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與後金有血海深仇,卻向其投降,被稱為明末“首惡”

明朝末年可謂是戰火四起,內有李自成興兵作亂,外有皇太極率領的後金攻城略地,就在崇禎皇帝焦頭爛額之際,山東又發生了吳橋兵變,陳有德率兵席捲大半個山東,雖最後以孔有德部被明軍絞殺,孔有德渡海降金而結束。不過,此次兵變對處於

正值衰弱期的明朝來說,確是一記致命的“重拳”。

此人與後金有血海深仇,卻向其投降,被稱為明末“首惡”

毛文龍被殺

孔有德是礦工出身,天啟元年,後金佔領遼瀋後,便投奔明將毛文龍,先後參加“鎮江大捷”和“薩爾滸戰役”,其“驍勇善鬥,臨陣先登,為諸將冠”,深得毛文龍賞識,並收他為養孫,賜名永詩。

崇禎元年,毛文龍為袁崇煥所殺,孔有德在毛文龍死後感到非常寒心,遂離開遼東,投奔登萊的孫元化。

四年以後,皇太極率領八旗軍兩萬人圍攻大淩河城,守將祖大壽被困城內,獨木難支。雖求援而不得。危難之時,孔有德奉命渡海馳援,不過,卻因海上遭遇颶風而未果。隨後,兵部又命其從陸路進軍。

在孔有德部行至吳橋時,因軍紀鬆弛,一路騷擾地方,導致沿途“民皆閉門”,又遇大風雨,部隊又累又餓,有士兵“攫雞犬以食”,遭到王象春之子控訴。王氏是名門望族,家中多在朝中為官。所以,孔有德不得不執行軍法。不料卻引起士兵譁變將王家莊園焚燬,孔有德見闖下大禍,加之部下相勸“反亦死,不反亦死”,遂舉兵叛亂。

此人與後金有血海深仇,卻向其投降,被稱為明末“首惡”

孔有德

叛軍之亂席捲半個山東,孔有德率兵一路攻城略地,燒殺搶掠,時間長達兩年之久,波及兩府十縣。給當地造成極大損失,京畿震動,朝廷不得不徵調大軍,全力圍剿。經過奮戰,終於收復登州,孔有德大敗,渡海降金。

吳橋兵變影響極大,給明朝以沉重打擊。

其一,

叛軍“殘破幾三百里,殺人盈十餘萬”,“登州荼毒年餘,賊所至屠戮,村落為墟,城市蕩然無復曩時之盛”

造成明朝大量經濟損失。

其二,孔有德呈給皇太極的降書曾曰:

“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餘,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備,更與明汗同心協力,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

戰船、火器都是後金夢寐以求的。孔有德的歸順,使金軍軍力大增,火器的到來則令其在之後的征戰中,無堅不摧,無往不前。

此人與後金有血海深仇,卻向其投降,被稱為明末“首惡”

紅衣大炮

其三,孔有德和部下出身遼東,對遼東半島的明軍兵力配置非常熟悉,給明軍防禦造成極大威脅。

而正因如此,孔有德也被人稱為“明末首惡”。

孔有德,這個曾和後金有著血海深仇的將領,為什麼會投向他的死敵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士兵譁變嗎?其實不然,譁變只是導火索,孔有德其實早有反心。

孔有德和毛文龍二人關係極好,其非常感激毛文龍的知遇之恩,毛文龍之死令孔有德兔死狐悲之感。其次,明朝“兵為將有”,毛文龍一死,身為嫡系的孔有德已然前途無望,心灰意冷,而皇太極又曾與其接觸,並許以重利。因此,兵敗之後,窮途末路的孔有德只能去投奔皇太極。

清軍入關後,孔有德追隨多鐸圍剿李自成殘部和南明武裝力量,鎮壓各地抗清鬥爭,罪孽累累。不過最終也死於南明之手,可謂惡有惡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