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国》——以本草为名,讲诉人生百味

《本草中国》——以本草为名,讲诉人生百味

本草,始见于《汉书·平帝纪》,古代中药类的书籍多称本草,《说文》中说:“药,治病草也。” 总认为能遇到一部好看的纪录片都是缘分,一如《本草中国》,确实可用弛魂宕魄形容。另外本纪录片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别名——《老药工》,本片即使讲述本草的故事,但又何尝不是那些和本草有着不解情缘的药工、药农的故事,以草本为名,诉人生百味。

《本草中国》——以本草为名,讲诉人生百味

从南到北、自西向东,从广东化橘红到东北野山参,从西藏红景天到崇明西红花,从新疆红花到内蒙古甘草,摄制组在本草的引领下,探寻隐没于山林、高原、戈壁、沙漠等不同地域的中药人与本草的动人故事。《本草中国》采用主题式分集,主题“问药”共包括《境界》《时间》《分寸》《相遇》《双面》《年华》《沉浮》《有情》《责任》10集正片,每集围绕一个既定主题展开,从现代人生活的角度出发,寻找符合内涵的相关中药材。回到本剧,每集的主题都让人感受到历史扑面而来的气息。在《时间》里,六味本草被时间赋予千变万化——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季节、时常内分秒的变化都会影响本草的药效。

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陈皮,陈皮以新会陈皮最为有名,以当地大红柑的果皮为原料,一如其名,陈皮收藏越久价值越高。

《本草中国》——以本草为名,讲诉人生百味

节目中陈皮部分截图

陈皮不仅具有极高药用价值,还是传统的香料与调味佳品,早在宋代就已销往南洋、美洲。南橘北枳是橘在南方的优势,时间里慢慢沉淀的陈皮还可有50克一万元的高价。 而《双面》,向人诠释了本草“是药三分毒”的特性。“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此消彼长,依存互根。”世间万物如此,本草更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本草可达到“化毒为药”、“生熟异治”、“药食同源”、“双向调节”的功效。

欣赏纪录片的时候,我总感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或许是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题材和许多对人物的长镜头和自然景物的渲染,让这部纪录片不仅仅依存本草,还有人类社会。

《本草中国》——以本草为名,讲诉人生百味

绝壁采摘铁皮石斛

事实上,《本草中国》想要向观众们传递的不仅仅是本草自身。第二集《年华》中,有几代人坚持冒着生命危险野生采摘铁皮石斛的药工,有学成回乡发展天麻种植的大学生。有古法炮制了半辈子红曲的王良春,有与他毗邻而居,机械化制造红曲的工厂。

这是两个时代的碰撞,我记得王良春在老弄堂里一遍遍翻着红曲的佝偻身影,在等待红曲发酵的日子里,只有小小的弄堂,巴掌大的天井,蹒跚学步的小儿,但是最终收获的,是晶莹剔透的古法红曲…… 我也记得陈李济陈皮第11代传人陈永涓说:“35年有多长,不过是为做好陈皮这一件事专注了一生,作为后人要把陈李济的牌子亲手擦亮。我太眷恋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份坚守我不觉得孤独。”

这不正是匠人精神吗?但这仅是现代药工们所面临问题的小小缩影:

许多修习了一辈子的老药师们后继无人,空有一身悬壶济世的本领,却没有可以交付的接班人;如今人们就医,大多会选择比中医药更加高效便捷的西药;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使得中医药研究的新生血液稀少;现代条件下病毒的进化使得一些古老的中医学知识不再适用;或是手工的古法制药与机械制药细细比较下来,机械仍达不到手工对药材研制中的准确拿捏,在这机械化的时代,古老的手工制药是否真的会销声匿迹在那些小小弄堂?

一代代中医药匠人,在这样变化万千、物欲横流的时代又该何去何从呢?尽管陈永涓那样说了,我的脑海里还是浮现出一句话——“孤独而悲壮的坚持”。

不可置否,中医药要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屠呦呦正是通过现代西方医学方法不断分析研究,才将青蒿素成功问世。也是先进的技术,弥补了古法制药的许多不足,更大发挥了本草的作用。让中医学绵延千年,又犹如新生。因此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制药和现代制药二者只可取其一,对传统的中医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来的西医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对中医学的发展适当添加扶持政策,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在大众的意识层面上增强对中医学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中医学独树一帜,极具魅力,其留存至今必有理由。这样的瑰宝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那些一昧推崇西医的人,与过分尊崇中医的人都不应为此争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