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永无出路,只有归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挥笔写下《兰亭集序》之时,却没能想到这句话竟一语成谶,写尽了儿子王献之一生难以言说的痛。

正如王羲之所言,那些人生中美好的事情转瞬即逝,人们对此会心生感慨。但人生命的长短由造化决定,最后都会归于死亡,而这亦如王献之与郗道茂的爱情。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他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不仅出身显贵,而且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认为献之更优秀,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多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王羲之更是在献之尚为孩童之时就曾预言: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而王献之成年后,果然不负众望,不仅才华横溢,更兼之“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羇,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也给予了王献之高度评价:“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

我的爱,永无出路,只有归期

魏晋时期士大夫注重仪容仪表,美男辈出,而王献之不仅没被其他美男淹没,而且凭借其出尘的风姿,清雅俊秀的面容,冠绝一时,这样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高富帅”自然引人侧目,其在民间就拥有无数粉丝,甚至于当时东晋简帝的女儿新安公主亦是其粉丝之一。

少年初长成,都城中多少待字闺中的少女都盼着能够嫁给这样的翩翩君子,而新安公主的哥哥孝武帝更是把王献之当做选婿的标准。他叮嘱替皇家物色女婿的人说:“王敦、桓温算什么东西?一旦得势,就要干预皇家的事。你替我选女婿,拿刘真长、王献之做标准就最好不过了。”

不过,这个沉默寡言,面容俊秀,才华横溢的少年却早已心有所属。

此女就是郗道茂,她亦出身名门望族,是郗昙的女儿,王献之母亲的外甥女,比王献之大一岁,和表弟王献之自小相熟。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她出落得越发标致温婉,亭亭玉立。再见表姐之时,少年心底渐渐生出了别样的感情,如果能够与眼前人执子之手,相守一生,那该多好啊!

我的爱,永无出路,只有归期

王献之不善辞令,沉静内敛,少年时家中着火,他也能不慌不忙悠闲起身,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王献之,却在表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第一次沉不住气了,他迫不及待地央求父亲去为他求亲。王羲之经不住儿子的催促,提笔写了一封求亲的书信,客气地说:“你家女孩有没有中意的对象?如果没有,就和我家小郎结婚,那是再好不过了。希望你考虑一下。”

郗昙收到信后,也询问了女儿的意思,女儿面上浮出的一抹红霞让父亲明了了她的心意。郎有情妾有意,加之门第相当,如此天作之合想必定能相伴终老。

不久,王献之得偿所愿,迎娶了心心念念的表姐。

淡泊名利的王献之对仕途并不热衷,加上不是长子,亦没有其他束缚,父亲更是为其置办了大量的山林田产庄园,生活安闲的他潜心研究书法,和表姐一起清净度日。平日里写写字,看看书,闲来与妻子品茶,赏美景,此间乐,不思蜀。

可好景不长,公元361年,两人结婚一年左右,郗道茂的父亲郗昙和公公王羲之相继离世,至亲故去,对二人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身披麻衣,四目相对之时,也唯有彼此能明白各自的心痛,相望之际,两人不约而同地收起了眼底的泪水,不想为彼此平添痛苦,可骨肉至亲与世长辞的痛苦却在独处之时涌上心头,唯有默默垂泪。两人相扶相持渡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彼此更加珍惜眼前人。

后来郗道茂诞下一女,两人欣喜不已,为女儿取名玉润。但是这份喜悦没有维持多久,不久后孩子夭折,两人伤心不已。

王献之安慰妻子,说他们还年轻,以后还会有很多孩子。可他不知,这一等好多年,却始终没有等到属于他们的子嗣,他本不在意,可没想到不久后的将来,这事却为他们的分离早早埋下了伏笔。

