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礼物》│“人到中年,感觉像在写自己”

最近读了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短篇小说《时间的礼物》,读罢内心感到十分压抑。


《时间的礼物》│“人到中年,感觉像在写自己”


作者讲故事的语调冷静而严肃,但很多细节的描写能让人感觉到可贵的温暖。

其实我并没有像评论中的一些读者在读罢后感到热泪盈眶,我只是静静地沉默着,然后感觉到由内而外的压抑。

或许是因为我还太年轻,还不容易体会到比如有些读者所说的,“人到中年,感觉像是在写自己。”

但我始终在细细回味这个故事……

世间的一切都有标价,谁都无法讨价还价。

于是我总在出差,把生命贡献给工作,因为我坚信创造财富才是时间的正经归宿。45岁时,我成为一个有事业和资本的成功人士,但妻子和儿子离开了我。

癌症将我送进医院,一周前,我认识了隔壁病房的五岁女孩。她用蜡笔给椅子涂颜色,用牛奶盒做恐龙、给兔子玩偶讲故事,都是为了安慰妈妈和来看望她的人不要难过。死亡一天天临近,女孩却一如既往期待妈妈讲睡前故事,期待上学,期待着生日会。她偷偷告诉我,穿白大褂的外星人会来治好她的病。


《时间的礼物》│“人到中年,感觉像在写自己”



她让我想起自己的儿子,以及那些我没有为他做的事情。

死神要来带走女孩的那天晚上,我的心像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我向死神提出用我的命换女孩的命,但死神还要求抹去我在世间的一切痕迹。

过去的45年,从父母的儿子,到儿子的父亲,我是如何度过的?

一次对过往的清算,让我终于明白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足够理性的男性,但也是一位与“父亲”一点儿不沾边儿的“父亲”。

我实在想不明白他这样极端追求成功、认为陪伴家人都是浪费时间的人为什么要选择结婚,为什么要选择要孩子。他甚至很反感妻子与儿子身上的“感性”与“温情”。


《时间的礼物》│“人到中年,感觉像在写自己”


他选择把时间贡献给工作,他坚信创造财富才是时间的正经归宿。既然如此,婚姻与孩子岂不都是累赘?

人生总是要不断地选择,不断进行平衡与折中,这也是“中庸之道”的理念,实属客观规律。逆规律而行者,总是容易在某种程度上走火入魔。

妻儿离他而去,是必然的结果。但即便在那之后他也并未感到有什么不合适,总之他心中最重要的是事业上的极端成功,其他儿女情长都是人生中无关紧要的事。或许如果不妨碍他的事业,还是一件好事。

意识的觉醒或许总是需要一件重大到几乎致命的事情。

他患了癌症。

但他也只是觉得怕死,并未想过拥有什么妻儿的陪伴,只是一个人在医院里尽可能地逃避着死神。

直到他遇到了那个身患癌症的小女孩,直到他眼睁睁看着死神向她的房间走去……


《时间的礼物》│“人到中年,感觉像在写自己”


他莫名感到心被撕裂了一个巨大的口子,然后突然叫住死神。

他想用自己的命去拯救小女孩的命。

但是死神只是说,“不能一命换一命,只能一生换一生。”

即,他就算死了,小姑娘也还会死;要想小姑娘继续活下去,那么他这一生在世上存活过的痕迹就得全部消失。

相当于他从未来过这个世界,从未活过,从未成功过,从未有过妻儿……

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什么才是时间的真正归宿?

当他看到儿子对待自己经营的小酒吧中的每一件物品的精心与细致,当他回忆着小女孩一遍一遍把椅子涂红,一遍遍安慰妈妈自己会好起来……

他最红选择了跳下高楼,用自己的一生换小女孩的一生。

如果是你面临这样的抉择,你的脑海中会想到什么呢?

有人说,“人生的本质是回忆。”

而回忆正是我们曾经把时间花到什么地方上的集合。它不过是时间的衍生罢了。

当我们真的走到人生尽头,回顾此生时,让你落泪的,让你不愿意遗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