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形勢下,中小銀行危機重重,路在何方?

今天,在說到銀行時,絕大多數人想到的時賺得溝滿壕平的國有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很少有人會想到,還有諸多逐步陷入火坑的中小銀行:

一個典型案例,2018年7月,貴陽農商銀行爆出不良率飆升至19.54%,專家們分析其原因:大環境艱難,比如金融去槓桿政策的推進;風控能力弱,信貸業務管理粗放、客戶經理能力弱等。

那麼,在未來生存空間越來越窄、業務同質化嚴重、宏觀經濟發展減速、去槓桿等不利因素下,中小銀行的路在何方,戰略應該如何轉向?

新經濟形勢下,中小銀行危機重重,路在何方?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做一些基本面的分析,與中大型銀行比起來,中小銀行的劣勢和優勢分別有哪些,看看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可能的方向。

中小銀行的劣勢,相對大中型銀行,以及互聯網金融,中小銀行劣勢明顯。

· 管理能力較低:各方面綜合因素,比如地域、人才、體制、待遇、視野等,導致中小銀行管理能力低下,不僅僅體現在風險管理,還體現在財務管理、運營管理、採購管理、行政管理等各個方面;

· 經營區域限制:和股份制銀行不一樣,大多數中小銀行都有經營區域的限制,無法跨區經營,意味著客戶群體的減少,不僅僅在公司客戶,更大的問題是在於零售客戶的匱乏;

· 資本力量薄弱:與大中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的資本力量薄弱,即便能夠僥倖上市,但依然無法與大中型銀行相比,甚至於難以與背靠大企業大集團的某些民營銀行相比;

· 科技能力較弱:毫無疑問,中小銀行的科技力量非常弱,僅僅能夠維持其日常業務的運維,甚至於日常業務的運維都是依賴其它第三方。更甭談對於創新業務的支持,金融科技引入等。而技術的薄弱,註定了無法像互聯網金融,突破區域的限制,獲得更大的發展。

新經濟形勢下,中小銀行危機重重,路在何方?

但中小銀行並非一無是處,中小銀行有自身的優勢,但如何發掘並利用自身優勢,卻是擺在中小銀行身邊最大的難題。

· 與地方政府關係緊密:來自政府及地方平臺的業務很多,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存款,資金成本低廉,可以考慮發展更多同業業務——很多中小銀行都在做;

· 與地方企業關係融洽:藉助政府平臺,中小銀行一般都是當地的萬事通,與地方企業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可以有效降低風險;

· 熟悉當地中小微企業:作為當地網點最多的銀行,並擁有最多的當地員工,對當地中小微企業的狀況最為了解——可以找到最需要信貸的企業以及控制風險;

· 熟悉當地居民需求:作為最熟悉本地居民的銀行,必然最熟悉本地居民的理財、儲蓄、信貸及其它服務需求——可以找到居民最需要的服務。

瞭解到優勢和劣勢,是確定戰略的基礎,但對於戰略的確定,僅僅有這些還不夠的。必須結合自己的優勢,避免自己的劣勢,並結合自身管理能力,才能夠尋找到最適合銀行的發展之路。而結合當前金融政策對於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大力扶持,所以中小銀行的重點業務依然在於對公、小微與同業:

· 堅持做對公:加強對當地企業的滲透率,集中力量為當地企業提供服務,滿足當地企業的各種要求;同時,加深對當地企業的把控力度,提升風險管控能力。我曾經與浙江某縣農商銀行董事長有過討論,他曾經提到,對於該縣中小企業,銀行非常熟悉,對於其資產負債率的掌控,也是相當有心得。而該行2016年底,不良貸款率僅有1.89%,而撥備覆蓋率達到212.69%,這讓我吃驚不已——值得中小銀行好好學習。

· 加強小微投入:中小銀行對於小微業務有天然的優勢,而很多中小銀行在發展小微上,猶存疑慮,從而導致諸多機會的喪失而被互聯網金融搶去蛋糕。加強小微業務,控制小微風險,能夠為中小銀行帶來較高的收益,而與此同時,這也與國家金融政策和戰略也是相匹配的;

· 加強同業業務:中小銀行的同業業務,主要是同業資產業務,在信貸業務不足以消化吸收資金的情況下,同業業務將是中小銀行重要的、穩定的收入來源;

· 零售不是最重要的:"零售做產品,對公做客戶",這是銀行經營策略的一句名言。而加強產品的前提是,零售用戶眾多+管理能力強大+科技能力強大+營銷渠道豐富,而這是中小銀行最大的劣勢。雖然現在很多專家人士都提出,中小銀行應當加大零售的力度,但事實上,中小銀行天生不適合做零售——投入巨大而見效甚低,自身零售客戶難以支撐高額的零售成本投入。所以,中小銀行除非有特殊需求,儘量不要以零售作為最重要的戰略選擇;

新經濟形勢下,中小銀行危機重重,路在何方?

在新的宏觀經濟環境,以及新的科技力量發展情況下,中小銀行面臨巨大的壓力,要想在未來活出一篇天空,必須能揚長避短,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未來取得進一步的突破。

綜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能夠為中小銀行的發展,貢獻一點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