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國》——以本草為名,講訴人生百味

《本草中國》——以本草為名,講訴人生百味

本草,始見於《漢書·平帝紀》,古代中藥類的書籍多稱本草,《說文》中說:“藥,治病草也。” 總認為能遇到一部好看的紀錄片都是緣分,一如《本草中國》,確實可用弛魂宕魄形容。另外本紀錄片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別名——《老藥工》,本片即使講述本草的故事,但又何嘗不是那些和本草有著不解情緣的藥工、藥農的故事,以草本為名,訴人生百味。

《本草中國》——以本草為名,講訴人生百味

從南到北、自西向東,從廣東化橘紅到東北野山參,從西藏紅景天到崇明西紅花,從新疆紅花到內蒙古甘草,攝製組在本草的引領下,探尋隱沒于山林、高原、戈壁、沙漠等不同地域的中藥人與本草的動人故事。《本草中國》採用主題式分集,主題“問藥”共包括《境界》《時間》《分寸》《相遇》《雙面》《年華》《沉浮》《有情》《責任》10集正片,每集圍繞一個既定主題展開,從現代人生活的角度出發,尋找符合內涵的相關中藥材。回到本劇,每集的主題都讓人感受到歷史撲面而來的氣息。在《時間》裡,六味本草被時間賦予千變萬化——世間萬物皆有其時,季節、時常內分秒的變化都會影響本草的藥效。

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陳皮,陳皮以新會陳皮最為有名,以當地大紅柑的果皮為原料,一如其名,陳皮收藏越久價值越高。

《本草中國》——以本草為名,講訴人生百味

節目中陳皮部分截圖

陳皮不僅具有極高藥用價值,還是傳統的香料與調味佳品,早在宋代就已銷往南洋、美洲。南橘北枳是橘在南方的優勢,時間裡慢慢沉澱的陳皮還可有50克一萬元的高價。 而《雙面》,向人詮釋了本草“是藥三分毒”的特性。“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此消彼長,依存互根。”世間萬物如此,本草更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本草可達到“化毒為藥”、“生熟異治”、“藥食同源”、“雙向調節”的功效。

欣賞紀錄片的時候,我總感到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或許是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題材和許多對人物的長鏡頭和自然景物的渲染,讓這部紀錄片不僅僅依存本草,還有人類社會。

《本草中國》——以本草為名,講訴人生百味

絕壁採摘鐵皮石斛

事實上,《本草中國》想要向觀眾們傳遞的不僅僅是本草自身。第二集《年華》中,有幾代人堅持冒著生命危險野生採摘鐵皮石斛的藥工,有學成回鄉發展天麻種植的大學生。有古法炮製了半輩子紅曲的王良春,有與他毗鄰而居,機械化製造紅曲的工廠。

這是兩個時代的碰撞,我記得王良春在老弄堂裡一遍遍翻著紅曲的佝僂身影,在等待紅曲發酵的日子裡,只有小小的弄堂,巴掌大的天井,蹣跚學步的小兒,但是最終收穫的,是晶瑩剔透的古法紅曲…… 我也記得陳李濟陳皮第11代傳人陳永涓說:“35年有多長,不過是為做好陳皮這一件事專注了一生,作為後人要把陳李濟的牌子親手擦亮。我太眷戀這裡的一草一木,這份堅守我不覺得孤獨。”

這不正是匠人精神嗎?但這僅是現代藥工們所面臨問題的小小縮影:

許多修習了一輩子的老藥師們後繼無人,空有一身懸壺濟世的本領,卻沒有可以交付的接班人;如今人們就醫,大多會選擇比中醫藥更加高效便捷的西藥;人們對職業的選擇使得中醫藥研究的新生血液稀少;現代條件下病毒的進化使得一些古老的中醫學知識不再適用;或是手工的古法制藥與機械製藥細細比較下來,機械仍達不到手工對藥材研製中的準確拿捏,在這機械化的時代,古老的手工製藥是否真的會銷聲匿跡在那些小小弄堂?

一代代中醫藥匠人,在這樣變化萬千、物慾橫流的時代又該何去何從呢?儘管陳永涓那樣說了,我的腦海裡還是浮現出一句話——“孤獨而悲壯的堅持”。

不可置否,中醫藥要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屠呦呦正是通過現代西方醫學方法不斷分析研究,才將青蒿素成功問世。也是先進的技術,彌補了古法制藥的許多不足,更大發揮了本草的作用。讓中醫學綿延千年,又猶如新生。因此這並不意味著傳統制藥和現代製藥二者只可取其一,對傳統的中醫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外來的西醫學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同時對中醫學的發展適當添加扶持政策,激發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在大眾的意識層面上增強對中醫學的認識和了解,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中醫學獨樹一幟,極具魅力,其留存至今必有理由。這樣的瑰寶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那些一昧推崇西醫的人,與過分尊崇中醫的人都不應為此爭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