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你知“幾何”?

 這個人活著的時候,北方的匈奴是聞風喪膽。他不但精通打仗,而且政治水平特別高,還是個詩人,算是三國時期,屌絲逆襲的代表。他從一介草民,最終成為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一舉統一了北方,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能保持發展。他的經歷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但是這個人牛叉之處,卻總被我們忽略,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在我們心裡的形象不對。

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你知“幾何”?


  他在中國文化中是狡詐的代表,這個人就是曹操,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曹操在我們的心裡一直是奸詐的代表。

  前些年拍了一版《三國》,主角曹操是由正派形象的演員陳建斌演的,演到這個曹操的時候,很多人都吐槽他說:你這個曹操不像曹操,曹操應該是奸詐的小人形象,你怎麼演的那麼正派的?

  那如果你知道一些歷史,你都應該知道,《三國演義》裡的三國,不是歷史上真正的三國,而《三國演義》裡的曹操,也肯定不是歷史上真實的曹操。

  陳建斌呢,融入了很多的歷史曹操的真實影子,所以有的人看起來很難受,有的人還是很喜歡的。

  那曹操到底什麼樣呢?本節我們就為大家講解這個內容。

  曹操其人

  野史篇--譙水擊蛟:

  關於曹操的形象不同資料有不一樣的記載,可以說是撲朔迷離。我們先來看看野史中,曹操是什麼形象。

  野史認為曹操是一個不在意生死的人,用東北話來說,就是這個人很“彪呼呼”。講了這麼一個典故,叫做譙水擊蛟(曹操在一個叫譙水的地方,打跑了一條蛟龍,古人管鱷魚叫蛟龍)。

  故事梗概:曹操年輕的時候,有一天走在大馬路上,看到一個路人被蛇嚇了一跳,然後曹操就大笑,他說:你能被蛇嚇一跳,算什麼男子漢?我小的時候和鱷魚(蛟)搏鬥過!

  曹操憑自己的嘴說了這麼一個故事,說小時候跟鱷魚搏鬥,然後最後把鱷魚給累跑了。從這個故事中,能體現出來曹操“彪呼呼”的形象。

  曹操認為自己是很勇猛的。

  結論:

  曹操能在大街上去嘲笑另一個路人,這也是體現出曹操這個人性格中有一些好逞能的成分。野史不足為信,大家當故事聽一下就可以。

  《世說新語》篇--床頭捉刀:

  《世說新語》對曹操也做出了很多的評價,它認為,曹操是一個奸詐的小人,於是收錄的一些關於曹操的故事在裡面。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時候的小說集,就好比是寓言故事集,相當於我們書架上的《伊索寓言》,也相當於是《XX歪解》,它描述的是魏晉時期的一些人的言行和他們發生的一些事。(開浩推薦大家去看看《世說新語》)

  魯迅對《世說新語》,有這樣的評價:記言則玄遠冷雋,記事則高簡瑰奇(什麼意思不重要,總而言之,就是說,這玩意寫的很好,很對,很有意思)。但是,魯迅可從來沒有說,這玩意寫得很真實,因為它畢竟是一本小說。

  這本小說裡,對於曹操最經典的記載,莫過於“床頭捉刀”這個典故。

  故事梗概:

  原文: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有一天,匈奴的使節來訪(曹操在北方,所以離匈奴比較近一點)。曹操,擔心自己長得太磕磣,於是找了一個帥小夥來頂(替)他,自己又不能耽誤國事,於是就在旁邊拿著一把刀,假裝自己是保鏢(還挺押韻)。在來使訪問結束之後,他又派人去問這個匈奴:這個魏王,你瞅著咋樣?

  原文中,對於匈奴的回饋記載是: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瞅著還不錯,還挺帥,但是床頭那個拿著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不得不說匈奴的這個使節的眼光確實挺毒的,確實發現了異樣。曹操在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他以為自己的行跡暴露了,就派人把這個匈奴的使節給殺死了。

  結論:

  通過這個故事呢,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很害怕別人能夠看穿他內心世界。

  漏洞一:曹操既然矇混過關了,為什麼還要派人去問匈奴魏王長的咋樣呢?

  這種多此一舉的行為,這種嘴欠的行為,是非常不符合我們正常人的心理的。

  漏洞二:自古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不是出於禮貌的原因,而是在交戰的過程中,信息只能通過使節來傳遞(殺使臣就是斷絕消息來源)。曹操,在北方和匈奴打了一輩子仗,怎麼可能犯這種因小失大的錯誤呢?

