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變命運的窮人,首先要遠離以下三樣事物


想要改變命運的窮人,首先要遠離以下三樣事物

一心網:有一段時間,沒有更新專注于思維方式、職場發展的一心網了。

最近接觸了很多新朋友,聽到了不少的新故事。當然,其中絕大多數故事,以遭遇困難居多。人嘛,順境時往往容易得意忘形,但逆境時又容易過度憂慮。

結合過去這段時間一些朋友諮詢的問題,今天還是想和大家聊一聊,一直以來都是許多人最為關心的一個話題:為什麼窮人想要擺脫貧窮,如此之難?


窮人,貧在思維,窮在行動


想要改變命運的窮人,首先要遠離以下三樣事物

窮人,是民間老百姓的說法。如果我們用相對官方一些的定義來看,事實上我們可以將這一類人,統稱為“缺乏社會資源人群”。

很多人一提起“窮”字,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沒錢”。但是,很多人都弄錯了“貧窮”與“沒錢”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沒錢只是貧窮的結果,而並非貧窮的根源。如果搞不清楚這個關係,那麼窮人往往終其一生也難以摸到財富的大門。

回到窮人的定義,窮人即缺乏社會資源人群。那麼什麼是社會資源呢?房子、車子等有形資源當然是,但無形資源如知識也是,技能也是,人際關係還是。

對於窮人而言,真正窮的是既無知識,又無技能,而且身邊也沒有能夠真正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貧窮根源,指點他們走出困境的人。所以我們才說,窮人的沒錢是結果,而原因在於窮人沒有獲得財富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創業成功是改變人生命運的一大重要途徑。那麼創業成功為什麼會比職場打工的收入要高上如此之多呢?當然眾所周知的風險越大,收益越大這個老聲常談我們就不多說了。歸根結底,在於

創業成功者與普通職場人之間,運用資源的能力相差懸殊。

普通職場人,依靠的是自己的某個一技之長,通過技能換去收入。這樣的資源運用能力,事實上是非常初級的能力,就好比是小孩子經過父母的教育,慢慢學會使用筷子吃飯一樣。而用筷子吃飯這種能力,擁有著近乎是全部的中國人。

創業成功者,其最大的特徵在於,掌握了整合多重資源的中高階能力。一家成功的公司,是多個部門,許多員工共同協作完成的。那麼每一個人的能力不同,附帶的資源也不同,通過整合這些人的能力,進而創造出新的利益獲得渠道,這就是創業成功背後的原因。相比職場人,創業成功者需要的是有做出一鍋好菜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稀缺能力,自然溢價也就較高。

在我們的理解之中,一無所有的人,按理說應該更加無懼無畏,因為他們本來也就無可失去。相反,擁有更多資源的人,應該更加謹慎小心,以防他們辛辛苦苦獲得的財富一不小心付之東流。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但是從現實生活中來看,窮人和富人之間的行事風格的最大差距是:

窮人自卑且患得患失,遇事猶猶豫豫難以抉擇;富人自信且沉著冷靜,遇事不慌不忙剛毅果斷。

舉個例子說,比如一個窮人覺得自己目前所處的環境非常糟糕,他想要尋找一個很好的環境。人往高住走,這樣的想法無疑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窮人在做這個決定時更多想的是什麼呢?是我到新環境能不能活得更好?我現在雖然很糟糕但是起碼還沒餓死,我走了我家人、朋友、親戚、鄰居等等怎麼辦?

凡是經過這一套看似“深思熟慮”的思考之後,窮人多半會選擇的路徑,都是繼續保持現在的狀態,能不動就不動。雖然現在活得不好,但是身邊和自己一樣,甚至比自己還差的人還有大把呢,他們都不動我幹嘛要動,忍著吧。

於是我們發現,窮人在思維上非但沒有因為本就一無所有而變得勇敢無畏,反而是越是一無所有,就會對手上僅有的一絲一毫並不值錢的東西感到格外看重。而這些東西,事實上才是真正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近利而忘遠景,著實是糊塗。

繼而,兜兜轉轉,就算是對當下生活極度不滿意,但是隻要還沒到了餓死的地步,便傾向於“不動如山”。而世界上,從來沒有依靠一動不動,改變命運和獲得財富的人。


窮人三大遠離之一:家鄉


想要改變命運的窮人,首先要遠離以下三樣事物

在多年對窮人的研究之後,我們發現窮人最看重的三樣事物,事實上正是阻礙窮人改變命運的三大阻礙。接下來,我們就一一道來。

對於中國人而言,富貴後有一件事是一定要做到,叫做衣錦還鄉。就是說你在外面飛黃騰達了,衣著光鮮,騎馬坐轎返回家鄉,讓老家人認為你成功了,進而你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感。

對於“衣錦還鄉”四個字,很多人只關注了其中的三個字,即“衣錦+鄉”,還有非常關鍵的一個字“還”,很多人都忽略了。為什麼要還呢?一定是先走去,而後才有走回來的。這其實就揭示了中國千百年來窮人改變命運的關鍵法則——離開家鄉,走出去。

中國是世界上鄉土意識最為濃厚的國家,中國人自然也就是世界上最為安土重遷的民族。父母在不遠游,在家千般好出外萬事難,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諸如此類深刻反映了中國人從古至今只要在自己的老家有一口飯吃不餓死,便絕不願意離開家門半步的思維定式。

