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抓住赵国“独善其身”这个弱点,坐视秦国的崛起而不管

公元前293年,秦国名将白起在魏国的伊阙打败魏将犀武,秦国顺利获得魏国伊阙之地。之后转而兵锋指向西周,为进攻西周做准备。周王知道大难将临,急忙派遣周最出使赵国,希望借助赵国力量劝说秦王放弃进攻西周。

周最来到赵国找到当时赵王身边的重臣李兑,对他说:现在秦国凭借强大的军队战力成功打败了魏国,但现在却转而要来攻取我们西周。秦国刚刚经历大战,军队疲惫不堪,要是继续攻打我们西周。

周最抓住赵国“独善其身”这个弱点,坐视秦国的崛起而不管

我们必将会拼死防御,若秦国胜了,所谓伤人先自伤,他们的士兵必定会死伤惨重,所以只能转回秦国休养生息了,不能在趁着魏国大败之机会,再次给予致命打击;倘若我们西周胜了,则秦国前有打败魏国之荣誉,后又有攻取西周的失利,一定会军心浮动,失去再胜之心,故此也不可能在继续攻打魏国了。

近段时间内,秦国连续跟魏国、韩国作战,唯有赵国免于其外,没被秦国攻击,原因无非是赵国军事实力强劲,军队也未受到任何损伤。所以我们西周愿割让部分城池与赵国,愿赵国出面劝阻秦王放弃攻取西周。

转而趁魏国连败之际,一鼓作气,继续攻打魏国。现在秦国正是国内兵力空虚、国外参加战争的士兵疲惫不堪的时候,只要赵王出面劝说秦王继续攻打魏国,则秦王不敢不听了。

周最抓住赵国“独善其身”这个弱点,坐视秦国的崛起而不管

这样赵国在各诸侯之间的分量就加重了,西周送出了大量财宝给赵臣李兑,果然,经过赵国协调后,秦王放弃了对西周的进攻,转而继续与魏国作战。

这里要特别描述的历史是:公元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大胜韩魏联军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俘虏魏国大将公孙嘉,占领伊阙;公元前292年,白起继续攻打韩魏两国,攻取魏国的钽城之地,攻取韩国的宛城;公元前291年,秦国大将司马错攻取魏国的秩城,攻取韩国的邓城;

公元前290年魏国献给秦国河东之地两百余里,韩国献给秦国武隧之地两百余里;公元前289年秦国攻取魏国城池六十一座,魏昭王亲自入赵国,献出阴城之地,仅仅只是为了获得赵国的支援。

周最抓住赵国“独善其身”这个弱点,坐视秦国的崛起而不管

在这连续五年之内,秦国集中所有国内力量进攻韩魏两国,获得节节胜利。而在此五年之中,赵国保存自己的实力,毫发无损。直到公元前288年秦国派兵攻取了赵国的阳城,赵国才调集国内的军事力量联合韩魏齐楚,总计五国军事力量合力攻打秦国,才遏制住了秦国的对外扩张。

我们这里分析一下原因,因西周弱小,害怕被强大的秦国吞并,故此送给赵国重臣李兑大量财宝,以及割让给赵国部分城池以换取赵王出面,迫使秦国放弃攻打西周。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秦国就这么容易被赵国说动吗?或者赵国真有力量迫使秦国放弃对西周的进攻吗?

周最抓住赵国“独善其身”这个弱点,坐视秦国的崛起而不管

答案恐怕没这么简单:首先西周弱小,秦王很清楚,攻取西周要比打败韩魏两国容易很多,所以或许秦王知道吞并西周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击败其他诸侯国更重要;其次秦王趁这个机会给赵王留足颜面,换取秦国在攻打韩魏联军过程中,赵国的中立。

故此,从长远来看,秦王确实比赵王看得更远,战略制定及实施力更强。

而从赵国这边来看,貌似赵国获得了很多利益,其实正是这种短视的眼光,这种对其它诸侯国不管不顾的策略,导致赵国的邻国韩魏不断的割地赔偿,不断的损失自己的军队实力。以致于秦国军队彻底打败韩魏两国后,借着其庞大的士气与军力一举击败赵国,迫使赵国割地赔偿。这时赵国才转过弯来,联合赵韩魏齐楚合力攻打秦国,才将秦国遏制住。

周最抓住赵国“独善其身”这个弱点,坐视秦国的崛起而不管

俗话说,一旦猛虎强大起来,尝到了打败几乎所有对手的甜头后,野心就自然起来了,虽然通过某些力量暂时限制了它的崛起。但野心已起,就不可能再收回去。就如强大的秦国一样,在打败各个诸侯后,早已知道自己的天命就是统一整个中原。

虽然实力暂时不允许,但是只要给予足够时间,秦国一定会再向各个诸侯挑战,直到所有诸侯灭亡为止。这就是赵国保持中立,对秦国攻击其它诸侯国不管不顾的代价。

周最抓住赵国“独善其身”这个弱点,坐视秦国的崛起而不管

虽然秦国打败各个诸侯国,然后统一天下,仍需几十年的时间,但是本次事件已是一个提前预演了,也注定了除秦国外的其它诸侯必定灭亡。

从古溯今,我们身边又何尝不存在这样的人和事,当然若是胸怀天下,为了让这个社会更美好,这样的人就是英雄,就是伟人。但是近百年前的世界大战一战、二战中,这些发起战争的狂人,就是因为有野心,不断膨胀,最后没人能遏制住,最终给整个世界造成了沉重灾难。

周最抓住赵国“独善其身”这个弱点,坐视秦国的崛起而不管

所以有些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深思,如若遇到一些心术不正但又野心很大的人,是不是人人有责,要将其遏制在萌芽之中呢?你们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