  我們也可以簡單的認為,這就是杜撰。

  《三國演義》篇--曹操獻刀、橫槊賦詩、夢中殺人:

  三國演義對於曹操的描述,就已經到了一種極致了,可以說讓人聽了咬牙切齒了。這個形象就跟我們開篇中戲曲形象非常吻合了。講三個片段

  故事一:曹操獻刀

  故事梗概:曹操一開始的時候,想要幹掉那個禍國殃民的董卓(東漢末年的一個大奸臣,也是一個軍閥,大反派)。於是呢,他就跑去刺殺董卓(帶著自己的寶刀)。結果,沒想到董卓醒了,曹操一看董卓醒了,不能發現我來刺殺你,於是順勢獻刀,掩蓋自己刺殺的意圖。

  結論:

  通過這個故事呢,我們可以看的出來,曹操是一個非常怕死的人物,同時他又非常的狡詐,心眼非常的靈活。

  漏洞:曹操那麼怕死,那麼狡詐,他為什麼不派二十個個刺客去呢?不比自己去好嗎?難道你都武力值真的比那些刺客高嗎?

  故事二:橫槊賦詩

  橫槊賦詩:把這個兵器橫著,然後做詩唱歌。

  故事梗概:說曹操在赤壁大戰決戰的前夕(赤壁之戰:三國演義中,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他想繼續南下統一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於是呢,曹操帶了60萬(不同的戲曲和資料對於這個數字都有不同的記載,有的說20萬號稱80萬,有的說40萬號稱100萬的,小說數字,不必較真)的部隊,號稱百萬大軍去攻打孫劉聯軍。

  在決戰前夕,在赤壁的江上,曹操很感慨,想起自己一輩子又打匈奴、又滅董卓、又殺呂布、又滅袁紹……想起這些事情,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如今又有百萬大軍,他激動的睡不著覺。他還不讓大夥睡覺,把所有人都喊起來,然後,再賦詩唱歌去讚頌他。

  結論:

  這種行為非常好大喜功,但是在曹操這種很艱辛的“創一代”的身上不會出現,如果你真的當老闆當上三個月之後,你對自己的成就一點興趣都不感了(忙得顧不上),而且一想到自己的成就,就能想起那些成就背後付出的辛勞,這不是一個很享受的事情。

  而集結員工大半夜起來聽自己吹牛逼的事,多半應該出現在暴發戶的老闆身上,就是你偶然得到了這一切,你才有這種炫耀的想法。

  你看,即使這個故事中說曹操是好嘚瑟的,張揚的個性,但是你仔細琢磨是假的。

  我們就用《三國演義》裡的故事來推翻這個《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曹操對自己的一個謀士是什麼樣的態度,在剛開始的時候,曹操跟袁紹打仗打不過,袁紹人多。

  但是呢,有一個謀士就來投靠曹操,這個謀士叫許攸。他幫助曹操一舉幹掉了袁紹,於是許攸就很嘚瑟,經常當眾叫曹操小名:曹阿瞞(公司裡的銷售總監,又是本月的銷售冠軍,然後他天天叫老闆“二狗子”一樣,你說這個老闆會不會抽他呢)。

  但是曹操不但沒有抽許攸,反倒對許攸禮敬有加。曹操是一個非常有城府的人,他一直忍著許攸對自己作威作福,連三國時期著名的忍者神龜司馬懿,都非常懼怕曹操的這種忍耐能力(曹操:我一日不死,你就是司馬老賊)。

  這個故事說明了曹操很有心機,不會因為這種小的嘚瑟,而耽誤自己幹大事。他信奉的理念是:

  隱忍一時爽,一直忍一直爽。所以幹不出這種張狂的小人之舉。

  故事三:夢中殺人

  說曹操有一天突然犯神經病,把自己心愛的下人殺了,殺了之後他還哭。很多人就問他說:你為什麼哭,你他是犯錯了,你把他殺了你幹嘛哭呢?

  曹操說:他沒有犯錯,他只不過在我睡覺的時候給我蓋了被子,那一群人就說:他蓋被子,你為什麼殺他?曹操說:你們不知道我有一個臭毛病,那就是我喜歡在夢裡殺人(吾好夢中殺人)。

  這一下,就把所有的下人們嚇到了。人們就不敢在曹操睡覺的時候靠近他。曹操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呢?我們剛才是不是講了一個“曹操獻刀”的故事,他年輕時候幹過這種事,所以比較擔心有人來殺他。

  於是他就憋了這麼瞎話,把自己的下人殺死,殺一儆百。

  結論:

  這個故事呢,同樣聽起來也是很荒唐答,我們回到許攸的那個例子,曹操做事,包括三國演義裡很多地方都體現了,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雖然三國演義想要把曹操樹立為一個多疑的形象,但是總是出現這樣前後矛盾的故事。

  真實的歷史中的曹操,是這樣嗎?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統一了北方的男人,如果真的這麼小家子氣、這麼嘚瑟的話,他可能統一北方嗎?

