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勝剛強?聽老子講“道”理

道家源於老子,老子開創了道家學派。老子是中國古代

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聃少年青年時期的事蹟不詳。中年的時候在洛邑,擔任周王室的守藏室史,相當於國立圖書館的館長,使他能接觸所有王室的藏書。老子博覽群書,又對社會的各種現象有深入的觀察和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魯迅曾說“中華文化的根底在道家”。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的影響。

柔弱勝剛強?聽老子講“道”理

一、老子是如何解釋“道”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

意思是:有一個東西相互混合而成,比天地萬物都早產生,聽不到它的聲音,看不到它的形體,不依靠外力而獨立長存,它是什麼我說不清楚,就取名叫道吧。老子對“道”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老子認為在宇宙萬物之前有一個“道”,但是這個“道”是什麼他也不知道。“道”就成為非常玄妙的字。“道”先天地生,宇宙的第一推動力。“道” 有什麼用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

柔弱勝剛強?聽老子講“道”理

意思是“道”生萬物。指導宇宙萬物的生存法則就是“道”,這是老子關於宇宙的解釋。他又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也就是說自然可以指導“道”。老子所說的“道”,我們用語言不可以精準地概括出來,但是我們可以舉例子。 比如說,春天發芽,夏天開花,秋天結果,冬天枯萎,這就是“道”。 一切規律在老子看來是不可違犯的,一切要從自然中來。他認為“道法自然”,自然已經安排好了一切。

二、“無為而治”。

老子認為所有的君主和臣民都應該自自然然地活著。所以他對君主有一個期望:

“太上不知有之。”——《道德經》

意思是最好的君主,老百姓都不知道他的存在。自然地規則讓老百姓非常適應,非常投入,以至於“不知有之”。老子認為最好的君主,提供所有的服務,然後人們不知道他的存在。如果做不了“太上”——最好的君主,一個君主應該怎樣呢?老子回答:無為而治。“無為”有的人理解成什麼都不幹,有人說老子很消極,可是老子同時也說: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

其實老子的“無為”,意思是不要去故意做什麼。例如,有人認為很愛自己的父母,為他們操辦隆重的生日宴會。每個人都在期盼那一天,那一天是如此的不同,這就是“有為”的行為。按“道”的說法,每天應該都是相同的。對父母的關懷,應該三百六十五日如一日般的傾注在父母身上。

柔弱勝剛強?聽老子講“道”理

三、“治大國若烹小鮮”。

他把“無為”這些話對君主說。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君主想法太多,慾望太強。​總想兼併別國,打垮別國,擴大自己的疆土,提升自己的地位。那時爭霸戰爭頻繁發生,“你方唱罷我登場”,老百姓不堪其苦。老子為民請命,說: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道德經》

老子的意思是:老百姓為什麼餓肚子?春秋時期的統治者太“有為”。按照自然的道理,老百姓應該活的很舒服。然而春秋統治者“折騰”,“違道”,老百姓變得難治了。如果統治者成天想著成就自己的“霸業”,老百姓就被剝奪的太慘。當老百姓怎麼努力都沒有改變自己命運可能的時候,他就會絕望,社會就會大動盪。老子接著對君主說:

“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

柔弱勝剛強?聽老子講“道”理

治理大國就如同烹製美味的小魚一樣,治理國家要依照規律循序行事,一切有條不紊,長此以往,國家必定和諧而昌盛。

四、“小國寡民”。

諸侯國面積太大,實力太強,你爭我奪,怎麼辦呢?老子認為“小國寡民”。 他提出一個道家學說認為的一個理想國的狀態: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

古村落自給自足構成封閉的經濟文化,社會風俗的環境,與外界完全沒有交往。大家全部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去。春秋戰國是中國走向大一統的時期,在中國越來越統一的情況下,老子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老子的學說站在了社會發展主流的對立面。老子的這一思想有濃厚的空想成分在。

柔弱勝剛強?聽老子講“道”理

五、辯證法思想。

老子在哲學方面的貢獻就是辯證法思想。老子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辯證法大師之一。 辯證法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凡事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道德經》

“恆”意思是永恆或常理。老子認為自然界的對立和轉換是天理,就是“道”。老子老年的時候,弟子問他,軟和硬誰厲害。老子張開嘴巴讓弟子看,說:

“滿齒不存,舌頭猶在。”——《道德經》

意思是:牙齒雖然硬,但它壽命不長;舌頭雖然軟,但生命力更強。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

柔弱勝剛強,以柔克剛是中國文化當中的主流思想之一。如果我們真的認識了矛盾的對立統一,矛盾的互相轉換,那麼我們對世界認識就不是單一的,僵死的。

柔弱勝剛強?聽老子講“道”理

結語: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

胡適評價老子:“老子的最大功勞,在於超出天地之外,別假設一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