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三个月女婴因为妈妈参加睡训而窒息

中午一条“三个月女婴因为妈妈参加睡训而窒息”刷爆了朋友圈。

事由:一个妈妈加入了某个睡眠引导付费群,让三个月大的婴儿分房睡,妈妈在外面看监控,训练宝宝的独立入睡能力。宝宝趴睡被压住口鼻,妈妈在房间外面看监控,还录下视频问群友“这样的哭声没事吧?”群友说“不是大哭就没事”,于是这个妈妈就放下心来,任由孩子撕心裂肺地大哭,继续“解锁趴睡”。两个小时后,妈妈去给孩子喂奶,却发现孩子已经死了,是活活被闷死的,死之前撕心裂肺地哭,而她就在门外,在群聊里问。


痛心!三个月女婴因为妈妈参加睡训而窒息

妈妈在视频监控看到后因为担心”进去看娃就是睡训功亏一篑,将来还得复训”就一直不进去,而是在群里发视频问别的妈妈,最终导致错过黄金抢救期女婴窒息而亡。


痛心!三个月女婴因为妈妈参加睡训而窒息

被妖魔化的睡眠训练

我们先了解一下:婴儿哭会带来什么。

婴儿在哭的时候生理上压力比较大,会增高的婴儿的血压,心率和皮质醇水平。皮质醇也称作压力荷尔蒙,我们在上一次课上也和大家说过,宝宝在清醒时间过长过度疲倦的时候,就会大量分泌皮质醇,并展现假兴奋的状态。但是除非在一段时间内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并一直保持高水平,否则皮质醇水平的增高只能代表压力的出现,而无法表示对人体有害。

此外,皮质醇水平变化机制比较复杂。我们在正常的情境下,皮质醇会维持一定的水平,普遍认为具有压力之后,皮质醇会升高。但是有一些研究表明那些生活在家庭暴力或者被忽视环境里的孩子,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反而比正常的孩子要低。

并且,哭泣并非一定带来皮质醇水平的升高。有很多实验证明,新生儿宝宝在洗澡和接受身体检查的时候,皮质醇水平会显著升高。然后就有研究者做了这样一项实验,连续两天帮助宝宝做一项身体检查。第一天检查时宝宝会大哭并且他的皮质醇水平是明显升高的,而第二天时宝宝仍然哭,但是皮质醇水平却没有变化。这说明,他们虽然可能对身体检查感到了压力,但是他们从反复进行同一个事件中学习到了经验并学会了适应。

那睡眠训练会不会造成皮质醇的上升呢?

有一个实验邀请了25对母子(其中孩子4-10个月)在实验室的环境下实施哭声免疫法5天。在第一天晚上,所有的宝宝都至少哭10-20分钟才能睡着。到了第三天,所有的宝宝都不再哭闹就睡着了。而研究者也同时监测了进行睡前仪式前的皮质醇水平,以及CIO之后的皮质醇水平。结果在第一天和第三天,皮质醇的水平基本没有升高。

痛心!三个月女婴因为妈妈参加睡训而窒息

虽然这个研究有它的局限性,你可以发现宝宝的皮质醇虽然没有升高但是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在陌生的实验室环境入睡),但它给了我们一个结论:“即便是在可以想象的最有压力的睡眠环境下,睡眠训练也不会造成皮质醇的急剧上升。”

截止2016年的文献,还没有一项对于实施哭声免疫法类别的睡眠训练方法之后,对孩子压力、与父母的依附关系、情绪发展、人格发展和身体状况的长期影响的跟踪研究。因此我们还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睡眠训练会对孩子有长远的伤害。

而在美国儿科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Pediatrics上,在2012年曾经有过一篇文献’Five-Year Follow-up of Harms and Benefits of Behavioral Infant Sleep Intervention: Randomized Trial’。这篇文章通过对326个婴儿进行了五年的跟踪调查,希望找到睡眠训练对于孩子的伤害和效果,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睡眠训练在五年的时间中没有可以观测到的任何影响,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no marked long-term harms or benefits),但是在短期确实取得了期望的成效 (better infant sleep; lower maternal depression; lower healthcare costs)。


痛心!三个月女婴因为妈妈参加睡训而窒息


接下来让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些常见的关于睡眠训练的误读:

1)睡眠训练不等同于哭声免疫法CIO

睡眠训练的方法很多,我们在下半部分的会着重为大家介绍各种睡眠训练的方法。包括大家熟知的法伯法严格来说都和绝对意义上的哭声免疫法有很大的区别。睡眠训练中包含了很多更加温和的方法,甚至有些方法是号称无泪的。因此讲哭声免疫法和睡眠训练化等号,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2)睡眠训练不能帮助解决所有的睡眠问题

正如我们上文所说,睡眠训练针对的是一类很窄的睡眠问题,它的目标是教会孩子在家长不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入睡。但是如果是因为其他原因而造成的睡眠问题,则不能通过睡眠训练的方式帮助解决,例如:

  • 夜间恐惧、分离焦虑
  • 白天积攒的压力
  • 噩梦、夜惊
  • 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
  • 梦游
  • 由疾病引起的睡眠扰乱等等

同时,不同的睡眠训练方法也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例如法伯法并不适用于有创伤经验的儿童,比如那些曾经有过在孤儿院居住经历的领养儿童,或者是通过呕吐来回应被留在床上的焦虑和恐惧的儿童(France,1999)

3)睡眠训练不适用于小月龄

对于小月龄宝宝来说,他们仍然有夜间进食的需要,同时睡眠的规律还没有成熟。所以不建议对于小于4个月的宝宝进行睡眠训练。有一些睡眠训练的方法则建议宝宝需要大于6个月以上才可以使用。(Owens et al 1999)

4)“不哭才抱,哭了不抱”是极大的误读

很多网上流传的段子,比如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或者是李雪著名的文章

《睡眠训练,错误的是心》之类的,都反复提到“不哭才抱,哭了不抱”这种说法,这些简直是偷换概念的典范。首先不哭才抱,哭了不抱并不是哭声免疫法,它代表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已经跳脱出了睡眠的情境。不管是什么睡眠训练的方法,都仅且只适用于睡眠调整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种惯性的育儿或教养的方式。


痛心!三个月女婴因为妈妈参加睡训而窒息

事实上,我们无法对孩子的眼泪表示无动于衷,我们会担心哭会影响孩子的身体或者导致情感上的伤害。但其实哭泣在学习、在改变过程中并不算是大问题。通过陪伴、通过给孩子身体和语言上的关心和安抚,我们可以减少自己和孩子的压力,但是我们不能消除所有的眼泪。哭是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我们想要避免孩子哭,不是压抑了孩子这方面的需求和权利吗?

哭从来不是大问题,不回应孩子的需求才是真正伤害孩子情感,伤害安全感的源头。因此有规律的,以恰当的方式回应孩子的哭声才是应对孩子哭闹的理智表现。


痛心!三个月女婴因为妈妈参加睡训而窒息

任何亲子培训,都不能违背正常的亲子关系,更不能被某些不良商家蛊惑,利用初为父母焦虑而敛财,甚至伤害到孩子!


关注“专业、易懂、有用、有趣”的健康生活资讯号---【常笑生活】头条号,小编会定期和大家分享更多健康知识、医学小科普、生活趣事!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及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