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诗人十封信》阅读分享会谈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

大众活动 |《给青年诗人十封信》阅读分享会谈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

大众活动 |《给青年诗人十封信》阅读分享会谈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

10月25日晚,“诗人相遇的时刻:里尔克、冯至与中国——《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阅读分享会”在建投书局国贸店举行。诗人王家新与苏伟出席并探讨了他们眼中里尔克与冯至的相遇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大众活动 |《给青年诗人十封信》阅读分享会谈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

苏伟

诗人苏伟率先从里尔克、冯至的人生经验出发,认为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尽管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他们在诗歌生涯和生活上经历的起伏、波折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苏伟提到早年二人都发表了诗,但此后都有近十年的歇笔;之后里尔克将诗发展到诗与思的统一,而从《十四行集》中可以看到,冯至此时吸收了里尔克通过经验而不是情感来描述世界的方法写诗。

大众活动 |《给青年诗人十封信》阅读分享会谈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

王家新

王家新从自身的经历来切入谈到他们这一代人如何与两位诗人相遇:“早年我们读冯至,所以我们与里尔克的相遇是通过冯至,是与冯至的里尔克相遇。”他还表示里尔克对他们这一代人的影响很大:“80年代最响亮的一句话叫思考与抒情,那个年代有一点疯狂,情感过剩,不抒发是不行的。但读了里尔克的诗,非常震撼——诗歌不能写得太早,我们要采集人生的精华与要义,最后写出十行诗。冯至翻译的里尔克促使我们那一代人,把创作重新建立在一个更深刻的基础上。”

谈到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王家新提到了冯至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里尔克》,一篇是《工作而等待》。他认为,《里尔克》里表明读了里尔克,冯至感到他研究德国文学,包括18世纪德国的浪漫派是有问题的,他们只有青年,没有中年和白发;《工作而等待》这篇文章是从诗人奥登开始的,后来更多谈到里尔克。奥登有这样一首诗,描写里尔克创造了一个诗人的神话,试图以艺术家个人的信念来对抗历史的残暴力量。而他促使冯至更深地发现里尔克。

大众活动 |《给青年诗人十封信》阅读分享会谈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

苏伟也补充道,在冯至写诗的过程中,意识转变的痕迹也能看到他与里尔克的相遇。“比如他在《十四行集》里写到,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这真的是和里尔克发生直接对话了,是在他消化早期青春唯美的诗歌情况下转向对经验、对存在的一种敞开。”

除此之外,王家新延伸话题提到冯至这样的诗人究竟给中国诗歌带来了什么。“冯至通过翻译里尔克以及自己创作的《十四行集》,给中国的诗歌带来了一种言说精神的语言,它对人生的警策,把抒情的诗和思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充满奥义,难以穷尽。”

分享会的最后,几位听众也提出了自己的几个问题,两位嘉宾都从自身理解出发给出了答复,分享会在双方的互动中落下帷幕。

大众活动 |《给青年诗人十封信》阅读分享会谈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大众活动 |《给青年诗人十封信》阅读分享会谈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
大众活动 |《给青年诗人十封信》阅读分享会谈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