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赚口碑,又赢排名,《肖申克的救赎》因何成功?

前言:没有哪部电影能比它更具感染力,就连《教父》也不能。

又赚口碑,又赢排名,《肖申克的救赎》因何成功?

《肖申克的救赎》的成功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层是广义上的成功——能在情感上与所有电影受众达成共鸣;另一层是狭义上的成功,即电影本身所具有的技术含量。

但两者之间并非互无联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后者,对于前者的帮助极大。如果没有对这种技术层面的巧妙运用,电影在情感方面与观众建立的沟通与联系则势必要弱上几分。

那么,电影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技巧来俘获观众们的心呢?

其实,《肖申克的救赎》能博得满堂彩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的戏剧化手法。

1.超级理想化的人物,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

《肖申克的救赎》赋予了安迪超于常人的奇特魅力,他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理想的化身——知识渊博、特立独行、睿智不凡、不屈不挠。

说到这里,大家是否会想起《基督山伯爵》中的唐泰斯呢?安迪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出狱之后的唐泰斯——几乎同等的聪明与智慧。只不过,与重获自由的唐泰斯相比,安迪是在牢狱中焕发其人格魅力的。

这种超级理想化的人物在现实中恐怕无法取信于人,但是安迪却恰恰在电影之外收获了全世界一大票粉丝及拥趸,这除了得益于电影本身引人入胜的故事之外,更在于电影讲述故事的手法。

1)旁观者视角与零视角的结合

为了使人物(安迪)更加真实可信,电影采取了內聚焦(旁观者视角)和零聚焦(上帝视角,也称全知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即故事的主要脉络由瑞德(旁观者角度)交代,其余部分则通过零聚焦(全知角度)展现。

又赚口碑,又赢排名,《肖申克的救赎》因何成功?

旁观者叙事,意即从客观视角(瑞德)来交代故事。客观视角的好处在于故事会更具说服力。在情感上,观众容易与旁观者(瑞德)建立精神上的信任,从而方便瑞德对观众进行思维引导。

但是,这样做的局限无疑也非常明显。瑞德作为事件的旁观者而不是亲历者,也就无法知道全部事情。这时,就需要零聚焦叙事的补充。

比如,电影开头安迪受到审判的场景和一系列闪回镜头(安迪坐在车中目睹妻子出轨的一幕)以及安迪如何越狱的具体细节呈现,都是典型的零聚焦叙事手法。

电影通过两种叙事手法的结合,使影片本身近乎魔幻的故事具备了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而安迪这个完全理想化的人物也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2)通过现实两面性的相互衬托来对人物进一步升华

《肖申克的救赎》既具有现实残酷的一面,又有现实理想的一面。

前者体现在影片对美国司法制度的腐败的揭露上,后者体现在安迪只身对抗社会黑暗并能取得成功。

一方面是无比真实且残酷的世界——昏庸的法官、暴戾的狱警、贪污腐败的典狱长,一方面是纯粹的个人理想主义。

又赚口碑,又赢排名,《肖申克的救赎》因何成功?

如果说前者是“实”,那与之对应的理想则为“虚”。这一实一虚之间,造成了某种无比强烈的化学反应,使我们不禁把同情和赞许的目光全都投给了安迪。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安迪就是我们理想中的自己——身陷囹圄(泛指人生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却能百折不挠。

2.两大宏观主题

1)救赎

也许有人会问,安迪并未犯罪,何来救赎一说呢?

事实上,从法律层面来看,安迪的确没有犯罪之实。换言之就是,安迪没有行动上的犯罪。但是,他在心理上却犯有不可推卸的罪愆。

影片开头,安迪在车中目睹妻子出轨,曾有数次想要开枪杀死妻子的念头。这种恶念正是另一种形式的犯罪,即心理犯罪。

而安迪的救赎就在于此。在他被关禁闭一个月之后,他开始从内心深处反省,妻子的死亡与自己并非毫无关系。这是他完成对自身的救赎的标志。

又赚口碑,又赢排名,《肖申克的救赎》因何成功?

2)新生

救赎的完成意味着安迪的新生。此时的安迪已完全丢弃了依靠法律来为自己沉冤得雪的幻想,反思自己曾对妻子的所作所为。这是安迪的第一重新生,即心态的改变。

当安迪为典狱长擦完最后一次鞋(越狱前夜),他自己却悄悄地将皮鞋穿上,回到监狱……这种细节正是安迪同过去决裂的标志。这是第二重新生,同过去决裂。

第三重新生则是安迪钻过被他数十年如一日开凿的墙洞,爬过长达500米的下水道,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张开双臂拥抱自由的那一刻……此时的安迪不仅完成了心态上的重生,并且身体也得以重返自由,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新生。

又赚口碑,又赢排名,《肖申克的救赎》因何成功?

《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能收获IMDB 和豆瓣双料第一,归根结底在于它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以及两者本身所折射出的不懈精神,对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