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就是要用懸念來勾引你

金庸寫技2|呵呵,就是要用懸念來勾引你

第一章《鄉下人進城》中,金庸更多運用了“忽然模式”的寫法,用一個又一個忽然出現的事實,描繪了令人意外的諸多情況,藉此鋪開故事發生的環境和背景,也暗植懸念伏筆。

第一個懸念,什麼是連城劍法?連城劍法是貫穿全文的中心線索,第一章就被提示出來,能夠緊緊抓住讀者的心。看到這個名詞,讀者不由得會想,什麼是連城劍法,它與萬震山師兄弟三人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最後誰能得到連城劍法等等。

第二個懸念,老乞丐是誰?他幫助狄雲擊敗呂通,解了萬震山的圍,後來又藉機教給狄雲三招劍法。萬震山說狄雲所使的三招是連城劍法,那麼老乞丐為什麼會連城劍法?

金庸寫技2|呵呵,就是要用懸念來勾引你

第一章在全書中的功能是佈置場景,引出主人公,讓讀者跟隨作者筆觸,思維逐漸深入進去。這裡運用的主要寫法雖然是忽然模式,但金庸已經開始比較明顯地設置懸念。

第一章懸念運用程度比較低,第二章作者進一步設置懸念,運用懸念的程度明顯提高。

第二章的核心懸念,就是為什麼狄雲會坐牢?當然,讀者讀到最後,已經明白狄云為什麼會坐牢。也就是說,這個懸念在本章已經逐漸被揭開。這個逐漸揭開謎底的過程,是借丁典之口實現的。

第二個懸念就是,丁典是誰?他為什麼要在牢裡?為什麼每月十五都要被拖出去痛打一頓?他為什麼說狄雲是知府派來的?他為什麼經常看向窗外樓臺?那盆花是什麼意思?他又為什麼會神照經?神照經是啥,與連城劍法是什麼關係?知府對他那麼殘酷,他為什麼還要救知府?為什麼那麼多人來獄裡劫持他?他有一段怎樣的過往?

當這麼多的問題被金庸步步甩向讀者時,讀者的心陡然緊繃而充滿好奇。讀者想搞清楚,他到底是個什麼人物?

金庸寫技2|呵呵,就是要用懸念來勾引你

丁典無疑是老江湖,與很多人都交手過。那麼,作為老江湖的他揭示狄雲師父戚長髮的話語,使狄雲感到可怕,也構成第二章設置的最有力度的懸念。

丁典在幫助狄雲分析萬圭的設計時,仰起了頭沉吟,忽然皺起眉頭,說道:“不對,這條計策中有一個老大破綻,大大的不對。”

狄雲問他什麼破綻。丁典道:“你師父啊。你師父傷了你師伯後,逃了出去。荊州五雲手萬震山在武林中大大有名,他受傷不死的訊息沒幾天便傳了出去,你師父就算沒臉再見師兄,難道就不派人來接你師妹回家?你師妹這一回家,那萬圭苦心籌劃的陰謀毒計,豈不是全盤落了空?”

狄雲聽丁典這麼說,也大為贊同,說不錯不錯。可是,為什麼呢?

丁典側過了頭,低聲道:“你師父為什麼不來接女兒回去,這其中定是大有蹊蹺。萬圭他們事先一定已料到了這一節,否則這計策不會如此安排。這中間的古怪,一時之間我實是猜想不透。”

丁典猜不透,讀者更猜不透。但丁典的話,已經成功激起了讀者的好奇心。到底咋回事呢?

而“狄雲直到今日,才從頭至尾的明白了自己陷身牢獄的關鍵。他不斷伸手擊打自己頭頂,大罵自己真是蠢才,別人一想就通的事,自己三年多來始終莫名其妙。”

接下來更令讀者好奇的是,當狄雲說師父戚長髮是老實人時,丁典睜大了眼睛,瞪視著他,臉上充滿了好奇,道:“什麼?你……你師父是個鄉下老實人?他殺了人會害怕逃走?”

