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時到底該不該露鉤?別爭論了,實踐才能出真知

對於釣魚時該不該露鉤的問題,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其中,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餌包在鉤裡,除非是飛鉤釣鰱魚。但是用帶皮筋的顆粒料釣魚的結果告訴我們露出鉤尖無妨。那麼是否鉤尖露與不露無所謂呢?

釣魚時到底該不該露鉤?別爭論了,實踐才能出真知


一、魚情不同,魚吃餌的方式不同

我認為,魚應該和一個白痴的人差不多吧。當塘裡的餌料很少的時候,當有很多魚爭食的時候,就算你胡亂裝餌,魚都咬鉤。有時候,鉤上的餌料只剩下一點點了,甚至於就是空鉤了,還是能釣上魚來。你怎麼裝餌它都吃嘛,你在意它是否露鉤尖幹什麼?魚還會管你是否露鉤尖嗎?

釣魚時到底該不該露鉤?別爭論了,實踐才能出真知


相反,在塘裡的餌料很多的時候,在只有一條魚挑食的時候,在釣滑魚時,它就會用嘴去反覆嘗試餌料、淺淺吸進再吐出餌料。當它發現有個尖的東西扎嘴的時候,他還會吞餌嗎?

釣魚時到底該不該露鉤?別爭論了,實踐才能出真知


二、魚吃鉤和餌料的狀態有關

魚吃與不吃鉤,和魚餌本身的物理狀態有很大關係,有的魚餌露鉤以後魚吃,有的魚餌露鉤以後魚不吃,究竟為什麼?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商榷。

魚分兩大類,一種是吃肉的魚,比如,釣黑魚、翹嘴、鯰魚、黃顙、鱖花魚、淡水白鯧、叉尾鮰魚、羅非魚等適宜露鉤裝餌。密度較大處於搶食狀態的鯽魚也適宜露鉤裝餌。他們捕食時不管露鉤不露鉤,也不品嚐,只要看到或聞到食物,立即會猛撲上去,一口咬住,鋒利的牙會讓食物難於逃脫。

另一種是沒有牙的魚,以吃各種素食為主食,也吃一些小的昆蟲,蚯蚓等葷食,不會捕獵,當他看到或聞到食物,要先品嚐,合口的就吃,不合口的就不吃。比如,謹慎的鯉魚、個頭較大的板鯽在使用手竿垂釣時裝鉤還是隱鉤裝餌比較妥帖。

釣魚時到底該不該露鉤?別爭論了,實踐才能出真知


但是,這時候又有了新的問題:

當我們拋竿入水的剎那間,儘管您的哪個鉤怎樣被餌包得如何“嚴實”,在餌的下降過程中,一定會不斷地溶化;尤其是在魚餌較軟、水較深的時候,您怎麼知道那原來被餌料“包”得嚴實的魚鉤尖沉到水底的時候不會“露”出來呢?

速釣時,萬一配料不當或者技術不到家,拉出來的餌,多半有鉤尖包不緊:更別說它們在入水的過程中,那鉤一定會“露”得更加猙獰。

這樣的情況到底算露鉤還是不露鉤呢?

釣魚時到底該不該露鉤?別爭論了,實踐才能出真知


三、不同的魚餌,裝鉤方式不同

在這裡我著重介紹一下幾種適宜釣餌露鉤裝餌的要點:

1、蚯蚓

對付小白魚條鬧鉤,釣底層魚的最佳裝鉤方法是“集束露鉤”裝鉤法,取個體較小的蚯蚓(30-40毫米長的)3-4條由頭部刺入兩毫米後刺穿露鉤,再依次穿入第二條、第三條以致第四條,這樣的裝鉤可以有效的對付小白條的半路劫殺,這些小雜魚嘴小半路劫殺吃的只是其中的一條,而剩餘釣餌就會順利到達底層。

釣魚時到底該不該露鉤?別爭論了,實踐才能出真知


​2、昆蟲

以蒼蠅為例。去除蒼蠅頭後,由打蒼蠅頸口穿入,由打蒼蠅胸部穿出露鉤,由於這樣穿鉤,鉤尖隱藏於蒼蠅的腿間,隱蔽性較好。

3、小河蝦

小河蝦的穿鉤是很講究的,刺入部位是背部的第二節接縫,入鉤蝦殼下穿至第三或第四節蝦殼穿出露出倒刺。這樣穿鉤一是有利於刺魚、二是可以儘可能減少對蝦的傷害,使之保持較長時間的鮮活,以利誘魚。

所以我認為鉤大魚小不露鉤尖好,鉤小魚大露出鉤尖更佳。露出鉤尖對海竿被動釣魚利大於弊,手竿則需要釣者主動逗釣。

釣魚時到底該不該露鉤?別爭論了,實踐才能出真知


總結

討論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概率問題,露不露鉤尖魚都吃,只是多少而已。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空鉤偶爾也上魚,只是在某些情況上,或某種釣法中,露釣中魚概率要大,而露鉤中魚概率要小,從而又涉及到另外兩個問題,一是魚索餌的概率大小,另一個是提竿鉤刺中魚的概率大小,這兩個問題又直接影響前面的概率。

另一方面,魚腦肯定沒有人腦這麼複雜,但魚具有本能的攝食規律,這是不可改變的。不知道各位釣友們對露鉤與否,又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