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90后”护鸟人

宁夏故事 | 黄河岸边的“90后”护鸟人

四月,寂静了一个冬天的黄河,迎来了一群老朋友。

大白鹭、赤嘴潜鸭、小天鹅……鸟儿成群结队,或徜徉在水里觅食,或在浅水区休憩。

4月17日,扛着三脚架,背着两部照相机,吴忠市自然资源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监测人员李学明来到黄河吴忠段一处湖泊岸边,架起相机。

600mm焦距镜头放大5倍,调整方向,李学明向同事张海荣报数:“黑翅长脚鹬2只、赤嘴潜鸭35只、斑嘴鸭43只、苍鹭2只……”

将镜头转向西侧,几只白琵鹭挺拔着身躯矗立在岸边,颈部的金色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戴着一个金项圈……展翅的瞬间,白琵鹭双腿一蹬,跃出一个优美的弧线,让人不由地发出惊叹,真美!

黄河吴忠段水系四通八达,大小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吴忠有湿地77万亩,鸟类数量最多时达10万只,是全球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途经点。

宁夏故事 | 黄河岸边的“90后”护鸟人

做足隐蔽措施,李学明开始监测。

守护好候鸟的栖息地,也是守护自己的理想。5年来,“90后”小伙儿李学明执着地守护着候鸟迁徙的路线,与捕鱼、观鸟、捡石头的人“斗智斗勇”,为鸟类争夺一片属于它们的空间。

观 鸟——他是年轻的“识鸟行家”

瘦高个,手臂黝黑,看得出李学明是户外“达人”。李学明今年28岁,在单位年龄最小,却是名副其实的“识鸟行家”。

2015年,李学明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的专业优势,成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的首名专职鸟类监测员,对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4.32万亩湿地的115种6万多只鸟类进行监测、保护。

监测员要有极高的专业素养,能快速、准确地辨别鸟的种类。这对李学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面对大天鹅和小天鹅,初来乍到的李学明“傻傻分不清”。在电脑上一帧帧反复回放拍来的视频,查阅相关资料,才得知大天鹅和小天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喙部的一抹黄,大天鹅延伸到了鼻孔以下,小天鹅仅分布于喙基两侧。

宁夏故事 | 黄河岸边的“90后”护鸟人

体形优美的大天鹅。

工作两年,翻烂《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银川地区鸟类野外识别手册》等5本资料,行走上千公里后,李学明大致摸清了这里的鸟群种类和数量,凭着鸟鸣、飞行动作、大致外形,就能叫出鸟的名字,成为行走的鸟类“鉴定仪”,还负责编制了《宁夏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名录》。

2月3日,李学明在苦水河段发现一只特别的“大鸟”,它身姿挺拔,十足野性中饱有一份孤傲与苍凉。

“只有食物链顶端的霸主才有这般姿势!停车!”李学明激动地抓住司机的胳膊,背上相机,向河边飞奔而去。

距离河边300米处,李学明却停下了脚步。寻找隐蔽物、穿好迷彩服,全副武装的李学明生怕惊扰了“大鸟”。

调整焦距,放大镜头,“大鸟”的模样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犀利的眼睛、锋利的爪子、尖利的喙,头部和胸部的羽毛呈浅褐色,嘴是黄色,尾巴则是白色。

“是白尾海雕!”李学明差点叫出声来,两眼发光。

宁夏故事 | 黄河岸边的“90后”护鸟人

白尾海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繁殖于青海地区和辽东半岛,因其具有高超的猎杀技能,被誉为“空中老虎”。

在吴忠,白尾海雕的身影神秘却又熟悉。尽管观鸟爱好者拍到白尾海雕的身影,但大多是其飞翔的背影,很少拍摄到真容。

这是一次难得的观鸟机会,李学明却没有过多停留,连续多角度拍摄30多张高清照片后,李学明悄然离开。

近鸟不惊鸟,是李学明一贯坚守的原则。

5年的监测工作,李学明积累了上万张鸟类的图片、数千份视频资料,发表论文1篇,为黄河吴忠段鸟类监测和保护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护 鸟——60公里巡逻路,他走了400多次,为候鸟迁徙“护航”

成群的赤嘴潜鸭自在地戏水觅食,三三两两的黑翅长脚鹬追逐玩耍……位于玉带湖的一处距离人类活动范围较远的区域,俨然成为这群鸟类精灵的天下。

宁夏故事 | 黄河岸边的“90后”护鸟人

悠闲自在的赤嘴潜鸭。

“鸟有鸟的天堂,人有人活动的地方,互不干扰是最佳的相处方式。”在监测鸟的过程中,李学明越来越体会到护鸟的重要性。

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有不少候鸟。一旦鸟类生活习性被干扰、生物链被阻断,很有可能改变候鸟的迁徙路线,导致其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不适,甚至死亡。

湿地公园沿线有一段长达60公里的公路,劝阻、教育一些环保意识欠缺的人,成为李学明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宁夏故事 | 黄河岸边的“90后”护鸟人

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没有执法权,仅言语上的警告、劝说,这样的方式无疑给李学明带来不少挑战和压力。

已数不清多少次,对方用言语攻击李学明,他都忍气吞声,直到对方离开。这种原始单一的劝阻方式,让李学明受到很大心理伤害,教育效果却并不显著。有人劝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何必较真。”

李学明却固执地不回头。

“一定要这么执着吗?”记者问。

在李学明看来,巡护向前进一步,鸟类就多一份安全。

3月13日,李学明像往常一样开展监测,遇到了意外的惊喜。这一天,白琵鹭种群数量竟达到846只!

