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陵墓為什麼到現在沒有挖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歷史老先生


大家好,我是小陌,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秦始皇陵墓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開挖呢?首先現有的技術達不到對開採出文物的完美保護;其次陵墓工程過於浩大,對於施工是一個難題;還有開挖勢必會造成陵墓上方景觀不同程度的損毀;而且國家對大型陵墓的發掘是慎之又慎,採取的是不主動發掘的策略。

大家來具體看一下原因:

一、現有的技術做不到完美的挖掘保護

我們熟知的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當初的兵馬俑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豔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兵馬俑原本都是彩色的,但是在被髮掘出土後不久,就會出現顏色褪去、脫落的現象。雖然經過了數十年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完美的保護方案。

除了陶勇及其表面的顏色之外,秦始皇陵墓地宮中,還很有可能出現的筆畫、絹紙、絲綢、食物等等類型的文物,現在也都沒有完美的保護方案。這類文物的保護,特別的有機質的文物,也都是考古界的難題。就是打算挖掘,大多數文物都會遭到不可逆的損壞。現有的技術是做不到對陵墓內文物的完美保護。

二、秦始皇陵墓工程巨大,影響挖掘工程

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千米。陵墓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

始皇帝13歲剛登上王位就開始修建了陵墓,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及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修建到了始皇帝駕崩之後還未完成,駕崩之後才草草完工,一共歷時39年。

我們所看到這些數據,也能感嘆道秦始皇陵墓工程的浩瀚,這麼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來支撐挖掘,又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呢?可見發掘難度是可想而知。這麼大工程就限制了對陵墓發掘。

三、陵墓上方的景觀會遭到破壞

看了第二點也能瞭解到秦始皇陵墓的佔地面積是很大的,秦始皇陵墓佔地如此龐大的陵墓想要發掘的話,對地面上的已存在的陵墓景觀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毀壞。隨著現今旅遊業的興盛,西安更是一個旅遊勝地,陵墓上方的景觀被開發、保護起來,供遊人欣賞、遊玩,加上週邊的配套設施。

一旦發掘秦始皇陵墓,地上陵墓景觀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周邊眾多的配套設施也勢必會癱瘓,還沒進行發掘,這麼大損失已經要考慮到發掘之前,是否可行。現在的能力更是不具備同時發掘秦始皇陵墓和保護地上景觀進行的條件,因此,這也是秦始皇陵墓長時間內見不了天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國家的政策是保護性挖掘、不會主動挖掘的

國家所持態度是“不主動發掘”,以持此態度,主要是從文物保護方面的考慮的。畢竟所有的古墓,以及墓葬中的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如果遭到順壞,那就再也不可能被重造了。這方面曾經有過很多次的慘痛教訓。

1956年考古學家開始挖掘明定陵,在挖開後,定陵中泛起許多名貴文物,然而由於缺乏隔氧技術,被密封幾百年的文物出土就氧化,甚至化為灰燼。

正是由於多次考古發掘的悽慘教訓,所以,國家是不允許再進行類似“殺雞取卵”式的考古發掘。也讓國家意識到,考古應該是保護,從此給考古定下不主動挖掘大型帝王陵墓的規定。只有當陵墓泛起被破壞的情況下,才能夠舉行掩護性的挖掘。

總結:

綜合以上幾點,最終秦始皇陵墓到現在也沒有進行挖掘,以上單獨一點就限制的對陵墓的挖掘,何況這麼多的因素,相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秦始皇陵墓是不會進行挖掘的。而我們對秦始皇陵墓的好奇心理,只能放在心底了。秦始皇陵墓作為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體現這我國古代人民才能,也是我們國家驕傲和寶貴財富。我們應該進行保護。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留個關注吧,小陌期待與您一起探討、分享更多的歷史事物。


歷史紫陌閣


秦始皇陵墓沒有發掘的原因是比較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凡是屬於皇陵是不允許挖掘的,不只是秦陵地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政策呢?

