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詞語理解題你真的理解了嗎?

在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題目中,有一種題目叫做詞語理解題,這類題目一般的提問方式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文中這指的是…;對劃線詞理解正確的是…那麼如何又快又準的把握詞語含義選出正確答案呢,可能我們就需要對其解題思路有所瞭解和認知。中公教育在此進行深入分析。

1、解題思路

它是基於對材料的宏觀把控,並聯系語境分析的,因此解題順序與技巧為:

①確定提問方式

②迴歸原文,找出所問詞句在原文中的位置,結合前後文理解

③分析選項作答

2、根據考察類型,將詞語理解題分為:

①指代類:這、那、他/她/它(們),要符合就近原則,舉例:愛我的人我不愛,我愛的人她不愛我。“她”指的是誰?

②概念類:一些概念類的詞,如轉基因作物如何如何(列舉幾個特點),下列對轉基因作物理解不正確的是_______。這類概念理解需要我們分析材料,定位概念有哪些,綜合歸納考察對信息的整合篩選能力。

③修辭類:這類就需要結合修辭自身的特點,比如比喻、指代等。

要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換言之就是對其比喻或指代的對象有深刻把握,根據其喻體判斷其本體。下面我們來看一道例題。

【例題精講】跟石頭和金屬相比,木質砧板從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一塊,可“內心”很柔軟,內部的植物纖維雖緊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細微的空隙。這使它在受到劇烈衝擊時,內部結構發生彈性微調,既能避免與刀刃硬碰硬傷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衝擊力,不會讓刀刃在接觸板面的一剎那,由於反彈力過大而“劍走偏鋒”發生側滑,在連續切割,比如剁餡、切絲時尤為明顯。文中的“這”指的是木質砧板的( )

A.外觀形態 B.材料來源 C.結構特點 D.製作工藝

【中公解析】C。分析文段可知,文段中出現了指代詞“這”,說明橫線處的詞義應該與這之前的內容相近,根據就近原則,可知“這”所指代的對象為前文所述內容,即“內心”很柔軟,內部的植物纖維雖緊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細微的空隙,那換言之也就是要填入表示結構特點的選項,結合答案選擇C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