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發展新消費、新業態?政企多措並舉

4月17日下午,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劉敏介紹了本市培養壯大新興消費、促進消費新業態發展的有關情況。

劉敏透露,上海2019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3.32萬億元,同比增長14.7%,佔全國近1/10。而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全市一季度網購交易額依然達1343億元,保持了逆勢增長,同比增長19.1%。

“上海電子商務目前已經從單純的在線網購,走向線上線下融合度越來越高,平臺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方式越來越豐富,購物的參與感和體驗度越來越好,湧現一批代表新興消費發展方向的新業態、新模式。”劉敏說道。

新業態、新模式的首要特點是“直播電商”發展迅速,一些商業品牌、老字號、時尚品牌紛紛開通在線直播,上海在主要電商直播平臺的用戶數量全國領先。

拼多多副總裁陳秋透露,自2月起,拼多多全面啟動了產業帶復工大聯播暨“拼交會”計劃,截至目前,已先後與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等多個地區的地方政府和企業展開合作,聯合近百名市縣長,通過“市縣長直播”和線上展銷會的形式帶動各地區的消費品對接用戶需求。

在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中,生活服務電商優勢明顯。

據劉敏介紹,全市作為“家門口”自動售菜終端的社區智慧微菜場超過2000家,而基於消費大數據分析處理的限時生鮮配送服務消費模式也深受消費者喜愛,一些百億級的生鮮電商產業基地正在形成。

此外,無人零售、無接觸配送等迅猛發展。無人便利店的業態佈局迅速,以垂直、細分、智能的商業模式構築了一批全新的商業場景,提升了城市商業樓宇和居住社區末端的服務能力。全市智能快遞櫃已超3萬組。一些電商物流公司也為商超企業提供從倉儲、揀貨、交接到配送的全鏈路方案,實現全渠道訂單1小時送達,大幅提升了配送效率。

達達集團旗下的京東到家平臺即採用O2O業務模式,提供1小時商品到家服務。

達達集團聯合創始人楊駿介紹,疫情期間,平臺聯合沃爾瑪、永輝、綠地優選等近50餘家連鎖商超,近30家社區生鮮連鎖以及上千家菜市場,上線“到家新鮮菜場”。“1月27日至2月13日,上海地區平臺總體銷售額同比增長480%,糧油副食增長770%、肉品增長1050%、蔬菜增長770%。”

除在集團旗下京東到家與達達快送雙平臺上線“無接觸配送”外,達達集團還在達達快送平臺推出“信用騎士”服務新模式,用於文件證件、手機數碼、高端酒水等高價值訂單時的配送服務。

在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過程中,專業電商平臺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強。“如本市的汽車專業電商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線上預約+線下安裝’的服務,全國網點數量超過1500家,線下服務網絡覆蓋405座城市。”劉敏說道。

據途虎養車聯合創始人、總裁胡曉東介紹,疫情發生以來,途虎養車推出了無接觸養車服務,包括線上下單+電子檢測、施工直播隨時看、鑰匙消毒保安全、全程保持安全距離等環節,以電子化+標準化的模式實現了“線上預約、線下無接觸服務”。

劉敏表示,疫情期間,上海市商務委就促進消費新業態發展主要推進了四方面工作。

上海正在打造新零售創新高地。上海市商務委組織實施新一輪電子商務示範工程,在智慧商業、線上線下融合創新、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形成示範引領,並加快智慧商圈建設,推進步行街、大型商業綜合體在消費行為分析、購物積分兌換、虛擬現實導購等領域開展數字化改造,探索開展商業領域5G商用平臺搭建和應用,推進12家智慧商圈建設試點。

上海也積極促進在線消費新增長點的形成,包括支持鼓勵生鮮電商、社區電商、社交電商等新模式健康快速發展,加快“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建設等舉措,推動形成生鮮、養老、家政、餐飲、維修、再生資源回收等生活服務行業電商生態圈。

在推進數字商務創新發展方面,劉敏介紹,上海積極開展電子商務技術創新應用,推動電商平臺開設一批智慧門店,開展線下商業數字化升級改造,賦能形成本市數字商業行業集群。這既包括推廣無人便利店、智能售貨機扥無人零售業態等商業新模式的發展,也包括開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諸如機器人餐廳、虛擬選購體驗等方面的推廣和應用。

此外,上海還大力推動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劉敏透露,目前本市已經出臺《關於本市推進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提高電商消費末端配送智能化、綠色化、標準化、便利化服務保障能力,加快建設智能快件箱、快遞專用車等電商末端配送服務設施及載體,推進青浦國家快遞行業轉型發展示範區建設,推動各大快遞企業與電商行業開展合作,加快建立智能化電商倉儲及物流服務項目。

劉敏表示,上海市商務委下一步將結合實施《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通過電商平臺賦能實體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推廣非接觸式新消費理念,進一步做大做強新興消費,為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發揮更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