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爸爸能掙錢,會撒嬌,懂育兒,9個子女3個院士,他太強了

中國近代史上有位超強老爸,他雖然忙,但成功地培養了9個子女。他是一位政治家,參加戊戌變法和公車上書;他是一位學者,平均每天寫5000字,一生寫下了1400餘萬字的著述;他是清華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他經常要到全國各地演講與教學。

他是誰?他就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

他的孩子有多優秀呢?

大兒子,梁思成,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

二兒子,梁思永,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

(我國首屆院士僅幾十人,只有一對兄弟院士,那就是梁思成與梁思永。)

三兒子,梁思忠,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後來投身抗戰。

四兒子,梁思達,著名經濟學家。

五兒子,梁思禮,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女梁思順,文史學者。

次女梁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

三女兒梁思懿,社會活動家。

四女兒梁思寧,新四軍女戰士。

真是“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梁啟超那麼忙,還能培養出如此出色的子女?《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這本書能幫助我們看出一些什麼。它的作者是吳荔明,梁啟超外孫女。

這個爸爸能掙錢,會撒嬌,懂育兒,9個子女3個院士,他太強了

在書中,吳荔明講述了梁啟超,他的夫人以及9個子女的故事。由於在1923年-1929年間,梁啟超有5位子女在海外工作或留學,書中包含了大量的梁啟超家書以及他教育子女的細節。

關於養育孩子,我們至少可以在梁啟超身上學到3點:一、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二、是幫助孩子找到學習興趣;三、是告訴孩子家庭財務狀況,讓他學會生活。

1.明明白白說我愛你

梁啟超是一位肉麻的老爸,他愛孩子沒有一點東方人的含蓄,他經常用各種親暱的稱呼叫孩子們:我的寶貝,我最愛的孩子,對岸一大群孩子,老白鼻……是不是很可愛?

他對孩子們的思念,總是溢於言表。女兒思莊去加拿大留學,梁啟超寫信給女兒們:你們走後,我很寂寞。估摸著思莊快到加拿大了,那日正是十五,梁啟超告訴孩子們:我晚上在院子裡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有沒有覺得這些話很難說出口?還有更厲害的,梁啟超誇起孩子來,一點都不含糊。

這個爸爸能掙錢,會撒嬌,懂育兒,9個子女3個院士,他太強了

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舉辦婚禮後,梁啟超收到了婚宴上的照片,他直誇梁思成一片豐腴俊秀,令我怎麼看也不厭,三女兒莊莊豐澤可愛。

想孩子就說想,覺得孩子好就說好,梁啟超真正是個心口如一的父親。

假如有人問父母們,你們更喜歡兒子還是女婿,女兒還是媳婦啊?我猜有人會違心地說:一樣喜歡。

梁啟超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他在給大女兒思順的信中說,我雖喜歡大女婿希哲,媳婦徽因,但那是因為愛女兒才愛女婿,愛兒子才愛媳婦。那是間接的愛,要我愛媳婦與女婿如愛自己的兒女一樣,那終究是不可能的。

孩子的身體需要營養,心理更需要營養。

縱然隔著千山萬水,梁啟超仍不忘用家書為孩子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愛的營養。

2.賦權給孩子們

我一直覺得,父母過於能幹,孩子未必幸福。有對能幹的父母,孩子有可能狂妄,覺得凡事有父母兜底;孩子有可能懦弱,覺得自己無能。

梁啟超在這點上把握得很好,他雖然出色,但願意顯得弱小,給孩子權利管自己。

在家書中,梁啟超經常給子女報備:我沒喝酒啊!我今天好好休息了。是不是很可愛?有一次,梁啟超甚至在信中問子女:過兩天媽媽過生日,我可不可以喝點酒啊?

父母與孩子從來都是相互影響的關係。

父母不只是給予愛的一方,也是接受愛的一方。為人父母,我們有時候對自己要求過高,不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自己示弱。可是,梁啟超在孩子面前活得很坦然。

這個爸爸能掙錢,會撒嬌,懂育兒,9個子女3個院士,他太強了

梁啟超生病後,兒子思忠寫了一封六頁紙的信勸爸爸保重,梁啟超還撒嬌說:好囉嗦呀,管爺管孃的,比老師管學生還嚴,討厭討厭。嘴上這麼說,梁啟超的心裡肯定甜蜜蜜。

梁啟超與子女之間的愛是流動的,平等的,他從來不怕暴露自己的脆弱。在梁啟超去世前,他寫信給思順說:我平常想你們還好,每到生病時就想得特別厲害,要是順兒在我旁邊,我向你撒一撒嬌,苦痛就會減少許多。

梁啟超能坦白對孩子的愛,也能感受孩子們愛他,這使得他與孩子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可以說這是梁啟超教育孩子的基石。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海藍博士說:請孩子給你和他的關係打分,0-10分,如果在8分以下,無論你說什麼,都是白費口舌。

只有關係好了,孩子才願意被父母影響。否則,即使孩子知道你說得完全正確,也不會聽。

3.引導孩子找到人生樂趣

如果有人問我,做父母最高級的狀態是什麼?我認為是允許孩子做自己,並幫他找到一生興趣所在。

這一點,100年前的梁啟超早就做到了。梁啟超鼓勵每個孩子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興趣。

