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先秦時期產生了許多思想家?

先秦一般指春秋戰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劇烈動盪並急劇變化的時期,超出了當時所有人的認知。是當時任何人從未聽說過的大變化,按今天的話講,叫做百年未之有過的大變局。

為什麼先秦時期產生了許多思想家?


每一個有文化有思想的人都在分析判斷這個急劇變化中的社會,思考這個社會向何處演變,自己向何處去,自己如何選擇要走的道路等諸多問題。因而,基於這種思考,引伸出了不同的觀點,產生了眾多的思想家。

那麼,這個時期的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劇烈變化?

這就是自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洛邑後,王室急速衰落,中央不再有控制諸侯的力量;諸侯國之間如軍閥混戰一樣,競相兼併,你死我活,小國不斷破滅,大國陸續產生,諸侯並列、王室獨尊的局面被徹底打破。到戰國時已經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及吳越宋魯鄭衛中山等有數的中等國家,中央政府的周王朝也淪落並分裂為苟延殘喘的西周和東周兩個小國。

為什麼先秦時期產生了許多思想家?


混亂還不止此,諸侯國內同樣出現了兼併,即卿大夫們之間的互相兼併,強宗陸續出現,打破了宗族並列、公室獨尊的局面。以魯國季孫、孟孫、叔孫三氏為代表的“三桓為政”,率先架空了公室;其後齊國田氏代齊,取代了公室姜姓;晉國六卿間的生死搏弈,範氏、中行氏、智氏先後被滅,最後趙魏韓三家分晉,強宗瓜分了公室。

在兼併過程中,西周舊制度逐漸被破壞,從決定社會性質的所有制來看,宗子世襲不得買賣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向個人私有可以買賣的家族土地所有制轉化,是東周社會各種變動中最基本的一個變動。這個變動歸根結底,源於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急劇變化,鐵器的普遍使用,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公田之外人們有能力大量開墾荒地,私田面積擴大,新興地主階級產生,宗族所有的公田制度不斷被瓦解,農奴大量轉變為私田地主或農民,改變了社會階級結構。宗族勢力不斷削弱,新舊勢力搏弈日益加劇。最終,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體取代了以宗族為單位的經濟體。

為什麼先秦時期產生了許多思想家?


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經濟基礎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階層隨之產生巨大變化,原來主宰國家的宗族體系崩潰,或滅亡或衰落或也向地主階級方向轉化,分封逐漸走向終結,對縣邑實行委派“大夫”“邑宰”官員進行管理,避免了下層官員擁有土地財富,繼而坐大的隱患,諸候中央集權制開始形成。下層地主階級地位上升,參與政治的意願日益強烈。而且,一個極為重要的階層產生了,即更加自由的“士”這個階層,進入戰國中後期,士成為社會各階層中最活躍的階層,甚至叱吒風雲,創造歷史。如商鞅、蘇秦、張儀、荊軻等眾多豪傑之士。

這個時代是前所未有之大變局,社會大變革產生了一大批探索者。

為什麼先秦時期產生了許多思想家?


這場大變革大動盪的客觀大趨勢——就是從諸候兼併直到走向國家統一。這個過程是異常殘酷的,各諸候國無一倖免的是,各國不進則退,不戰勝他國就被他國戰勝,是你死我活的競爭!而且這上競爭日趨激烈,規模越來越大,這就為士們的充分表演設立了一個巨大的政治大舞臺。

隨之而要面對的現實問題是:過去的制度規則已經被打破,禮崩樂壞,在當下混亂的狀態下,這個社會將向何處去?

為什麼先秦時期產生了許多思想家?


誰能解答這個問題?這是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甚至可以說千年大變局,社會的劇烈動盪自有史以來從未有過,聞所未聞!

包括老子、孔子這些哲人智者,也從未見過,從未聽說過。身處在這場大變局中的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有思想的有志人士,無不對這場變局進行觀察分析並且積極探索。於是便產生了一大批探索者,即思想家。

這個時代空前開放,沒有政治正確也是產生思想家的一個重要因素。

為什麼先秦時期產生了許多思想家?


這個社會盡管殘酷,卻是一個能夠充分表達思想的自由時代,從認識上能夠努力適應當代社會的人便產生了法家李悝、商鞅、軍事家孫子、吳起,縱橫家蘇秦、張儀、雜家呂不韋等,他們積極投身到這場變革中,憑藉一已之長去治理好當下,去創造即屬於所服務國家也屬於自己的輝煌事業;而難以適應當代社會,對古代存有幻想的便產生了道家老子、莊子;老子可以想象回到上古的小國寡民時代,在一個小邑(或小山村)裡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最終離開了現實社會;曾做漆園小吏的莊子過著隱居生活,思想海闊天空,鵬飛萬里,卻看破紅塵,超脫社會;孔子與之不同的是,依然眷戀西周初期的周公時代,但面對現實,卻並未迴避,而是投身到社會當中,雖然不得意,但鼓勵弟子們積極入世;孟子面對現實提出雖好卻不實用的“仁義”治國主張,因而,魏國齊國雖尊敬這位“叟”,卻並沒有採納他的主張……。

無論適應還是不適應當時社會變局,那個時代卻是什麼都可以想,什麼主張都可以提出,沒有什麼政治正確與錯誤一說,自由奔放,表達主張無所禁忌。主張錯誤的或不著邊際的,歷史與現實會自然淘汰。例如楊朱提出的“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的極端自私自利的主張,也沒人把他怎麼樣。與現實不相適應的孟子對梁惠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在你死我活的諸候兼併戰爭過程中,誰以仁義治國誰將死無葬身之地,如春秋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就是一個鮮明的失敗例子。但梁惠王也僅僅不用孟子而已,並沒有把他怎麼樣。你仍然可以繼續宣傳你的仁義,我也仍然可以不用。

為什麼先秦時期產生了許多思想家?


也就是說,客觀環境為各色思想家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間,客觀環境就是這些思想家身處以及面對的社會大舞臺,對於舞臺上眼花繚亂的演出,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認識,思想是完全自由的。

這個客觀環境是什麼?就是身處你死我活爭鬥中的各諸候國,要想在諸候林立中生存壯大,就必須擁有人才,網羅更多的士。戰國初期,魏文候文臣武將人才濟濟,集聚了李克、段幹木、魏成、吳起、翟璜、樂羊等大批人才,擁有眾多人才的國家,是國家強盛的基本條件,魏國因此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國家。秦惠文王雖然處死商鞅,但吸引人才的政策並未改變,後面依然有範睢、公孫衍、張儀、司馬錯、白起、呂不韋、李斯等眾多人才前後絡繹不絕赴秦一展雄才。

正是有這樣的大環境,沒有任何禁錮,因而產生了眾多的思想家以及實踐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