原來在1956年到1957年,我國對明定陵進行了發掘,但是那時候沒有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科學技術也不過關,出土的絲織品迅速風化,使國家喪失了寶貴的財富。

因此,為了保護好埋藏於地下的文物,把發掘的機會留給子孫後代,制定了這樣的政策。

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出於安全考慮,通過科學探測,秦陵地宮中埋藏了大量的水銀,水銀是一種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物質,目前的科學技術並不具備發掘的條件。

那麼現在我們雖然不發掘,而在古代的時候到底有沒有挖開呢?畢竟這座皇陵兩千多年了,通過探測得知,這座皇陵地宮並沒有被破壞,據說當年修陵人都被處決,兩千年來並沒有人能夠找到入口,所以可以保存到現在。

其實作為一個歷史的愛好者,都很期待秦陵以及乾陵的發掘,相信發掘之日必有石破驚天的發現。






歷史如流水


國家政策的原因。

建國後國家批准的唯一個發掘皇陵計劃就是定陵,明朝萬曆皇帝的陵墓。

國家開始挖掘定陵的時候,由於經驗不足導致墓中存放的數百年的精美珍品損壞,這就是當年特別轟動的“定陵事件”。

萬曆也因為這次事件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死後被挫骨揚灰的皇帝。

而正是因為這次教訓,讓國家意識到了“蠻幹”的危害性。於是文物局出臺了一個硬性規定。

那就是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除非這個陵墓被盜了,或者有著被盜的風險;以及面對天災人禍,比如地震、洪水甚至戰爭等有可能導致陵墓損壞的時候。文物部門才會派出工作人員進行搶救性發掘。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不小心給挖出來了,導致陵墓有著被盜的風險。比如修體育場蓋樓什麼,這種工地上挖出帝王陵墓的事兒還是很有可能的。這種情況也會進行發掘。

還有就是秦始皇陵墓規模太大。

當年郭沫渃申請的是挖朱棣的長陵,國家沒批准,讓他先挖個規模小點的定陵實驗一下。

結果釀成了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

據說當時周總理震怒,脾氣這麼好的一個人都震怒了。

所以後來也沒人有膽子去挑戰更大型的帝陵了。

秦始皇的陵墓是帝王陵墓之最。

按現在的政策,再加上保護文物的技術也不成熟,是不可能挖的。

我本人也是不希望挖秦始皇陵的,畢竟那也是皇帝的始祖。

掘人祖墓本來就是上不得檯面的,何況不是普通人的墓。





孤山老叟


簡單瞭解一下:秦始皇陵是現居於咸陽地區的一座陵墓,從他即位開始就進行修建。秦始皇陵長寬大約在500米,高80米,在史記中也有詳細的記載。

珍寶無數的秦始皇陵有記載的大規模盜掘事件就有兩起,其中之一就是項羽,據說使用大車運輸了十多天;另外一起就是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他在長安稱帝進行了盜掘。

雖然這兩起事件收到了質疑,但更增加了皇陵的神秘感。

目前的開掘情況,也無法證實,那麼為何不去挖掘皇陵呢?

首先,秦始皇陵的規模非常宏大,據推算如果使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發掘需要上百年都不一定能夠完全發掘;其次陵墓中一般都設計了非常繁複的防盜機關,有些經過千年已經腐朽,但其中用水銀構築的“大河”是真實存在的,汞含量很高,如果貿然打開汞蒸氣將對人員有很大的威脅。

最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現在的科技水平,難以保護文物,曾經發掘明代皇帝陵墓,由於保護不到位眼睜睜看著色彩鮮豔的絲綢被氧化為飛灰。而在秦始皇陵中現世的車馬,當時開採時顏色非常豔麗,現在卻大片都被灰色所覆蓋。


Momo歷史說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黃巢打算盜墓,於是動用了40萬大軍,挖出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罷。五代十國期間,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組織軍隊發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築牢固而得以倖免。

然而在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墓道口,所以說挖乾陵至今是有技術條件的。1960年2月,“乾陵發掘委員會”在陝西成立,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並準備繼續發掘。但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乾陵發掘計劃》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後,國務院又再發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

而關於始皇陵,據記載,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後趙時期統治者石勒和石季龍、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等都盜掘過。始皇陵墓地下宮殿可能沒有被盜,已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宮西墓道的耳室裡。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這樣,那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

以上可能是中國·為數不多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其整體作為一個完整的墓葬體系傳承的歷史意義·是大於作為零散文物傳世的。恰如”秦俑之父“袁仲一的觀點,歷經千年的秦陵封土的夯土層都是不容破壞的文物!

我個人覺得還是不動為好,給下一代代人保留一個完整而美好的歷史想象!



憨貓說歷史


現在的遙感技術可以很準確的確定始皇墓和乾陵,入口墓道都很清晰,關鍵是墓中文物保護是個大問題。兵馬俑剛出土都是彩俑,現今個個灰頭灰腦,不復往日榮光。馬王堆出土漆器和絲綢化為灰燼。現今文物保護技術有許多達不到要求。如果沒有萬無一失的保管文物辦法,寧願不打開它!

