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化——齐齐哈尔烤肉

舌尖上的文化——齐齐哈尔烤肉

世界大湿地,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成长。在这个城市中西杂糅,包容开放的味觉历史中,有一种滋味出身质朴,却百年传承。在演变中不因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强大。它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味觉之本。

舌尖上的文化——齐齐哈尔烤肉

达斡尔语中,齐齐哈尔被解释为水草丰美的草原。也正是因为这样肥沃的土地,滋养了一群性格豪放的东北人。

齐齐哈尔保留着更多的东北本色,与其他东北城市相比,这里的人更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烤肉永远是齐齐哈尔人招待朋友的最好佳肴。烤肉的这种吃法透吐着率真与单纯,这正好与齐齐哈尔人性味相投。于是,这种吃法才在齐齐哈尔找到了最好的土壤。

烤肉的主角是牛肉,牛肉的部位最好是紫盖、上脑、肋扇儿,瘦中带肥的最佳。名为烤肉,其实花样翻新,早已烤出肉外,这些年,出现的烤青菜,烤蛤蜊等等等等,总之,什么能吃烤什么,烤后就别有一番滋味了。

烤肉的关键在一个“拌”字上,葱、姜、蒜、酒自然是不可少的,但放多少,手上得有准。加盐更难,少了,没味,多了,压了肉味;早了,肉老,晚了,味入不进去。还有一项就是拌油,油少,沾锅,油多,冒烟。以上全是手上功夫。为此,家家培养出个拌肉的高手,每个单位有一拌肉的能人。

烤肉时,得有一排蘸料盒,分别盛放孜然、芝麻、辣椒面、花生面、胡椒面、味精和盐。拌得恰到好处的肉,蘸了不同的蘸料,味道就不一样了,吃的人可以根据口味各取所需,这样一来,一锅肉就能吃出无数的味道来。

炭火调整好,先用肥肉擦拭盖板,目的是不让肉沾锅,肉摊在铁板上,听得吱吱有声,这时肉表面已经变了颜色,翻一下,再听它吱吱响,就可以吃了。烤得好的肉,外表变色,内里鲜红,这时最鲜,最嫩,最有肉的本味。

家里人吃饭不是张扬的事,一般是不让别人看的,可烤肉却偏不这样。烈日炎炎的夏天,墙头,树下,房山,过道,总是有人家摆锅生火,拉开架势。一家人团团围着,烤得热乎乎的,吃得汗涔涔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肉味飘香,也飘着和睦,飘着温馨。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齐齐哈尔比邻内蒙古自治区,天然的牧场为齐齐哈尔烤肉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蒙族人生性豪爽豁达,虽然钟爱食用牛羊肉却与汉族的饮食习惯相去甚远。

烧烤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衍化至今。由最初起源的古老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后来慢慢演变成为贵族的一种美味,而跻身于大雅之堂,在清代中期开始广为所见,经过无数次改良终于走进了平民百姓家。

将牛肉放到烤盘上,“吱吱”的响声里有鲜香馥郁的味道,也有食客们对美食,对情感,甚至对生活的畅想和期待。烤品的种类丰富多彩,花样繁多。食客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有多少个餐桌就会有多少种搭配,有多少个食客就会有多少种选择。

舌尖上的文化——齐齐哈尔烤肉

齐齐哈尔人对烧烤的理解充满了想象力,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已然形成了一种全民皆烤肉的文化。

夜幕降临,微风拂面,街头巷尾的格式烧烤店异常火爆,众多齐齐哈尔人在烤盘前品头论足,一天的疲惫也早已在酒肉中烟消云散。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这就是齐齐哈尔的特色,这就是齐齐哈尔人对于烤肉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