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别忘了孩子可能也需要经过心理重建,才能步入新生活

周围结了婚的朋友,大多数会在嘴边挂着这么一句话:“这种日子我真是过够了!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离婚了。”而离了婚的人,又常常会这么说:“为了孩子,其实我不应该离婚。”“孩子”是大多数人会提及的“名词”,但是,这些想离婚未离婚,或是离了婚又后悔的人,真的做到了他们所说的“一切为了孩子”吗?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费希尔和罗伯特·艾伯蒂写的《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里,明确地警示人们:离婚不只是父母的事,家庭的另一个重要成员——孩子,也在经历离婚后的创伤,他们也是应该受到关注的对象。

在这本书里,费希尔运用真实的案例展开分析,向我们详细地讲解了离婚者该如何通过19个心理重建方块(19个步骤),使自己走出离婚的阴影,进而能顺利开启今后的新生活;其中的每一个方块都详细地写出了孩子可能也会面临的困境和具体的处理方法。举世闻名的家庭治疗先驱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她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芝加哥大学曾授予她“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她提到:“我相信布鲁斯·费希尔的这本书可以引导人们度过这一道道的关卡。”

离婚后,别忘了孩子可能也需要经过心理重建,才能步入新生活

我们常常把离婚的夫妻双方作为关注重点,但家庭是一个整体,尤其是当离婚双方还有孩子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大人一样,孩子如果度过这19个调整步骤,也能更快走出阴影。

离婚后,别忘了孩子可能也需要经过心理重建,才能步入新生活


一、父母离异后,孩子也会遭遇复杂的情绪。

1.孩子变得沉默。

有一位离异的母亲带着孩子来找我们。她说,在她和前夫离婚后,孩子小丽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爱笑、爱闹的孩子,越来越内向。在学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成绩一落千丈。这位母亲说,谈话也谈了,骂也骂了,总不能还对孩子动手吧?面对小丽的变化,她焦头烂额。

2.孩子变得孤独。

在我组织团队活动的时候,一位小朋友告诉我:“我们班的小勇,他爸妈离婚了。他不和我们说话,也不和我们玩。”我问:“那你们会主动和他玩吗?”这位小朋友犹豫了:“他和我们不太一样。我们现在玩游戏都不找他,除非缺了人。”经历父母离婚的孩子,可能会被同伴贴上“不一样”的标签,原来一起玩的小伙伴也很有可能会选择远离他。

3.孩子可能会有一些过激举动。

在一个雷暴雨的晚上,同事给我发信息:朋友的孩子小娜离家出走了,我要去帮忙找;如果明天我没有准时到办公室,你帮我请个假。后来,我才知道,在父母离婚后,小娜的行为举止有了一些转变:暴躁易怒,经常因为小事情和妈妈发生争吵;严重的时候,小娜还会有一些过激的举动:离家出走,甚至想要轻生。

面对孩子的变化,父母需要正确认知不同行为传递的具体信息,这样才有可能采取相应的策略。


二、辨别孩子前后不一举止背后的深层原因。

1.面对父母离异,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

在深入和小丽聊天之后,她对我们敞开了心扉:“是不是我前一天吵着要买玩具,还不做作业,爸爸妈妈才会离婚?肯定是因为我做错了事!”更深层次的原因,小丽害怕自己也会被妈妈抛弃。小丽一方面把父母离婚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另一方面则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恐惧。

费希尔在书中告诉我们,否认和恐惧是一段关系结束后,个体最先遇到的两个重建方块。一方面,孩子会产生浓厚的愧疚感:如果我不这样,如果我不那样,我应该这样……孩子会借用这样的方式来否认父母一方已经离开的事实。他认为,只要表现得足够好,爸爸/妈妈就会回归家庭。

另一方面,父母一方的离去,还会让孩子对未来生活产生不确定感:我随时有可能被抛弃的。进而产生恐惧感。

2.父母离异后,孩子会面临孤独感和友谊的丧失。

事实上,家里少了一个人,不止大人会感到孤独,孩子的感触可能更深:日常生活习惯改变了,原本承担着陪伴孩子职责的另一位长辈从家庭里消失了。因为父母离异,小勇在班里除了需要承受其他同学异样的目光,还要经历没有玩伴、失去友谊的悲伤。

费希尔在书中说,离异的孩子更倾向于和父母离异的孩子做朋友,如果他们能在彼此身上获得友谊,那么孩子的孤独感和丧失感会大大降低。但这样的情况显然比较少,因为孩子们更倾向于不与他人讲述父母离异的事。