宁夏故事 | 黄河岸边的“90后”护鸟人

成群的白琵鹭在黄河浅滩觅食。

白琵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自2016年以来,每年春秋季,白琵鹭都会迁徙栖居吴忠,每次停留60天左右。但是每年种群数量都保持在600只左右,846只的大种群,在吴忠尚属首次。

“这是一个新的纪录,标志着黄河湿地受到白琵鹭的青睐,也证明我们的‘服务’越来越好,为迁徙的过客提供了非常舒适的栖息环境。”李学明自豪地说。

近年来,吴忠组织实施黄河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公园等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加大黄河、柳溪湖、清宁河、南环水系等天然湖泊和河流的治理力度,先后修复治理河流湿地32公里、湖泊17个,清淤疏浚湖泊、开挖连通水系,使得水系相衔、湖泊相连,生态体系重塑,生态效益不断显现。

2018年,李学明和同事还在太阳山国家湿地公园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遗鸥449只,这也是吴忠首次监测到庞大的遗鸥种群。目前,遗鸥在全世界仅有7000余只,属于易危物种。

爱 鸟——他给予鸟类更多的温暖

护鸟路上,李学明还救过不少鸟。

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春天,黄河两岸的树枝刚刚披绿,大批候鸟在此栖息、觅食。一天,森林公安送来一只雕鸮,雕鸮左侧翅膀受伤了,隐约能看到裸露在外的肉,伤口血肉模糊。

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没有救护站,李学明将雕鸮养到了一间空置的实验室。

宁夏故事 | 黄河岸边的“90后”护鸟人

金翅雀独自享受宁静的时光。

雕鸮以肉为食,担心雕鸮吃不惯,李学明特意申请经费,买来优质的瘦牛肉。谁料雕鸮野性十足,即使李学明用镊子夹着肉放到嘴边,雕鸮还是拒绝食用,警觉地盯着李学明,嘴不断“吧吧”作响。

不知从哪里来的胆量,李学明冒着被雕鸮啄伤的危险,多次和雕鸮对话:“别怕,我不伤害你。等你好了,就能回家!”渐渐地,雕鸮对李学明不再敌视,开始食用牛肉。

清理雕鸮的粪便、为雕鸮喂食、陪雕鸮聊天,李学明将全部精力放在这只雕鸮上,雕鸮也逐渐适应了环境,当李学明拿着肉和水进来时,雕鸮不再胆怯,会主动凑到跟前。

1个月后,这只雕鸮被送往全区唯一一家野生动物救助点——银川市中山公园野生动物救助站。“后来电话问询过一次,小家伙生活得挺不错。”

宁夏故事 | 黄河岸边的“90后”护鸟人

雕鸮、白琵鹭、赤嘴潜鸭……李学明没有统计究竟救过多少只鸟。但从他的倾情投入中,能感受到他给予这些生命的善意和温暖。

然而在护鸟路上,李学明犯过错。

不久前,李学明在某处湿地发现11只小天鹅和300多只白琵鹭,兴奋之余,他将拍到的照片发到了微信群。

谁知消息发出后,一些没有做任何隐蔽措施的观鸟者近距离拍摄鸟,导致鸟受惊吓。此后,那处湿地再也没有出现小天鹅和白琵鹭的踪影。

这让李学明很是懊恼:“我的初衷是让大家看到自然环境变好带来的变化,呼吁大家保护环境,谁知起了反作用。”自责之余,李学明给自己立下一条“铁规”——以后不再随意透露任何关于鸟类活动的信息。

“不打扰鸟的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李学明说。

当鸟类逐渐增多,不少鸟选择在黄河吴忠段沿岸栖息、觅食,李学明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人类还无法掌握鸟类迁徙时间、路线的变化带给环境的影响。

宁夏故事 | 黄河岸边的“90后”护鸟人

李学明举例说,近年来,遗鸥开始在吴忠栖息繁殖,且数量逐渐增加。“我们不能盲目沉浸在遗鸥种群数量增加的喜悦中,同时应该担忧,会不会是遗鸥原繁殖地的生物链被破坏或生态环境恶化,从而迫使遗鸥改变了原有的迁徙路线?遗鸥是否真正适应了吴忠的环境?它们在吴忠繁殖,会不会对其他动物造成威胁?”李学明说,有了疑惑也就有了工作的动力。

监测路不能停,护鸟路亦不能停……(宁夏日报记者 姜璐图片均由李学明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