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非洲豬瘟背景下的中小規模養豬場生存之道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必須攻克,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補上。作為“三農”領域的主要版塊,生豬穩產保供是當前經濟工作中的大事。其中,我國國情決定了中小規模養豬場是生豬生產工作的主力軍,而如今非洲豬瘟疫情正在“回頭看”,4月21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發佈消息,四川省巴中市從查獲的外省違規調運生豬中排查出非洲豬瘟疫情。在疫情背景下,防控疫病意識薄弱以及技術不到位的中小規模養豬場該如何生存?如何異軍突起?


孫元分享《非洲豬瘟背景下的中小規模養豬場生存之道》,從豬舍升級、防控意識強化以及轉變飼養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闡述,旨在幫助中小豬場能夠長久立足於生豬行業!


孫元:非洲豬瘟背景下的中小規模養豬場生存之道


孫元:非洲豬瘟背景下的中小規模養豬場生存之道


自人類馴化野豬家養以來,散養戶便開始存在。人類和豬有著密切的聯繫,特別是在我國,豬肉在中國人的膳食中佔有重要地位。


我國發生非洲豬瘟之前,年出欄生豬近7億頭,有2600多萬生豬養殖戶,其中中小規模養豬場(簡稱為中小豬場)的比例達80%以上,可以看出,保障我國生豬供應的主力正是這些數以千萬計的中小豬場。


突如其來的非洲豬瘟對我國的養豬業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尤其是對中小豬場,由於其疫病防控措施不完善、防控意識較差及資金缺乏,抗風險能力低,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普遍失去了養殖信心。那麼非洲豬瘟背景下的中小豬場將如何存活?筆者是一名科研人員,在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後接觸了一些中小豬場,也給予了一些技術上的指導,經過1年多的現地指導與服務,談談我自己的一些體會。


1. 中小豬場仍將長期存在


中小豬場的存在有其歷史原因。相比規模化豬場,我國中小豬場可謂伴隨著農業的發展直至今日。我國有大量的農業相關從業人員,生豬散養及所需勞動力成本低,使養豬成為了大量農民增加經濟收入的現實選擇。


中小豬場的存在不僅解決了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也充分利用了農業生產的副產品;同時養豬也可以為耕種提供有機肥料,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利用,有利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小豬場通常會根據市場豬肉價格走勢選擇出售或者延遲出欄,對市場上生豬供給量起到了一定的調節作用。目前看來即使有非洲豬瘟疫情的打擊,以上的情況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此我國中小豬場仍將長期存在,並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2. 非洲豬瘟疫情下的機遇與挑戰


由於中小豬場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種種劣勢,非洲豬瘟對其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筆者接觸的中小豬場多數經歷過非洲豬瘟疫情的洗禮。在當前養豬高利潤的大環境下,中小豬場又很迷茫,養還是不養?養了再發病怎麼辦?


敢於冒險復養的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他們有現成的飼養條件;二是對於中小豬場來說,復養投資也不多,購買幾十頭仔豬,然後自繁自養,不到2年的時間就可繁殖一定規模;三是中小豬場的飼養成本較低,他們很少用全價料,大部分是預混料。從成本上來看,目前仔豬的成本佔大頭,以黑龍江為例,10公斤仔豬購買成本約1500元,而飼料及其它成本不足1000元;四是當前養豬利潤很高,他們敢於且願意冒這個險。目前,生豬的價格在15-17元/斤,按照生豬出欄時的體重230斤計算,1頭豬的利潤保守估計在1000元左右,有時利潤甚至可達到2000元/頭。如果是自繁自養,每頭豬的利潤將達到2500元左右。對於中小豬場來說,他們敢冒這個險,哪怕只成功一次。


3. 非洲豬瘟背景下中小豬場的提升途徑和解決方案


通過對服務的一些中小豬場進行總結並結合自身經驗,筆者給出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3.1 豬舍的升級改造

針對非洲豬瘟高度接觸性傳播及怕高溫、怕乾燥和感染初期病程較慢等特點,必須對豬舍進行改造。豬舍必須改成小單元格,需有實體牆,必須要有獨立的水嘴,每一小單元的空間要適中。每個單元格飼養的頭數以6頭左右為宜,頭均面積不低於1.5平方米為佳。對於中小豬場來說,豬舍面積不是問題(一次出欄100頭育肥豬,所需的小單元格也就20個左右,300平方米的育肥豬舍足夠了),增加一些實體牆所需成本也不高,多安裝幾個水嘴也不會花費太多錢。如果建設陽光豬舍,所需成本會更低。但這對疫病防控及發病後的精準清除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3.2 必須要有很強的疫病防控意識

中小豬場最大的劣勢就是疫病防控措施薄弱和意識差,這導致一旦發病容易全軍覆沒。好在大多中小豬場都是家庭式飼養,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執行力。所以要有科學的、可操作的疫病防控指導,而且要嚴格執行、落地。

