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现在教育大力推行国学,而国学的本质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著名学者鲍鹏山的个人简介上曾写着这样的话:当自我矮小时,无法接近一个比自己高贵的头颅;当自我肤浅时,无法深入一个比自己深邃的思想。当我们以门外汉的身份求学时,如何辩别他人对历史经典、前人智慧的正确解读呢?遗憾的是,思想的高度没有尺量,高贵也没有标准。简单地说,大师是否真的到达了前人智慧的高度,我们无法辩别,因此他们解读的经典是否正确,我们只能盲从,这值得每一个人警醒与深思。

浅谈

德山禅师曾说:人们出家,都参佛拜祖,我的先师们则不这样认为,这里既无佛,也无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的汉子;等觉、妙觉这些所谓的因果圆满,都是破除了人我执、法我执的凡夫俗子;菩提、涅槃都是拴驴的橛子;十二分教典都是阎王小鬼的生死簿,揩拭脓疮的手纸;四种果位、三种贤能,从初发善心到十地修行的菩萨、罗汉们都是些为人看守坟墓的活鬼,自己都救不了自己!

德山禅师的话是为了让弟子破除迷信、不要盲从。

诚然,有多少先贤智慧被时代的大师所曲解,从而让追随的人们成了看守坟墓的活鬼!四川有句俗话:跟到好人学好人,跟到巫师杠假神。当我们自己没有能力辨别好人与巫师的时候,记住德山大师的话,不要盲目的崇拜,保持独立思考,敢于怀疑世界。

浅谈

下面就以"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为例,进行思考与论证。

原文出自《论语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普遍的翻译为:

  • 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 女子与小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远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于儒学的传承。

根据上面的解释,孔子用自己的权威把女人和小人钉在了耻辱桩上。从此只要被打上了"女人与小人"符号的人,就有了被排斥、被践踏的理论基础,细思极恐啊!

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难道他因为有了"耳顺"的境界就不在乎"女子与小人"的埋怨与憎恨吗?难道告诉世人"女子与小人"的缺陷比尊重他们更重要吗?难道他们就不值得救赎吗?这三个问题只要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至圣先师"就真的是徒有虚名耳。

浅谈

先来看一看孔子对于"小人"的定义。

  • 子曰: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反是,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

从第一句来看,忧愁的有无便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而事实上,大概99.999%的人都是被忧愁困扰不堪的。从这一角度出发,孔子说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定他个反人类的罪都理所当然。

再看孔子待人的言论。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
  • ……

孔子的这些言论刚好与"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相反,别人的缺点不是我们批评指责的对象,而是我们照的镜子,在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

浅谈

看个小故事。

子路问老师:闻斯行诸?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实践?孔子说:那怎么行,要先问过父亲、兄长才行。冉求问:闻斯行诸?孔子说:是的,听到了就应立即去实践。他两问问题的时候公西华都在旁边,公西华就问老师:他们的问题一样,为什么老师给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让他问父兄,以求减少行为过失。冉求优柔,做事不果断,于是要打消他的疑虑,让他放心去做。

这个故事说明了孔子的确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引导别人在行为上克服短板,而不是指责嘲笑。难道不是他的弟子,跟他没关系就可以揭发别人的隐私、指责别人的不足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浅谈

下面就以"仁者爱人也"的角度来解析这句话。

断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唯:助词。
  • 女:古通"汝",你。
  • 子:古指儿女 。
  • 与:跟、和。
  • 小人:得之喜、失之虑的人。
  • 为:思想行为。
  • 难:灾祸、困苦。
  • 养:形成、过程。
  • 孙:古同"逊"、谦逊。
  • 怨:怨恨、仇恨。
  • 近之、远之的主语是"与小人为"。而与小人为的结果就是以成败论英雄。

译:你的子女跟随小人的行为是灾祸形成的根本原因啊,行得失之道而成功,则会产生不谦逊导致灾祸;行得失之道而失败,则怨天尤人导致灾祸。

浅谈

从实际出发,逻辑推演一下。

"得失价值观"的本质是个竞争系统,由得的多少而形成等级金字塔、阶级思想。由得之喜、失之虑产生的相关情绪、习惯,而这些情绪、习惯是诱发人性恶的根本原因。

当我们在世俗中获得"成功"以后,在享受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自高自大的情绪,容易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从而引发灾祸。三朋四友要跟你混吃混喝、借钱,竞争对手把你当眼中盯,欲除之而后快,小偷、劫匪把你当成了发财的目标……。

而为了维持"得"的地位,保护既得利益,人会变得冷血、吝啬,会不择手段保护"得"。身心累于"得"。

享受到了得的快乐,会想方设法地获取更多。所以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从来没有停止过!!

当我们在世俗中"失败"了,人会痛苦、埋怨,容易形成懒惰、厌世、暴躁的情绪、习惯。这时贫在闹市无人问,亲朋好友都远离你,继而孤独、无助,容易挺而走险,变成小偷、劫匪类的坏人。而这一切需要否极才会泰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的情绪、行为习惯,很容易失控,严重的会家破人亡,身心困于"失"。

"得失价值观"让人不择手段、坑蒙拐骗、无恶不作、无所不为、丧失人性,给自己、家人带来灾祸。这便是"小人"得失之道的危害。

浅谈

孔子作为一个看透人性的人,一个提出"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人,他的话一定要从"仁者爱人也"、治国平天下的角度去思考,否则就会盲人摸象,误人误己。

大道从来都是至简的。

只是在岁月的长河中,断章取义的大师太多,以至误会孔子、反孔、骂孔的人不计其数。而孔子呢?在当代便练成了"六十而耳顺"。这些人的风言风雨、汹汹之口没有压倒孔子的思想行为,反而造就了千古名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写至此,我脑海里不仅看到了孔子被世俗包围如丧家犬一样的落魄,更看到了"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的伟大。诚然,曾国潘说:人不容我,是我无德,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何况孔子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