然後他就冷笑著哼小曲。狄雲忍不住好奇,問他原因。丁典道:“好罷!你師父外號叫做什麼?”狄雲道:“叫作‘鐵鎖橫江’。”丁典問他外號是什麼意思。狄雲遲疑半晌,道:“這種文縐縐的話,我原本不大懂。猜想起來,那是說他老人家武功了得,善於守禦,敵人攻不進他門戶的意思。”

丁典哈哈大笑,道:“小兄弟,你自己才忠厚老實得可以。鐵鎖橫江,那是叫人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得。老一輩的武林人物,誰不知道這個外號的含意?你師父聰明機變,厲害之極,只要是誰惹上了他,他一定挖空心思的報復,叫人好似一艘船在江心渦旋中亂轉,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得。你如不信,將來出獄之後,儘可到外面打聽打聽。”

狄雲堅持說師父字也不大識,把招式都記錯了,談不上聰明機變。丁典嘆了口氣道:“你師父博學多才,怎會解錯詩句?他城府極深,定有別意。為什麼連自己徒兒也要瞞住,外人可猜測不透了。”

丁典猜測不透,讀者也猜測不透。如果戚長髮確實隱瞞了徒弟,那麼他的目的是什麼?丁典說他定有別意,這個別意是什麼?與連城劍法是什麼關係?

而且隱藏那麼久,可見戚長髮的心機多麼深沉。

讀者讀到這裡,恐怕背上都要起雞皮疙瘩了。

這樣,第二章最後,懸念達到最大化。由此,破綻、蹊蹺、猜測不透和定有別意等一系列懸念已經在讀者心中生根發芽。

隨著情節不斷展開,讀者已經瞭解到越來越多的信息。但瞭解越多,懸念也跟著增加。

可見,自然而然地設置懸念,是金庸運用自如的寫作手法。讀者所看到的,是步步相扣的情節,但是在這些情節背後,有推動情節發展的內在脈絡。這些脈絡,都是暗在的過往所演變交織而成,如同地面植物靠地下根系支撐,鋪就在讀者面前的諸多情景,背後都有其根基所自。

金庸運用懸念,是自然而然地運用,即在自然的場景化敘述中,內隱地融入懸念,慢慢地穩健地帶出懸念,而不是那種讓讀者一看就知道是在植入懸念的外露手法。

可以說,金庸運用懸念的筆力非常深厚,更為高級和深沉,也更為渾厚。懸念深沉內隱,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讀金庸的小說,會有老是想讀下去的感受的基本原因。

作家要想引導讀者,需要設置很多懸念鉤子,讓讀者感到好奇,因為想知道答案而跟隨作者一步步讀下去。這種設置懸念的手法,就像設置了很多閱讀鉤子,使讀者心癢難耐,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這是重要的寫作技法,不僅在懸疑推理小說中經常被運用,而且在一般小說中也可以被使用。運用懸念寫作技法是否成熟,也是判斷作者寫作功力大小的標準之一。

金庸在第二章,運用小懸念小解、大懸念待解的方式,成功勾起了讀者的好奇和閱讀慾望。可見,這種筆法在金庸小說中的重要價值。

當然,要想成功設置懸念鉤子,需要使懸念與讀者產生共鳴。如果你設置的是,如何養雞這樣的懸念,讀者是沒有興趣知道的。

設置懸念不僅能夠引起讀者好奇,更可以為後續文章展開奠定基礎。讀者讀到第二章,心中大概也就明白,接下來會按照這些懸念設置的線索,進一步推開出去,也會有更加精彩的人物和情節。

【作者簡介】趙泰融,寫作愛好者。寫作目的:探索思想並努力用通俗方式介紹給讀者,希望對他們的思維有所啟發。寫作方向:學術、評論、小說和感悟。按照寫作方向,將逐漸撰寫“聞道”、“雕龍”、“品讀金庸”、“百家說”、“思想小說”、“奮鬥者”和“人倫”等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