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与“作揖”有什么区别?传统礼仪错用易闹笑话


“拱手”与“作揖”有什么区别?传统礼仪错用易闹笑话


在一次春节过年时,某亲戚为了活跃家庭过年气氛,对家里的小辈们说,长辈发红包的时候,为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建议我们晚辈给长辈行传统的“拱手礼”。一旁的叔叔则开玩笑说:“你真是没文化,拱手礼都是平辈之间的,怎么能用来向长辈拜年呢?对长辈,我们则该用作揖才对”亲戚闹了笑话,尴尬的挠了挠头,我们则在一旁哈哈大笑。

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礼仪文化不少,特别是在春节时,对着长辈,免不了要一番敬礼,说吉利话来讨要红包。那对着长辈敬礼、平辈之间相互玩笑回礼,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用“拱手”什么时候又用“作揖”呢?万一使用不对,闹出了笑话,岂不尴尬。所以今天就用这个话题,来给大家说说“拱手”和“作揖”有什么区别,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上留下影响,至今都是我们的礼仪美谈。

“作揖”是什么意思?

“拱手”与“作揖”有什么区别?传统礼仪错用易闹笑话

“揖”读音为:yī。 《说文解字》中对揖的介绍为:揖,攘也。从手咠声。一日手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推,由此“揖”的意思也就是双手抱拳前举。

《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让,增韵,逊也。”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揖礼”是表达人际交往中一种比较谦逊的态度,因而也有“揖让”的说法:“揖让雍容,犹胜于世之强霸。”

作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行为,至今仍在行用,其方式为双手抱拳前举,同时身体略弯,也有很多时候仅仅是举手而已,不过正式的作揖还要稍稍鞠躬。因此发展至今较为适用于对长辈的行礼。

作揖起源很早,相传在夏就已经出现,在西周时期就很为流行了。关于作揖的起源,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猿猴们过着群居生活,成群的分布在各个山林。猴群之间有时为了争夺果实,就互相殴打起来,常常是胜者为王,败者为仆。打赢的一方就会让败的一方去树上摘果子。若是摘的少或者摘的不好便会挨打。一打,败的猴子就会双手合在一起,向对方施礼。这样一来,胜的猴子会感到败了的猴子在请求他们高抬贵手也就不打了。从此,猴群与猴群之间见面便会做这个动作,一是表示问候,二是表示他们之间无冤无仇。

后来,人们便把这个动作叫做“作揖”沿用至今,演变到现在,变成了人们之间的握手,

而从历史上来看,“作揖”应是起源于先秦。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了彰显和维持天下太平的风气,开始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就是后来的《周礼》。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的种类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等。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

“作揖”与“拱手”的区别?


“拱手”与“作揖”有什么区别?传统礼仪错用易闹笑话

拱手是中国古代一种常用的礼节,在上古时期就已经产生。做法是双手抱拳前举,以表示一种相当的尊敬。邻居 、朋友 、同事见面时 ,常拱手 为礼。婚礼、生日、庆功等喜庆活动,来宾常以拱手礼 向当 事人表示祝贺。告别时,双方互道珍重,也常用拱手礼 。礼适用于平辈之间,如 同事、朋友、兄弟、姐妹 ,不可施于父母 、长辈 。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的拱手礼就是在胸前拱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状。向前推,不躬身,是以日常相见礼也多用于平辈之间。

“拱手”与“作揖”有什么区别?传统礼仪错用易闹笑话


清代学者阎若璩在对(论语》的注释中提到:“古之揖,今之拱手。”但是拱手与作揖并不完全相同,拱手仅仅是双手抱拳前举而已,作揖则还要配合两臂的上下左右等方向性的动作,正式的作揖还要鞠躬,后来揖礼简化,在行用的时候常常变成了拱手,而拱手与作揖这两个概念也就时常混用。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比如,在影视剧《琅琊榜》中男主角梅长苏这个角色的塑造上就结合了君子“九容”,用仪表体现主角的人物特征。在主演胡歌的演绎下,观众所看到的梅长苏举手投足和眉眼神色间都透着君子的浩然正气。无疑是古代题材影视作品灵魂的一部分。而在其中“拱手礼”与“作揖礼”更是成为了《琅琊榜》精彩情节之中的点睛之笔,不但使人物和画面更加立体化,也引发观众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共鸣。时时展现出我们对日常礼仪的重视。


参考文献:

《闲话“作揖”》郑艳

《琅琊榜的礼仪与服饰之美》樊丽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