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公元821年,唐穆宗李恆長慶元年,明州州治從現在的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遷至三江口。鄮縣縣治,則遷回鄞江。

明州的淡水供應,以及縣治與州治之間的航運問題,都急需解決,雖然歷任官員都曾主持興修水利,但是仍然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局面。

公元832年,唐文宗李昂大和六年,山東琅琊人王元暐,調任鄮縣縣令。

琅琊王氏,赫赫有名,東晉時期的王羲之家族,就是從山東琅琊遷居江南,其後裔繁榮,寧波境內就有多個村莊是王羲之後裔。

王元暐上任鄮縣縣令後,目睹了當時的縣治一帶,上受山洪之災,下受鹹水之苦,必興水利而改之。

阻鹹、蓄淡、引流,解決明州州治的淡水供應,以及開拓州治與縣治之間的快捷航運,成為了王元暐肩負的歷史使命。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王元暐,生於唐德宗李適貞元十五年,即公元799年。

公元821年,也就是明州州治遷至三江口的那一年,博學多才的王元暐中科舉,任翰林院書記。

公元822年,王元暐升任翰林院編修。

公元824年,王元暐再升任朝議郎。朝議郎是當時的文官,為八郎之首。

王元暐的迅速升遷,以及他的清廉為官,引起了同僚的嫉妒與排擠。

王元暐從京城長安,貶到了千里之外的浙江金華府,擔任副職,再貶調為鄮縣縣令。

一再遭貶的王元暐,並沒有意志消沉,仍然志存君國,心懸黎民。

王元暐度山川之險,察地理之宜,發現“兩山夾流,鈴鎖兩岸”的它山,正是解決明州水利問題的關鍵。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於是,浩大的它山堰工程,迅速啟動。

它山堰通體條石結構,全是用巨大的條石砌築而成,每塊條石長2米左右,重達近3噸,至今歷千多年而堅固無損。

修建它山堰的石頭,全部從上化山採掘而來。

石頭,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採石、運石、砌石、雕石,築城、建橋、建閘、築壩、造屋、石刻、石雕,形成了豐富深厚的石文化,直到近代鋼筋水泥的出現,石頭才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人們在長年累月的採石過程中,留下了令人歎為觀止的採石遺蹟。

上化山採石遺址,巖壁如刀削,兀立數丈,鑿壁而採,於是形成了石窟。

石窟內石柱林立,錯落有致,歷經千年風化,層層疊疊,斑駁參差。

上化山採石遺址已列為文物保護點,現在已經開闢為鄞江攀巖公園。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在依靠人力的千年以前,修建它山堰,難以想像當年的艱辛萬難。

人們採石,運石,再砌石,十兄弟因為修堰而殉身,其艱險磨難,由此可見。

它山堰,汗水與鮮血凝就。

大和七年,即公元833年,它山堰建成了,至今已經1187年。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修建它山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截流抬高水位,分流至明州城區,解決城區的淡水供應問題。

當時從鄞江通往三江口的是一條小溪流,名叫小溪。

公元821年,州治遷至三江口,小溪更名為光溪。

光溪水流較少,每逢旱季,光溪斷流,根本無法保障下游和城區的淡水供應。

王元暐於是主持將光溪拓寬挖深,疏浚為南塘河。

它山堰建成後,晴江水位抬高,發源於四明山區的清澈溪水,通過南塘河,流至城區,經南門關,奔江入海。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現在的寧波人,都知道著名的南塘老街,卻很少人知道,當年人工挖掘南塘河之艱難。

南塘河是寧波的人工河,從根本上解決了三江口的淡水供應問題,促進了三江口一帶的更快發展。

公元909年,五代吳越(錢鏐)天寶二年,鄮縣改稱鄞縣,縣治也遷至三江口。

三江口,進入了繁榮發展的歷史進程。

王元暐修建它山堰和挖掘南塘河之功德,澤福寧波人,世世代代。

阻鹹,蓄淡,排澇,引灌,供水、航運等功能,充分發揮,人民從此受益無窮。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創造這一偉績的王元暐,後來怎麼樣了呢?

王元暐修建它山堰時,皇帝是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登基時年僅18歲,執政僅14年,有名無實,宮廷爭鬥不斷,唐朝已經走向沒落。

王元暐的上司,明州刺史名叫於季友。

於季友的夫人,普寧公主,是唐憲宗李純之女,因此,於季友屬於皇室駙馬。

時任皇帝唐文宗李昂,是唐憲宗李純之孫,也就是說,於季友是當朝皇帝的姑父。

明州之事,朝廷當然要按於季友的奏章辦理。

於季友也曾主持興修仲夏堰等水利,但是效果微渺,王元暐的豐功偉績,在當地民間,有口皆碑,這讓於季友非常不悅。

那些年代,無法與當今之網絡時代相提並論,所謂山高皇帝遠,遠在長安的皇帝知道地方事,全靠奏摺。

於季友不向朝廷為王元暐請功,王元暐之功績,朝廷就無法知曉。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明州刺史於季友,不但不為鄮縣縣令王元暐請功,偏偏還想方設法打壓和排擠王元暐,其皇室駙馬身份,哪有幹不成的事!

公元847年,即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王元暐不得不辭去官職,黯然還鄉山東琅琊。

王元暐當時年僅48歲,正是官場的最佳年齡段,然而王元暐卻不得不告別官場。

王元暐還鄉之後,史料中再也沒有關於他的任何記載,後半生如何度過,如何終老,無人知曉。

唐朝繼續走向沒落,公元907年,唐朝滅亡。

官員因為政績顯著就能升遷?從古至今,並非全然如此。

到現在都還有一個詞語,叫“逆淘汰”。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王元暐之功績,惠澤明州人,雖然沒有受到唐代朝廷的認可,但是當地人民卻感恩戴德。

它山堰下游約500米處的鄞江橋,始建於唐代,初名“大德橋”,又稱“大德公橋”,大德,就是人民為紀念王元暐修建它山堰的莫大恩德。

五代至宋初,人們又在它山堰的北堰頭,立廟紀念修堰的豐功偉績,開始叫十兄弟祠,也叫“捨身祠”。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它山堰建成305年後,公元1138年,南宋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

明州與京城的距離,終於大幅度縮短,王元暐之功德,逐漸傳入朝廷。

公元1168年,南宋孝宗趙昚乾道四年,給“捨身祠”賜廟號為“遺德”,因此稱作“它山遺德廟”。

這是來自朝廷的第一次認可,然而此時距離它山堰建成已經335年。

到了宋理宗趙昀寶慶年間,即公元1225-1227年間,王元暐被追封為“善政侯孚惠王”,這是來自朝廷的最高認可。

王元暐以縣令身份,獲封為王,史上罕見,然而此時距離它山堰建成已近400年。

正義從不缺席,但往往會遲到,並且遲到太晚。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萬頃黍苗治惠澤,千秋蕉荔報神功。

它山堰,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澤福人間,千秋萬代!

1988年,它山堰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0月,它山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縣令遭排貶還鄉


正義從不缺席,

也不遲到,

才是更加美好的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