兒子思忠報考軍校,梁啟超不贊成。但是,作為父親,他尊重孩子的選擇。

女兒思莊在選擇專業時,梁啟超的建議是學生物。梁啟超認為女孩子學生物學不需要做粗重的工作,而且國內學生物的人較少,回國之後容易有新發明。

思莊學了一年多的生物後,梁啟超從思成的信中得知思莊不喜歡生物學。他立刻寫信告訴思莊:我推薦的學科未必適合你,你不必一定聽爹爹的話,選專業的事要自己做主。如果可以,立馬換專業。

梁啟超知道:“趣”才是抵抗人生苦難與失敗的良藥。

這個爸爸能掙錢,會撒嬌,懂育兒,9個子女3個院士,他太強了

梁思成在青年時期因為車禍脊椎受傷,長年穿鐵背心支持上身。但是,他仍然與同事翻山越嶺踏訪了全國15個省份,200多個縣,測繪與拍攝了二千多件古建築遺物。是什麼支持這個“半條命”的人這麼拼?

梁思永,中國現代考古學家,因病長年臥床。新中國成立後,躺在床上的他仍主持中科院考古所的工作,為中國考古事業制定長遠規劃,是什麼力量支持著他?

是“趣”。

興趣可以讓人熬過失敗、孤寂與苦難。經不起“苦”的興趣,根本不能算興趣。

梁啟超在尊重孩子興趣方面,算得上“縱容”了。他曾經告訴孩子們:你們長成結婚後,可以跟著我在家住幾年,等到完全自立後,再創造新家庭。如果只為生計勉強做不合適或不樂意的工作,可能引起精神上的痛苦,不值得。

4.學力比學歷重要

大多數父母關心孩子的成績多於學習。我們更在乎分數,而不是孩子今天學到了什麼。而梁啟超關心孩子的學習多於成績。

女兒思莊剛出國時,學習有些跟不上。梁啟超告訴思莊:英文不及格不要緊,不要因此而感到氣餒,你們都會自己用功,我非常相信這一點,將來計算總成績也不在區區一時一事也。

梁啟超認為學習不是一時的事情,更不能只通過成績來看。

梁思成在國外學習的時候,曾寫信向梁啟超傾訴,他懷疑美國的教學方法太死板,他擔心自己學不到設計方法而成為畫匠。

梁啟超用孟子的話勸他: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學校的學習教人規矩,至於“巧”要離開學校才能發現。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的成就,還需要許多環境及附帶學問的幫助。你學成之後,找機會轉變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到時候天才就可以爆發出來。

這個爸爸能掙錢,會撒嬌,懂育兒,9個子女3個院士,他太強了

梁思禮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結婚後,梁啟超特地為他們設計了歐洲旅行路線,希望他們藉此機會多觀察國外建築風格並做好記錄。他強調,這是學習中的另一個重要環節,不管花多少錢,我都會支持你們。

梁啟超非常注重培養子女的實踐能力。兒子思永學習考古,想回國實習,並蒐集一些野外資料。梁啟超積極幫他聯繫國內考古專家李濟,自掏腰包,為思永創造實踐的機會。

在梁啟超看來,學習包含了許多因素:興趣、堅持、成績、實踐、眼界等等,它絕不只是成績。可以說,梁啟超教育的理念很超前,具有教育的終局思維。

作為父母,我們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不是把孩子送進名校,而是幫助孩子獨立,讓他能夠成功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要實現這個目標,成績好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有學習力。

5.金錢方面的教育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同為教育家的梁啟超深諳此理,他總能大大方方地跟孩子談錢。

在1923年至1929年,梁啟超有4個子女在海外留學。即使放在今天,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梁啟超在信裡告訴子女們,他的收入有以下幾個來源:投資公司股份利息,政府工作、清華教職、演講以及出書的收入。

在信中,他用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和孩子們談留學費用及家庭各項開支。

這個爸爸能掙錢,會撒嬌,懂育兒,9個子女3個院士,他太強了

梁啟超的後代們

思成留學費用一年500美金,思莊留學費用一年700美金,每過一段時間,梁啟超就把學費寄給老大思順代為管理,並按需轉給弟弟妹妹。同時,梁啟超也為小一些的孩子思達,思懿、思寧三個子女的留學費用考慮,想提前準備著。

除了收入和支出外,梁啟超還喜歡跟子女們談投資,比如買股票、投資公司,甚至是投資房產。

在夏天時,梁啟超喜歡帶孩子們去北戴河度假。後來,有朋友要出售北戴河附近房子,梁啟超就想買下來。

他跟子女算了一筆賬,這處房子賣10000,其中裝修、傢俱值5000,房子約10畝,也就是說地皮價格為500元/畝,而市面地皮價值1000一畝,所以非常划算了,值得投資。


梁啟超雖然是文人,但是教育子女是入世的態度。他認為: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著生命便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同時,他又深知,給家人生活保障,為子女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沒有錢肯定不行。

在《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位博學、會撒嬌、很溫暖的父親。他愛孩子,孩子們也愛他。梁啟超知道教育的內核是親子關係,所以他把與子女的關係放在第一位,其他第二位。他先與孩子們建立良好的關係,然後再談學習、工作與生活,這樣孩子們更願意接受他的影響與建議。

而有些父母,把孩子的學習放在第一位,關係放在第二位。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樣的父母就漸漸地失去了對孩子的影響力。梁啟超的教育智慧真的值得很多父母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