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清平乐》热播,剧中宋朝人吕夷简自称"本阁"合适吗?


电视剧《清平乐》以宋朝仁宗初年作为切入点,剧中幼年继位的宋仁宗赵祯逐渐成人,与控制朝政的章献皇太后刘娥开始产生矛盾。

刘娥本不是宋仁宗生身之母,而是将宫娥李氏所生之子认为己子并严格保密,仁宗并不知情。剧中少年天子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被发配到父亲的皇陵前去守陵后,天不明就要赶去皇陵探望。


电视《清平乐》热播,剧中宋朝人吕夷简自称


皇帝出宫的消息被参知政事吕夷简得知,大呼:"快给本阁备马",他要阻止皇帝出宫探望自己的母亲。

那么吕夷简作为宋朝人,称自己为"本阁",合适吗?甚至我们在《狄仁杰》一剧中也看到人们称狄仁杰为阁老,这合适吗?

电视《清平乐》热播,剧中宋朝人吕夷简自称

提到这些称谓,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明朝的内阁,诸如严嵩、徐阶、张居正等诸多的内阁大臣。诚然,在我国历史上内阁制起自明朝,朱元璋废除相权,逐渐形成内阁制。

阁臣称为阁老,但是内阁首辅领政、次辅辅之,其余的都是听命与首辅、次辅而已,因此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只有首辅才能成为阁老,其实不然。

那在内阁形成以前的宋朝,甚至更久远的唐朝有没有"阁老"的称呼呢?答案是肯定的。

唐朝就有阁老的称呼,不过是称呼中书舍人中年资较长的人。《新唐书·百官二》记载中书省设中书舍人六人,为正五品,安史之乱后提高至正四品,舍人中资历最长的一人主管中书省的杂事,被称为阁老。

电视《清平乐》热播,剧中宋朝人吕夷简自称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以久次者一人为阁老,判本省杂事……

《旧唐书·杨绾传》还记载了中书舍人的待遇,一般情况下,拨给中书舍人们的办公经费的百分之八十归阁老支配,当然不少就进入了自己的腰包。等到杨绾为阁老的时候,因为大家都是中书舍人,品级一样,自己只是年资久一点而已,所以他把经费就平分了,在当时传为美谈。

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绾以为品秩同列,给受宜均,悉平分之,甚为时论归美。

电视《清平乐》热播,剧中宋朝人吕夷简自称

唐朝中期以后,参与朝政的大臣逐渐增多,中书舍人以上都有机会成为执政人员,但这些人或者年资低,或者声望不显,为了能让他们也成为执政人员参与到政事堂,就给他们一些临时的官名比如参议朝政、参议政事、参知机务、参知政事。这些人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负责人一起执行宰相的职责参与中枢决策,分享宰相的权力,相当于宰相,但同时又表示宰相并非一人。刘幽求就曾经以中书舍人身份"参知机务"。

到了宋代尚书、门下二省渐废,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任命省、台、寺、监、侍从、知州军、通判等官员。"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宋史·职官志》说:"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电视《清平乐》热播,剧中宋朝人吕夷简自称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建立宋朝,因信任赵普,中书只有赵普独相,这段时间持续将近十年。但中书事情很多忙不过来,赵匡胤不得不给他找副手,于是就以参知政事作为副手官职名称。参知政事的最初设立,完全是为了协助宰相赵普的工作,地位较低,不足以与宰相分庭抗礼。《宋会要·职官》记载:"参知政事,贰宰相,批大政,参庶务,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尚书为之。"

参知政事设置之初就是赵普的佐官,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廷别设砖位,敕尾著衔降宰相。直到寇准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寇准为人争强好胜,其为参知政事之时,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遂成定例。

电视《清平乐》热播,剧中宋朝人吕夷简自称

剧中的吕夷简"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其中给事中是寄禄官表名官阶,参知政事为具体差遣。给事中在唐朝曾名为东台舍人,与中书舍人同级。

所以吕夷简称自己为本阁是谦称,说自己只是像中书舍人中年资较长的人一样,代替宰相处理一些杂事。

至于狄仁杰也是因官阶与中书舍人相同又参与朝政自谦自称本阁。

但需要强调的是他们自谦可以,被人称呼则不可。就像单位里的中层领导经常和下属说:"我和大家一样也是打工的",但我们能说他是打工仔?显然不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