1、秦始皇陵是我國目前保存完整的最大皇陵,是我國的最大國寶。歷史上不乏有人想掘秦皇陵,但都沒有成功,這充分說明了秦皇陵建造的牢固;也反應了百姓對秦始皇的敬仰。西楚霸王項羽是第一個動手挖秦皇陵的,但是上天保佑,一挖秦皇陵就天有異象,嚇得項羽也不敢打秦皇陵的主意。後世各朝各代都下令保護秦陵,但亂世之中也不乏有人盜墓。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可見秦皇陵規模宏大,機關重重,要完全發掘,並非易事!

2、武則天的墓稱為乾陵,是武后與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

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

唐末黃巢曾動用40萬大軍挖乾陵,但是沒有找到入口。民國時軍閥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率部下駐紮乾陵,用真槍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可見乾陵修建得隱藏牢固。

3、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乾陵發掘計劃》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後,國務院又再發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也因周總理的批示,現在秦始皇陵和乾陵都沒有繼續發掘。讓先人安眠地下,是對先祖的最大孝道,文物工作可以再緩緩。


讓生活更有趣


秦始皇陵至今沒大面積發掘說到根本是技術不足,而且工程巨大。

現在挖掘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當初剛發掘的時候,兵馬俑和車都是彩色的,但發掘後很快色彩脫落,就變成了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本來是想保護性發掘,結果卻造成了破壞,這樣就是失去了意義,所以在這個問題沒解決之前,是不能發掘的。想要在絕空氣的環境下發掘,然後有效保護原樣,這是需要技術性突破和大量工程的。

秦始皇陵工程浩大,佔地56.28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澳門陸地面積了,初步探測,地宮在地下35米,地宮高15米,相當於5層樓的高度,而且有建築群,建築輝煌,真是地上有什麼,地下也有什麼,連星辰和河流在皇陵裡也都有,當然這些星辰和河流都是用水銀做的,而且是大量的水銀,有人推測,地宮中的水銀多達四五噸,如果貿然發掘,很可能會造成水銀中大量的汞揮發,那樣就太危險了,不但考古人員處境危險,連整個城市都會收到影響,人在汞濃度為1.2到8.5毫克每立方米的環境中,會很快引起中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還會造成水銀對地下水的汙染,這個在發掘時也是需要技術保護,以保證安全。這還只是初步勘測,裡面真實環境可能更復雜。真不知道古代人是怎麼做到的,古人的智慧現在人也想不到。

根據古代帝王對墓葬的保護來看,秦始皇陵裡面應該也會有很多的機關,來保護墓葬不被偷盜,這個如果沒弄清楚,貿然發掘也會對考古人員造成人身傷害,除非大揭蓋似的從地面上面開挖,那樣工程量就太大了,那樣現在地面上的建築都得拆除,而且還要邊挖邊修遮陽棚,還有那些水銀怎麼辦,這個方法顯然不可能,只能在地下發掘。當年70萬人修皇陵,用了35年時間,現在發掘而且還要保護,進程可能就要更慢了。

還有最後一個可能就是經過近兩千年發展,中間戰火動亂不斷,可能皇陵已經被人光顧,裡面遭到破壞,再動用巨大工程去發掘,意義不大。


水瓶座58139384382


秦始皇[(公元前259一前210年)贏政],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史稱“秦始皇”

秦始皇葬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Km、臨潼縣驪山,也稱山園。至今已有2200年曆史(公元前210年一一公元年)現”兵馬俑“是秦陵的一部份。

秦始皇陵墓於1962年,我國考古隊已對其全面勘察。但實際發現於1974年1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現秦陵東面1'5公里處打井時,“兵馬俑”被意外發現。

1974年7月,國家科考隊第一次進駐工地。對已被發現的小部份文物實行搶救保護,並在陵墓南面挖掘出三個“兵馬俑”坑。……

自1974去一1983年12月止,秦陵再沒有挖掘。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聯:

一、政令國家已下令對現存的皇陵墓實施保護,不作主動性的挖掘。再者,秦始皇陵是我國首批列入世界文化(文物)遺產,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受限制。

二、工程量

據考古有關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墓總區域面積約56平方千米。主墓區域土高(夯填土)達80m,深度可達40m(徒直立式牆體)。東西長度345m,南北寬達350m,面積有120750m2。此外,周邊還有現勘察知道的設施(人殉坑、徒刑坑、陶俑坑、馬廄坑、葬馬坑、禽獸坑以修陵人的殉葬坑)。可見規模,工程量,涉及時間、自然因素、廢土搬運和堆放等等問題。

三、技術設備與自然因素由於秦陵至今已有2200的歷史,主墓區(棺槨地宮頂部)是否已凹陷或完好?裡面水銀存量、是否對施工人員和科考人員有危害性?

