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漲 星星和旅人 躲在岩石上”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歷史上代表性的詩人。他的俳句,是他一生行旅的映照,也是他所生活的時代的旅愁。用田原在《松尾芭蕉俳句選》(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的譯者後記裡說,在一千數百年日本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松尾芭蕉是一個閃亮的定律,他超越文學範疇,成為了一個普遍的文化符號,更成為一段清晰可辨的歷史和時代記憶。在文學和藝術史中,像芭蕉這樣里程碑式的時代人物都是寥若星辰的存在。


“河水漲 星星和旅人 躲在岩石上”

《松尾芭蕉俳句選》

[日]松尾芭蕉著 田原 董泓每譯

上海文藝出版2019年版



松尾芭蕉的俳句雖文字淺顯,但意境豐富。譬如這首:“明月做道標,引路向這邊,去旅館。”再如這首:“夕顏花開,醉酒探頭,窗口看。”再如這首:“眼前星,枝垂櫻,許願向繁花。”還有這首:“冷雨陣陣,無奈青松不變色,只盼白雪。”

“河水漲 星星和旅人 躲在岩石上”


公元1644年,也就是中國的明末清初時期,松尾芭蕉出生在日本的一個農民家庭。芭蕉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一位哥哥和姐姐,下有三位妹妹。1661年,18歲的芭蕉開始在當時名聲遠播的俳人北村季吟(1625—1705)的門下學習俳句。1682年,他在出版的俳句集裡初次使用“芭蕉”這一俳號,“芭蕉”取自芭蕉隅田川畔的居所“芭蕉庵”。
俳句雖起源於日本,卻是間接受中國古詩影響的產物。芭蕉俳句裡的引經據典多源自唐詩,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賈島、寒山等詩人的詩句和典故常常出現在芭蕉的詩文中。例如:“春天去了,鳥悲啼,魚目噙滿淚。”“獨酌,不成眠,夜雪紛紛下。”


“河水漲 星星和旅人 躲在岩石上”


俳句在日本文學中擔當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松尾芭蕉在日本被稱為“俳聖”。在田原看來,“俳聖”芭蕉似乎對應了唐朝的“詩聖”杜甫。“其實芭蕉的俳句既有詩仙李白詩歌中的浪漫情懷,又不乏詩聖杜甫詩歌中的現實精神。他們三人的共同點則為一生都在旅途和漂泊中度過……而且生命的結局最終都是在旅途中客死他鄉。”芭蕉與李白為後世留下的作品量也較為接近,《李白全集》收入了1010首詩,《芭蕉俳句集》收入了982首。李白與芭蕉的生命長度相差了10年,結婚的李白逝於61歲,獨身的芭蕉則在世51載。
1680年,37歲的芭蕉在弟子們的資助下,修建了深川草菴。深川草菴建在隅田川畔,屬於現在的東京江東區常盤一帶,那時應該是相對荒涼和安靜的郊外。草菴取名“泊船堂”,因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而得名。翌年春,弟子贈送的芭蕉樹在門前繁茂茁長,“泊船堂”因此改叫為“芭蕉庵”。芭蕉的俳號“芭蕉”也始於此時,這一年芭蕉38歲,已開始漸漸確立芭蕉俳句風格的“蕉風”。


“河水漲 星星和旅人 躲在岩石上”


1682年,39歲的芭蕉遭遇一場滅頂之災,“芭蕉庵”因附近大寺火災的蔓延被燒燬殆盡。似乎這場出乎預料的火災喚醒了芭蕉“漂泊”的使命感,為他形同隱士的生活方式畫上句號。他開始像其仰慕和嚮往的詩人李白和杜甫一樣踏遍天下,雲遊四方。之後,直到芭蕉離世的前兩年,他幾乎都是行走在旅途中。漂泊行旅期間,芭蕉創作了大量的短小精緻遊記(日語裡稱俳文),《鹿島紀行》《笈之小文》《更科日記》《奧州小道》《嵯峨日記》等。他的幾首家喻戶曉的俳句均寫於漂泊期間的旅途中。


1694年10月8日深夜,芭蕉留下生前最後一首俳句《病中吟》:“病倒旅途中,夢裡荒野狂奔走。”10日,寫下遺書。12日下午4時,芭蕉辭世,享年51歲。


“河水漲 星星和旅人 躲在岩石上”

對於芭蕉俳句的中文翻譯,田原用了芭蕉的一首俳句的不同中文譯文來做對比:“古池旁,青蛙一躍遁水音。”43歲時,松尾芭蕉寫下這首俳句,也是確立“蕉風”俳句風格的最重要的一首。田原說,他沒有考察過這首名句被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但至少不會少於50種外語,單是這首俳句的漢譯隨手就能找出幾十種。這首俳句,周作人如此翻譯:“古池——青蛙跳入水裡的聲音。”田原說,周作人翻譯這首俳句沒有在形式上刻舟求劍地譯成押韻唯美的五七五,或許在於他比誰都更懂得短歌俳句的奧秘和本質,以及漢語和日語的兩種語言性格與表記的差異吧。

“河水漲 星星和旅人 躲在岩石上”

田原解讀芭蕉創作的俳句,就是明顯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芭蕉主張的“貫道之物”與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異曲同工,“道”都是廣義上的宇宙萬物。在“古池”這首俳句裡,芭蕉將中國古詩中虛實搭配的表現法做了絕妙的隱形處理,時間和空間在此清晰可辨,暗自湧動。在只有一個動詞“一躍”或“跳入”的這17個音節裡,芭蕉想要揭示的實際上是動與靜並存的矛盾共同體,或動與靜的哲學關係,禪味十足。青蛙和青蛙一躍而起的行為本身掀起的水聲為動的一方,它象徵著鮮活的生命,可歸類為發生和正在發生以及剛剛發生過的行進狀態;古池則代表著幽境與閒寂,既是作為歷史、時間和空間的參照物,也象徵著永恆不變的時間和歷史,為被動的接受方。


“或許由於俳句在文字中的嚴格限制,詩人並沒有在青蛙聒噪的蛙鳴甚或青蛙眨動的眼睛這些環節上著墨,青蛙是單數的一隻還是複數的兩隻、是綠色還是泥土色甚至其大小都未在俳句裡點明,而是把它省略在文字之外,但仍讓讀者強烈感受到青蛙的動感存在。閱讀俳句,需要讀者想象力的配合……”

“河水漲 星星和旅人 躲在岩石上”


本文作者:薛原,系《青島日報》副刊編輯。著有《閒話文人》《畫家物語》《文人談》《南海路7號》等。編有《帶一本書去未來》《如此書房》《獨立書店,你好!》等

“河水漲 星星和旅人 躲在岩石上”

本篇為市南區圖書館原創,微信公眾號 : shinanqvtushuguan

新浪微博:@青島市市南區圖書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