  歷史中的曹操:

  《三國志》有兩個片段非常能夠反映曹操真實的人格,而且這兩個片段非常的震撼:

  (一)曹操剛剛得意之時的表現

  (二)曹操臨死之前的表現。

  看一個人,往往不要看他準備好展現給你的那一面,而要去看他剛剛得意之時,是不是忘本,還有就是看他將死之時所表現出來的內容。

  初為元帥

  在討伐董卓的聯軍聚集之後(10萬人,曹操也是一路諸侯),這就好比是你要出去打架,有人幫你叫來10萬人一樣,這種環境裡,人是很容易膨脹的。

  看到十萬大軍聚集在一起吃吃喝喝,你沒有一種當皇帝的錯覺嗎?

  曹操肯定也是有的,但是這時候的曹操,不但沒有沉迷於這種錯覺,沒有認為自己又是整條gai最靚的仔,而是準確的發現了問題,你們一幫人聚集在一起吃吃喝喝算什麼?你們不是來打仗的嗎?

  曹操不但這麼想了,而且這麼做了,他跑去訓這些軍人們,原文上寫著是:竊為諸君恥之(我真為你們感到羞恥)。

  但說服無效之後,曹操毅然決然的帶著幾個親信,跑去別的地方招兵了(我不跟你們玩了)。這是曹操真實的為人。

  臨終遺言

  曹操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後事的?

  第一,不要陪葬品。第二,分香賣履。

  分香賣履:分香,把給自己燒紙錢,分給自己老婆們;賣履,讓老婆們學著做一些草鞋去賣,自己自足,自己賺錢,不要給國家添負擔。

  當然,我們可能會覺得,一個人死之前說一點好聽的話,留意後人一個好的形象,這是比較正常的反應。

  但是09年出土的曹操墓,考古學家驚呆了,為啥?曹操墓葬裡一點陪葬品都沒有。

  這種我們現代人都很難做到的事情,曹操做到了。

  於國而言,曹操體恤下人,他不希望他們去祭拜他;於家而言,他又非常擔心自己的家人,變成國家的負擔。這個人一輩子是不奢望,而且不奢侈的,雖然曹操有一堆老婆,雖然這些老婆都是搶來的,都是別人家的人妻、別人家的少婦、別人家的孕婦。但是,他依然沒有把女人當做廉價的物品,而是臨死之前仔細的為他們做了盤算。

  曹操甚至都沒有操心,自己孩子的繼承權問題。

  可見,曹操這一輩子應該是活透了。

  有個老人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父母是假的,因為父母,總是比你先走;子女也是假的,子女總考慮自己的問題,唯有自己的老婆才是最真的。

  這麼看曹操這個人活的挺明白的。

  那為什麼有這些差異呢,為什麼有野史、正史、《三國演義》不一樣的說法?原因很簡單,你想想野史是為了傳播,小說是為了讓你聽著爽的。

  它們所要求的、所考慮的不是故事的真實性,而是想要快速的給你塑造一個錯誤的人物形象,但是這個錯誤的人物形象一定是具備某些特徵的。

  具備這些特徵之後,才能很快的把這些故事講給你聽,讓你很快的相信這些故事,讓你覺得這些故事有意思。但是同樣是這種偏好呢,也能反映出我們中國文化中的一些細節。這些細節又能投射出我們對於某些事情的態度。

  那這些態度是什麼呢?

  (一)善惡分明

  我們非常喜歡那種極端的形象,或者說我們很喜歡塑造極端形象,你比如說,好人一輩子不做惡事,那麼我們會認為,這個人是真的;壞人不幹好事,那我會覺得他是真的。

  用我的聽官的一句話來解釋這種現象,其實也很簡單:這樣看問題有爽點,而且不費腦子嘛。

  你不用思考一個壞人為什麼要做好事,不用思考一個好人為什麼會做壞事。

  我們接受的第一份的教育,就是xx是對,xx錯的。我們要做到善惡分明,才能長這麼大,這是我們骨子裡的判斷標準,雖然這種判斷標準不準確,但是很普世。

  俗話說的好: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都看利益。而曹操的人格非常的成熟,他早就脫離了小孩子分對錯的階段,而是考慮什麼事情對他更有利。曹操是個做大事的人,他怎麼可能拘於小節呢?

  (二)寬容下的苛刻

  我們文化中雖然非常寬容,你看不管哪個國家,或者哪種政權來侵入我們中國,最終都是被我們融合了,但是我們這種寬容下,有一種對自己人非常嚴苛的態度。

  你別說世人對曹操的要求過高,就算是我們世人對自己的孩子,不也講究“人前教子”嗎?你要臉,孩子不要臉嘛?你總在人前罵他,這是一種非常苛刻的行為。

  我們總是把最寬容的一面留給那些無關緊要的人:上班的時候,討好老闆,那個嘴臉很好的;對自己的客戶,那個嘴臉也很好看。但是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卻十分的苛刻,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孩子、老婆誰不是半點內心都沒有的?