另一边,王献之的“超级粉丝”新安公主也发生了变故,她本已嫁作人妇,不过没几年时间就因为丈夫桓济发动叛乱被贬,遂与其离婚。本就对王献之心存仰慕之情的公主在摆脱了婚姻束缚后,第一个想到了王献之,此前她就非常欣赏王献之的才华,加之他清名在外,有冠绝于世的风度,这样才貌双全的男子怎不令她倾心?不过,一直久闻其名,却未曾见过,直到她与夫君和离后,在朝臣中无意间瞥到了一个翩若惊鸿的身影,其人身披鹤氅,踏雪而来,香肤柔泽,素质参红,龙章凤姿,仪态不凡,朗朗如明月入怀,肃肃如松下之风。

她心中一动,不由得问起身边侍女,此人是谁?侍女回答道,此人正是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竟然是他!此时的公主明知王献之已有妻子,却依旧向母后请求要嫁给王献之。

皇命传来,王献之坚决不肯应允,这些年来,妻子承受了太多打击,她已经没有了父亲可以依靠,也没有子嗣,若是此时停妻再娶,她将彻底无家可归。

他又如何忍心妻子流落在外?

为了逃避这桩亲事,他不惜用艾草烧伤自己的双脚,希望拄着拐杖的自己能让公主打消下嫁的主意。结果这位新安公主却痴情得很,声称即使王献之瘸脚了也没有关系,她依然要嫁给他。

如此结果,让王献之所料未及。

不久之后,权臣登门游说,告诉他此中利害,天威难测,若违皇命,其结果不仅会让他万劫难复,而且琅琊王氏也会被牵累其中,若是真到了这一步,又如何能保全得了妻子性命呢?

王献之听罢此言,不再言语,回家之后,他长久地看着妻子,不发一语,妻子明白他的处境,默默打点起自己的小包裹,离开了王家。无处投奔的她只好去了叔父郗愔家。被休后的她依旧无法忘记王献之,她终身守节,誓不再嫁。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从此之后,即使咫尺,亦是天涯,两人不复相见。“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终究只能存于梦中一隅。

我的爱,永无出路,只有归期

前妻离开后,王献之想到她没了父亲,没了女儿,现在又没了丈夫,孤身一人,寄人篱下……虽事出有因,但他却到死也无法原谅自己,他被伤心愧疚追随了一辈子。而此后若干年,不少士人依旧对他抛弃发妻,另娶公主之事耿耿于怀,甚至有人说他攀龙附凤,本性凉薄,想必他做选择之时,已经想到此举必会落人口舌,可他已经无法计较这些身后生前事了,他的所作所为,只是想保全她的性命。

离婚后他曾经给郗道茂写过一封信,信中极言自己的后悔之情:“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妹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惟当绝气耳!”

即使你我相处数年,可我依旧如初见之时那般爱你,世人皆说:乍见之欢何如久处不厌?而幸运的是你即是我的乍见之欢,亦是我的久处不厌。少年时以为只要执子之手,就可与子偕老,却不想,造化弄人,情深不寿,终了时,却最终难逃一别两宽的命运,与你别离之后,我每日以泪洗面,悲不自胜,何时才能停止?

怕是只有我咽气之时,你我黄泉相见之日,才能宽解一二。

此后,王献之与公主虽有夫妻之名,却感情淡漠,或许这正应了那句诗“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此后经年,王献之全身心投入宦海浮沉,在仕途上顺风顺水,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他想借着手中的权柄将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可待他功成名就之时,身居高官显贵之日,前妻郗道茂已经郁郁而终了。

此时的王献之一方面承受着丧妻之痛,一方面又承受着脚痛之苦,其中痛苦,难以为外人道。或许,于他而言,唯有这脚指连心之痛才能让他稍稍忘却永失所爱的痛苦,“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太元十一年,王献之病重,这一年他年仅四十三岁,王家人笃信五斗米教,因此请道门中人来祷告,祷告时需要王献之说出自己的罪过才能灵验。

王献之想了想,说道:我这一生没有什么罪过,唯一对不起别人的事便是与郗家女儿离婚。

说完不久后,他撒手人寰。隆安元年,王献之被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而这死后的哀荣再与他无关,他所求所思,终究未能得到。

想来,王献之与郗道茂之间的爱情,在皇权介入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悲剧的收场,他们的爱永无出路,只有归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