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张良聪明?只因这三点!

历史上的聪明人很多,看你如何理解“聪明”。真正的聪明不是圆滑,也不是所谓的小聪明,在我的理解中,聪明有一个标准:遇事有策,处事有度,进退有道。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我更偏向张良,接下来从几个方面来叙述一下。

为什么说张良聪明?只因这三点!

遇事有策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他的智慧是我们皆知的。刘邦曾经夸耀过他“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而在汉初时候他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让我们盘点一下,他究竟献过哪些计策?

他是刘邦进关路上的智多星,在进关路上帮助刘邦攻城略地,壮大力量。

在攻占宛城的过程中,由于宛城易守难攻,刘邦准备绕过宛城,张良劝说后面还有更多险城,且这样利于秦军前后夹击,最终促使刘邦停止绕城,攻克了宛城。

攻占峣关的过程中,他提出守城将是一屠夫,贪好钱财,所以劝说派兵虚张声势,加以金银财宝引诱,又害怕士兵不从,就希望利用他们内乱懈怠之机攻城。最终,刘邦攻下了峣关。

至此,大军打到了霸上,迫使秦子婴投降,在项羽之前入了关。

为什么说张良聪明?只因这三点!

鸿门宴算是一件很大的事了吧,可他丝毫不慌,张良让刘邦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礼待项伯,最终使局势缓解了下来,也为他出逃鸿门宴打下了基础。

刘邦被封巴蜀后,他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这样的计策,也就张良能想得出来了,而此后也传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美名。

而在楚汉之争中汉处于劣势的时候,他提出了著名的“下邑之谋”,利用英布和彭越打败了楚军,最终建立了大汉。

处事有度

而智慧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有仁心,攻城后,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的这一系列安民措施,争得了民心,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在刘邦的门客中,他算是最谦虚的一个了,无论他功劳有多么大,也从来不会得意忘形,从来不会贪图功名。与韩信相比,或许智谋与其相当,但在谦虚程度上,绝对高出不少。

为什么说张良聪明?只因这三点!

这样的谦逊,也使刘邦更加信任他,待他十分优厚。

而此外,我们发现,自跟刘邦后,无论是什么时期,他都认为刘邦是一个好的君主,忠心耿耿,并不会见利忘义,鸿门宴时,如此危险,他却不肯离去,忠心于主,这等忠心,也是他处事有度的体现,在他自己的心中有一把衡量利弊的尺,这把尺正是他的智慧所在。

进退有道

在他的心中自然有忧国忧民的慨叹,也有推翻秦朝的愤怒,这些复杂的情感使他在秦末乱世中崭露头角,经历一番,最终终于寻得真主刘邦。

他所建立的功勋,在汉初的功臣中,绝对是顶尖的。

但聪明人就是懂得进退有道,我一直认为,“功成身退”是一种美德,而这种美德,是我们大多数人不可具备的,因为克制欲望是件很难的事,也是件很智慧的事。

为什么说张良聪明?只因这三点!

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据说当时刘邦想要赏给张良“齐三万户”,被他婉拒了,张良谦虚地说自己并没什么功劳,最后只是象征性地要了一个小县城。

事实证明,张良是极其明智的,后来韩信被杀,萧何下狱,“汉初三杰”中,唯有张良能够善终。

如此智慧,何人可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