致,那么具体有哪些改变呢?

首先,鲤鱼对食物味型偏好的改变。前文提到,冬季水温低时,鲤鱼的摄食欲望受到抑制,但为维持必要的新陈代谢、生理功能,依然会摄食一定量的食物,而此时腥味、高蛋白的饵料或荤饵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量小但含有营养、能量多,并且腥味能激活鲤鱼的摄食欲望,水温越低,腥味越浓越好而春季则不同,水温提升,鲤鱼依然喜腥味,但浓腥已不适合,需在加入一些香味、甜味饵料,且时间越接近夏季,腥味比例越少,甜香比例越大。

冬去春来,鲤鱼的食性已变化,摆脱冬季用饵惯性,饵料选用有讲究

其次春季谷物类饵料对鲤鱼效果显著。冬季野钓经验丰富的钓友清楚,鲤鱼在冷冬也是吞食蚯蚓、红虫等腥味的荤饵的,而对谷物类食物兴趣寥寥。同样因水体环境、鲤鱼食性的改变,像嫩玉米、发酵玉米颗粒对鲤鱼的吸引力逐渐增大,但相较而言,早春并不太适合,仲春、春末时间段更适合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嫩玉米色泽白亮、汁液饱满、味道香甜,多用于钓饵,而发酵的玉米颗粒多用于打窝聚鱼,两者可搭配使用。当然并非发酵玉米不能做钓饵使用,如果做钓饵,选择颜色呈黄色或特意加工成红色,体积硕大的,较为合适。

冬去春来,鲤鱼的食性已变化,摆脱冬季用饵惯性,饵料选用有讲究

最后,灵活把握饵料的综合性与专一性。与鲤鱼类似,属于杂食性鱼种的并不少见,像鲫鱼、白条、麦穗等等。因此使用的窝料、饵料除去吸引鲤鱼外,也会把其他鱼诱集到窝点。典型的就是某大厂的一款销量颇高的综合饵,宣称草鳊鲤鲫通杀,广谱性的确不错,但专一性不强,而自然水域鲫鱼等小体型鱼又偏多,常引发小鱼闹窝。再比如前文提到的嫩玉米搭配发酵玉米,对鲤鱼有足够的吸引力不假,难点在于这种颗粒且不融化的诱饵,但靠气味分子在水体传播,速度慢、范围小,不如粉末状窝料,另外自然水域鲤鱼的数量较鲫鱼要少得多,发窝诱集鲤鱼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因此不论是饵料或窝料,在使用过程中应在综合性与专一性灵活把握、调整,像发酵玉米颗粒中适当添加一些粉末状的商品饵料便是一种方法。

冬去春来,鲤鱼的食性已变化,摆脱冬季用饵惯性,饵料选用有讲究

写在后面

本文首先对影响鲤鱼食性变化的水体环境等各方面做了介绍,另外对春季鲤鱼食性发生的具体变化做了陈述。不难看出,随着季节的转变,水体环境的变化是鱼情改变的基础条件,从而带动鲤鱼食性的改变,另外本文未曾涉及的线组搭配、钓点选择、调钓方式等也许相应的调整。所以钓鱼是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均根据具体环境而调整、改变,不局限于本文所讨论鲤鱼食性的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