  跟你關係好有錯嗎?

  曹操被人苛責的對待也是如此,他是你自己家的英雄,所以你不把他當回事。

  曹操一生是謹小慎微的,他害怕被人誤會自己的動機,當然出於政治利益的角度去考慮的話,他一輩子沒有稱帝,也是有利的。

  死之後他的孩子才給自己封的是魏武帝。

  他一輩子為天下操勞,你看他的文學作品也好,他在正史中的一些行為也好,都是表現出他體恤人民、體恤百姓、注重發展的。

  但是死了之後呢,卻毀在了後人戲曲裡好惡的評價之中。我們應該看到一個出色的帝王的形象,而不是把他當成一個奸詐的小人代表。

  (三)槍打出頭鳥

  如果一個人特別的出眾,那他必然成為眾矢之地,俗話說:槍打出頭鳥。

  群體文化是喜歡消滅異端的,你比如說辦公室裡,有一個姑娘長得很好看,但是她和其他人的關係很一般,她很不會做人,你也很討厭她。

  但是很不幸的是,這個人被提拔了。

  那你直覺上會認為,這個人的上位是怎樣的呢?你肯定不會想到這個人哪裡好,因為你的厭惡已經矇蔽了你的雙眼,你首先想到的是,這個人會不會跟老闆睡覺了,這個人會不會跟老闆有一腿呢?

  曹操也是,他格局大、他手段強,但是又和很多的文人關係不好(下節呢,我們要講這個問題,就是曹操殺死的那些文人們)。

  我們小時候聽過孔融,三歲讓梨對吧(好像是四歲……),這個孔融也是被曹操殺掉的。

  文人用打不過曹操,又不能去刨曹操的祖墳,於是,就故意編纂了這些故事,埋汰他,這也是我們中國歷史上非常不好的一點,武大郎是這麼來的、陳世美也是這麼來的,這些人在歷史中根本沒做這些事,他只不過在某些情節上,對於某些人人嚴厲了一點。結果呢,就被某些文學作品當成了負面的典型。

  這種編撰故事去埋汰他的行為,和我們詆譭辦公室裡的某個人有什麼區別嗎?沒有區別,這就是我們下意識的一種反抗而已。

  盜墓者曹操的智慧

  雖說,文人們手無縛雞之力,又不能用去打曹操,又不能刨曹操的祖墳,但是一個歷史上有趣的巧合,出現了。

  曹操是經常去刨別人祖墳的。

  傳說,在曹操開始創業的初期,沒有軍餉,於是呢,他秘密組建了一個部隊,這個部隊叫做摸金校尉。

  他們是幹嘛呢,就是專門去挖別人祖墳去刨出來,別人墓葬裡面值錢的陪葬品去充當軍餉的。

  通過這個摸金校尉之一個傳說,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也許曹操最後在埋葬自己的時候,不要求有陪葬品,也可能是為了防止別人盜他的墓。

  但是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曹操知道一件事,他就能做到一件事,他知道有人盜墓,那他就不往自己的墓葬裡埋東西,這個人很有意思的,他懂得一個道理就足夠活好這一生。

  曹操知道的道理:

  不貪生,不怕死。

  曹操沒有瘋狂的去找長生藥(在不久前秦始皇創立秦朝後,瘋狂的去找長生不老藥),曹操一定也知道,秦始皇這個人。但是呢,他死前非常淡定的安排了自己生前那些心愛女人們以後的生活(雖然大多是搶來的),這個人不貪生,不怕死,但是他很愛自己的家人。

  活在當下。

  他沒有陪葬品,他知道有很多的人在挖墳,所以他自己就乾脆不埋了嘛,他沒有兵馬俑,不一樣打贏了匈奴嗎?有兵馬俑的秦始皇,到現在墓還是被人盯著呢。

  在剛剛有點能力的時候,絕對不能自滿,要一直保持一種危機意識。

  雖然擁有了10萬大軍,但他一樣還可以從零開始,這是很了不起的行為。

  不要懼怕流言蜚語。

  下節我們會講到這個問題,曹操乾死一大票文人。這曹操的潛意識裡,其實他非常鄙視那些光說不練的人。

  這就是曹操一生知道的道理,他知道這麼幾個簡單的道理,就能打下來北方,很了不起對吧?

  聽完這節內容,再來看看曹操短歌行裡的詩句,你有什麼感覺呢?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