多數中國人對於家鄉概念的理解,非常之狹隘。普天之下,有且僅有自己的出生地是鄉,自己的血緣關係人群所在地是家。關於這點,宋朝大文豪蘇東坡的一句“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很好的解釋了這背後的問題。

尤其是對於窮人而言,一定要把自己心中家鄉的定義,好好進行一下反思。窮人妄談“心安之所”未免奢侈,不妨多想想哪裡可以讓自己生活更好一些,不至於留在家中無所事事。對於窮人而言,能夠接納自己,給自己改變命運機會的地方,才是家鄉。

但是很顯然,中國窮人最多的地方,就在那些整體經濟頗為貧困的地區。在過去,長期依靠國家補助,試圖扭轉這些地區甚至已經持續千百年的貧困現狀。這樣的方式,固然有效,但是能夠改變的,至多也只是讓你從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到吃飽穿暖。

但是如果你想要真正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依靠這種補貼顯然是鳳毛麟角。窮人的家鄉,多半亦是窮地。只有離開了窮地,到富裕的地方去,才有可能遇到更多的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窮人三大遠離之二:原生家庭


想要改變命運的窮人,首先要遠離以下三樣事物

窮人的原生家庭對於窮人的命運影響到底有多深刻,我們之前已經有過太多太多的分析與討論,今天我們不想再進行無謂的爭論。

我們只需要去思考一件事: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是一個貧困家庭,那麼你為什麼會相信,按照這個貧困家庭過去幾十年、甚至上半年的行走路徑,繼續往年走能夠改變命運,進而獲得財富呢?

當然,這條路自然是無比熟悉而穩定,因為它可能是經過了你的父輩、祖輩、甚至更多先人的驗證。但是,這條路的穩定,是穩定保持在貧窮,且世世代代貧窮下去的。

這就好比是,一則已經經過公認的數學定理,只要你不改變其中的任何變量,那麼最終的結果非常穩定,必然能得到最終的貧困結果。如何改變?自然是人為去添加變量。

而添加變量,是否就一定能夠改變命運呢?不能。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添加變量呢?因為添加之後,就會有機會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添加一個不確定的變量,就會打亂原本的環境運作方式,然後原有的遊戲規則也會隨之出現漏洞與變化。而在每一個漏洞背後,都隱藏著改變命運的機會。

當然,改變的結果有可能是更好,也有可能是更糟。但是毋庸置疑,窮人應該選擇變化,因為窮人原本所處的狀態已經非常之糟,再糟,還能糟到哪裡去?最窮莫過討飯,不死終會出頭。窮人,事實上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資格妄談“穩定”的人。

你要清楚明白一件事情:你性格上的缺陷與短板,超過一半來自於原生家庭的深刻影響。但是你無須去抱怨原生家庭,因為這樣於事無補。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真正有能力改變原生家庭現狀之前,先遠離它,避免它對你性格與思維、行事方式的持續性負面影響。


窮人三大遠離之三:人際環境


想要改變命運的窮人,首先要遠離以下三樣事物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命運軌跡的影響之所以如此深刻,根本原因有兩點:其一是無從選擇,極難改變;其二是伴隨終身,長期影響。

也正是因為原生家庭具有如此的特性,所以在上文中我們能夠給許多出身貧寒朋友的最大建議,也只能是在有能力改變原生家庭狀況之前,儘可能暫且遠離,已最大化避免來自其的負面作用力。

但與此同時,相比於原生家庭極難通過人力而改變。人際交際圈,卻是可以通過人為力量,進行持續性的更正與改變的。換而言之,就是你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親人,但是能夠決定自己的朋友。

而一般人的人生軌跡,前半生受親人(特別是父母)影響最大,父母的三觀情況、教育方式以及社會階層,可以極大程度上的決定一個普通人前半生(起碼30~40年)的發展軌跡。

但是,一個人的後半生,事實上則是受朋友影響更大。老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你周邊的朋友都是公務員,那麼多半你也是體制內從業者。如果你周邊的朋友都是生意人,那麼多半你也是企業主或小老闆;如果你周邊的朋友都是混吃等死之輩,十之八九你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因為你想學好,這些人也不會允許。

窮人,往往因為錢上的捉襟見肘,性格偏於內向居多。也恰恰因為如此,窮人的人際交往一般會呈現出除了小時候認識的幾個發小,進入社會後很難再有效擴大交際圈,認識的朋友也基本都是點頭之交或是酒肉朋友,極難交心。

窮人如何交朋友?不妨記住這句話: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桃園三結義,即《三國演義》中最經典的蜀漢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義結金蘭,雖本是陌路相逢,但是意氣相投,結拜之後更是親如兄弟,能夠同生共死。窮人,要多交這樣的朋友。

瓦崗一爐香,說的是瓦崗寨的故事。隋唐時期,瓦崗四十六友賈家樓一個頭磕在地,到後來為了各自的利益,不但散了,甚至兄弟相殘,連讓人嘆息的價值都沒有。對於窮人而言,錯交的朋友,會比糟糕的親戚破壞力更大。

因為結交損友,蒙受巨大損失的案例,屢見不鮮。從矇騙“朋友”進傳銷,到欺騙“朋友”投P2P,甚至於把朋友帶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故事,你打開朋友圈隨處可見。交朋友,要長住了眼。

綜上所述,對於所有的窮人朋友,或者認為自己是窮人的朋友,我們的建議就是上文中的兩點,

其一是少想多做,其二是三大遠離。

能夠做到以上三點,需要積年累月堅持,才有可能改變命運。但即使不能全部做到,只做到其中部分,也起碼能讓你生活得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