筆者指導的幾個中小豬場,他們的做法可供參考。一是大門封閉,入口處增加了火鹼水消毒盒(盒子10多元錢),道路定期鋪灑石灰乳。外出、在家及進入豬舍分別穿不同的衣服和鞋(其實這非常容易做到,只是習慣問題);二是每天進豬舍後第一件事是對過道進行噴霧消毒(成本不高,關鍵是能否堅持),然後對豬進行飼餵(飼餵時,不接觸豬和料槽),每天喂3次,每次料槽中加料不多,但加的次數較多,直至豬都採食完畢,料槽中無料或僅剩少許。喂料時每個單元格都觀察一下,如果有不吃料或吃料慢的馬上進行標記。如果連續兩次這樣,及時隔離出來。對於中小豬場來說,他們不能及時對疫病進行確診,這種操作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了。飼餵之後,每天要對糞便進行及時清理,有條件的要進行通風。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中小豬場對每個單元格都有專用的靴子、鐵鍬和糞桶,假使無法專用,使用前也要在火鹼水裡泡一下。

3.3 要捨得投資,但不要貪婪

對於大多數中小豬場來說,他們不捨得花錢買疫苗,尤其是對於養殖數量僅有十幾頭、幾十頭的養戶,他們的僥倖心理特別嚴重。當前,建議幾種疫苗必須免疫,包括豬瘟、口蹄疫、偽狂犬病和豬圓環病毒病疫苗。其實與利潤相比,這些疫苗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但疫苗對疫病防控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3.4 在飼養管理方面,要以規模化豬場小型化的方式

對於中小豬場來說,如果想把養豬作為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一是要捨得投資;二是要長遠打算。目前,規模化及科學化養豬是趨勢。中小豬場承受各方面的壓力,如疫病防控、飼養成本、環保壓力等。但是中小豬場要想活下去,必須要以規模化豬場小型化的方式來發展下去。如母豬採用限位欄(2-5頭母豬一個獨立隔斷)、要用產床、要採用人工授精、要採用全進全出的模式。其實以這種規模化豬場小型化的方式來飼養,短期內可能會覺得成本高,但是長期來看,成本低(包括人工成本大大降低)、效益高。

生豬銷售環節要尤為重視。千萬不能讓收豬人員進入豬舍,售豬過程中要做好車輛和人員的消毒和防護等,對於中小豬場來說,這是疫病防控最重要的環節,因為中小豬場一般都沒有出豬臺和洗消中心。所以儘量一次性售完,然後對豬舍進行徹底洗消之後再進豬。

環保可能是中小豬場未來面臨的另一重要問題,要做好糞便、汙水和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這需做好長期打算,最好建設糞汙發酵無害化、有機化處理設施。

非洲豬瘟對我國養豬業造成了沉重打擊,中小豬場損失慘重,但他們是最容易崛起的,我國養豬業的快速恢復及豬肉的穩定供應是離不開中小型養豬戶的。這需要多方的努力。除了硬件改造、個人疫病防控意識、知識和能力提高外,在國家層面上,政府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以及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可通過協助建立聯防聯控體系、養豬保險等降低中小豬場的風險;從專家層面講,要給予指導和培訓,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及可操作的指導方案讓中小豬場建立起最基本的疫病防控體系。


4. 中小豬場的未來


中小豬場的最大難題在於對疫病的防控,僅僅依靠疫苗免疫和藥物控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需求,特別是在如今非洲豬瘟肆虐的大環境下。我國的動物疫病防控也已從有效控制向淨化和根除轉變,走綠色發展的道路,那麼中小豬場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和防疫理念、走更加嚴格的生物安全防控之路將是未來必然的選擇。


孫元:非洲豬瘟背景下的中小規模養豬場生存之道


專家點評--範衛彬


非洲豬瘟帶來的行業變革,令處在不同生豬養殖結構中的各種規模豬場都在經歷著蛻變。該過程漫長而又煎熬且危險與機遇並存,處處充斥著挑戰。結局不難預料,固步自封者胎死腹中,與時俱進者涅槃重生,可謂生死兩重天!


規模豬場與中小豬場都無法獨善其身,均被捲入豬業變革的滾滾洪流中,至於誰能夠先上岸,與規模有關但不是決定因素,而是由養豬從業者的思維和心態決定。


建造標準化、管理規範化、方案科學化是未來豬場的基本特徵。完成蛻變獲得新生的豬場,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均是以此“三化”為標準反覆錘鍊而成。誠然,達到“三化”標準,規模豬場與中小豬場相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優勢在這場豬業變革中會被逐步放大,規模豬場在生豬養殖結構佔比不斷變大就是其優勢的具體體現。


那麼,中小豬場會被擠壓的沒有生存之地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由於國情因素和人性特點,在一定時間內中小豬場將會長期存在,只是他們經歷了行業變革之後,早已脫胎換骨,不再是以前的基建亂堆、管理混亂和方案隨性。與規模豬場的區別只是規模大小,其他無異,因為他們同樣實現了向“三化”轉變。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本文作者通過科研與實踐,總結了大量詳實的中小豬場的非洲豬瘟防控經驗與數據。作者不僅肯定了中小豬場在我國豬業發展發揮的重要作用,而且預測優秀的中小豬場將長期存在,並依據現實案例向大家闡述,只要方案科學、執行規範,中小豬場同樣可以成功防控非洲豬瘟,獲得活下來的資本。


文中提出了“基建單元格化”、“防控意識不懈怠”、“經營理性不貪婪”、“小型化豬場規模化管理”等實用、客觀的非洲豬瘟防控觀點,值得大家參考、借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