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学会如何阅读开始

这段时间,闲下心有时间来读读书。无意中看见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那就从学习如何阅读开始。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一些资料。《如何阅读一本书》是200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美国人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该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下面就让我带您开始这段阅读之旅。在书的开端,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作者继续解释,随着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越来越多,比如说收音机、电视机的普及(当然,作者可能不会想到,现在网络资讯发达,新媒体层出不穷,收音机、电视机、报纸等等传统媒体都已经被取代了),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些新媒体真的增进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了吗?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到今天也一样振聋发聩。今天的我们,每天面对着微信、微博、网络新闻,接收各种各样的资讯,但我们真的不需要“阅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经过精心包装的观点一股脑的灌输进我们的脑袋里,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易地接受。

接下来,作者又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阅读的主动性。与主动阅读相对性的是被动的阅读,虽然作者认为世界上不会有完全被动的阅读,但总有人认为相比如说和写,阅读好像是一件被动的事。在这里,作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有人理解的阅读就像“被打了一拳”“得到一项遗产”或者“法院下达判决”一样,其实不然,阅读更应该像“棒球里的捕手”。投手负责发球,让球动起来,捕手负责接球,让球静下来,二者的主动性应当是一样的。在这里,投手就像是作者,捕手就像是读者,而棒球就是书。棒球比赛里,捕手的艺术就在于能接住各种各样的球,不管是快球、慢球还是曲线球、变化球,而阅读者的艺术在于尽可能接收到作者的每一条资讯。作者进一步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捕手与投手密切合作时,才会成功。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是如此。作者最后的结论是,阅读越主动,获得的效果就会越好。

二、阅读的目标是获取资讯还是增进理解能力。作者形象地指出,你有一个头脑,这里有一本书。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的头脑和书之间可能有两种关系,一种是你对这本书很了解,这样你就接受了作者的资讯(但你的理解不一定增强);另一种情况是你不了解这本书,那么这本书里就包含了某种能增进你理解的东西。这时候,当你把不了解的书置之一边或者请教他人(不管是人也好,还是其他教科书、辅导书也好),这两种情况都不算是本书所称的阅读。那么本书所称的阅读是什么呢?作者的定义是: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这里提到的为了获取资讯的阅读和为了增强理解的阅读,二者之间的差距很大。作者特别强调,这本书就是为了阅读艺术,为了想增强理解能力的人而写的。

三、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学习与自我发现型学习之间的差异。承接上文,吸收资讯是一种学习,同样地,对你以前不了解的事开始理解了,也是-种学习,但是在这两种学习当中却有很重要的差异。学习不应止于获取资讯,更重要的是要增强理解力。当然,在增强理解力方面,要避免那种认为“书读的越多就是读得好的错误”,事实上很多人书虽然读的很多,但确实所谓的“半瓶子醋”。所以,区分不同的阅读形态对于阅读本身,对于阅读与一般教育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学上,人们一般把学习区分为经由指导的学习和自我发现的学习。作者认为,要区分的更清楚的话,可以将前者称为“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作者举例说,就像行医和从事农业生产一样,医生努力为病人做许多事,但最终的结论是这个病人必须自己好起来一一变得健康起来。农夫为他的植物或动物做了许多事,结果是这些动植物必须长大,变得更好。同样地,老师可能用尽了方法来教学生,学生却必须自己能学习才行。从阅读的角度说,自我发现型的学习或者说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阅读的是自我和世界;而指导性学习或者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通过阅读书籍和倾听来学习。作者认为,思考在这两种学习中都需要发挥作用,而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在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中不需要思考。除了思考之外,在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中,还需要用到感觉与想象力。

四、老师的出席与缺席。这里,作者谈到了阅读与倾听的不同,倾听是向一位活生生的老师学习,而阅读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在课堂上,当我们问老师一个问题的时候,老师会回答你,但是在学校之外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有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就只能自己寻求答案。这也是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阅读:从学会如何阅读开始


总结:这一章其实主要阐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一些基本观念,虽然过去半个世纪了,今天读来仍然不乏很多真知灼见。首先,现代人整天通过网络、微博、微信接受资讯,还美其名曰“碎片化学习”,其实这只是接收资讯而已,谈不上增进理解力,而后者才应该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其次,学习要发挥主动性,老师再好,也必须自己将知识消化下去才能为我所用,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就这本书本身以及其他西人著作而言,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非常形象,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这点倒跟中国古代孔子、庄子的著作很像;二是非常具体,与中国古人喜欢大而化之不同,西人的著作往往从小处着手,分析的非常翔实、透彻,就像当年老师给我们讲解德国法学家发明的“物权行为”,他说西方人会将喝水分解为手放到杯子上、拿起杯子、举起来到嘴边,倒入嘴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