3.孩子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

面对父母离异,小娜既悲伤又愤怒,因此常常“一点就着,像个不定时炸弹一样”,小娜的母亲如此形容自己的女儿。而往往这个时候,小娜的母亲就会将她关在房间,让她自己反思;或者也同样采取激烈的方式回应女儿的歇斯底里。

费希尔在书中详细地解释了“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模型”,告诉我们悲伤有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放下-接受。而愤怒也有三个阶段:接受-积极表达-宽恕。事实上,小娜正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内心悲伤痛苦的情绪,才会采取比较激烈的方式进行倾诉。


三、和孩子一起度过十九个方块,协助孩子处理离别情绪。

1.正面地向孩子表达你的爱。

很多现实案例告诉我们,夫妻在决定离婚之前,如果能和孩子有一个深入的沟通,那么孩子面对分离的接受程度会更高。例如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离婚是因为感情出现了问题,无法继续在一起生活。你要相信,爸爸妈妈都很爱你的,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不会抛下你。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保证,他才不会将父母离婚的原因归咎于自己。

如果无法在离婚前和孩子有深入的沟通,那么离婚后,一定要帮孩子度过这一阶段。费希尔说,父母的立场首先要温柔而坚定,果断地告诉孩子:婚姻已经结束了,父母不可能会复合。其次,要明确地告诉孩子:离婚是成年人的事情,跟孩子无关,你并没有做错什么。最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婚姻结束后,孩子面临的心理上的恐惧感——只有讨论这种情绪,才能正视并克服它。同时,父母在言行上要给孩子传递一个保证: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绝对不会随着婚姻的结束而结束,你永远不会被抛下。

2.准确地帮助孩子摆脱孤独感。

父母离婚后,有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异类”:在家里没有归属感;而周围其他小伙伴都有父母,而我只拥有其中的一方。在学校或是社区,孩子甚至会因为父母离异而被孤立。面对这种情况,费希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首先,父母要帮孩子找到归属感。父母需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同时要明确让孩子知道,他是家庭里重要的一份子。其次,如果孩子自我封闭,那帮孩子找到可靠的人谈心——例如理智的长辈或心理咨询师。孩子如果愿意敞开心扉谈话,那么,这对他的心理创伤将产生帮助。接着,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予以支持,鼓励孩子与他人交流,甚至是建立新的友谊。最后,让孩子知道,自己一个人呆着并不是什么难事,他有能力可以做到独处。

只有父母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正确地做到摆脱孤独。

3.让孩子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面对父母离异,孩子可能会过度悲伤或愤怒,乃至采取不恰当的方式来进行表达,那怎么做才是恰当的方式呢?在书里,费希尔非常注重这么一个观点:无论经历哪一个方块,我们首先都要做到正视它。只有承认了情绪的客观存在,我们才有可能做出改变。

第一、让孩子悲伤吧。

父母的离异让孩子失去了很多:熟悉的生活习惯、父亲/母亲、友谊……孩子也会悲伤。因此,当孩子在经历上述的5个悲伤阶段的时候(“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模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放下-接受),父母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安慰:“好了,没事的,你以后还有机会见到爸爸/妈妈”;而是要用共情的方式肯定孩子的悲伤,协助孩子表达悲伤:“我知道爸爸/妈妈的离开让你很难过,你很悲伤,你想哭就哭吧。”

这种不禁止、不打扰的方式能让孩子更快走出悲伤;如果家长还能用行动教孩子如何正确释放悲伤,那么孩子的模仿举动将对心理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

第二、让孩子恰当地表达愤怒。

表达愤怒的最终目标是要做到宽恕,积极的表达能够让孩子更快放下痛苦。费希尔在书中提及几个恰当表达愤怒的方法。

首先,父母要引导孩子以“我”字开头表达情绪和感受,让孩子知道,他的愤怒是被允许的——这种“允许”不存在任何的交换,不需要孩子用优秀的成绩或者是被惩罚来换取,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积极的表达方式并不会失去父母的爱。然后,让孩子把自己内心想说的话都写在信中,用烧毁的方式来表示“抛弃愤怒”。最后,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支配自己的情绪,掌控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并不值得愤怒——也就是做到宽恕。


孩子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关心。所以,离婚后在处理个人情绪的同时,别忘了孩子可能也需要帮助。试着和孩子共同走过这十九个方块吧,你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独立的自己。

离婚后,别忘了孩子可能也需要经过心理重建,才能步入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