假如允許挖掘。機械施工時會不會造成地表凹陷,由此損壞文物?如果用人工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時間要多久?時間太長,遇到下雨天怎麼辦?排水或成為人工湖。文物一但與外部空氣接觸時間長,對文物的氧化怎麼辦?由於陵墓規模磐大,需一支非常專業考古人員且所需人員要多少?土方堆放去處?……?

1980年搶救的二輛銅馬車,舉全國之力,還用了3年時間。更何況地宮之規模,文物有多少?要多少人才應付得了?太多太多的假設都沒能拿出行之效的把握方案。這是最為重要的原因。

四、效益如果地宮裡的文物價值及對研究秦朝文化沒有特別之處(考古價值在史記中已完全記錄清楚)。那麼,就造成勞民傷財。況且,秦陵已列入世界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對象,旅遊景點收入可觀。讓它同長城 並存於世,是否更合適。……

綜上所議,雖未盡完整,但已盡力。敬請指正,望能參與評論。🙏🙏🙏🙏🙏🌹🌹🌹🌹


偷間閒談


秦始皇的陵墓是1974年3月在打井時別發現的,為什麼說到現在還沒有挖開,秦皇陵是古代的建築,而且古代第一位帝王,在所建立皇帝陵墓時候就花費了不少的開支,

1974年3月,當時三個農民打井水,就在西安西楊村選好了井位後,這打水是有村民 就由村民負責施工。

聽說當時發現秦始皇陵墓的就楊新滿,他當時也是打水井的農民。

一天中午,他當時挖井水時候,突然發現4米深的土壤中有些異常,有異常樣,覺得這土地不一樣,與別的土地是不一樣秦始皇的陵墓建的時候就花費巨資,

所以這農民打水井深挖了4米以下發現了問題,他想再繼續深挖下去,到底是什麼東西,總覺得這土特別。


後來挖到56米時候,就發現了竟顯露出一個秦俑的傭頭。那這裡就開始有故事。

他們在這裡深挖的時候又發現了許多兵馬俑的殘肢斷臂,挖井還能挖出寶貝呢?

這些 農民當時不得了,發財哦,農民沒有什麼文化,都不知道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只覺得這東西肯定是寶貝,知道這些東西的價值和意義,只有考古學家了。

當時老百姓挖井水挖出財寶了。這是一件讓所有的當地農民感到高興和興奮的事,農民們爭著撫摩觀看兵馬俑,還給秦始皇的陵墓裡的這些寶貝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娃神。

後來覺得不多,這麼多寶貝又不知道有什麼用,就向上面報告,說村民挖水井發現了古墓,裡面有很多寶貝。


征服知道後,就特別重視,就在這次打井出現意外之後,村民們立即向水利局打井隊進行了彙報。這件事引起了隊裡的很大重視,考古學家覺得此處離秦始皇陵不遠,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陵墓。


發現是秦始皇的出土的陶俑,這是有一定的文物價值。當然就不可能讓老百姓挖。

要把秦始皇的陵墓很好地看管好,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能,讓農民挖出來當寶貝賣錢,只能很好的保護和管理起來。秦始皇的這些兵馬俑後,是國家的文物,是國家非物質遺產,事關重大,所以,必須停止挖,所以,這樣就沒有被挖了。必須讓打井隊暫停施工,引起了臨潼縣文物局的重視,國家就立即組建了一支考古隊前來勘察。

1974年3月29日,對於中國近代考古史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從此揭開了一個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的序幕。3個月後,也就是1974年6月,秦始皇兵馬俑開始發掘,同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修建。 不但沒有挖,而且修建的更好了。


編劇妹妹玲兒


秦始皇陵到現在還未發掘。陝西考古工作者經過近三年的勘察研究,得出秦始皇陵墓保存基本完好,未遭嚴重破壞和盜掘的結論。那麼,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陵墓何時才能打開呢?專家們認為,根據目前的條件,許多技術問題尚未解決,開掘秦始皇陵的時機還不成熟,主要困難有如下幾點:

1、 秦始皇陵規模宏大,陵墓約500米乘500米的正方形,按通常的考古程序,必須大揭頂,將封土一層層去掉,再一層層挖向地宮,移土工程的巨大且不說,要保護好地宮,必須要建一座跨度500米的永久性的保護大廳,建這樣大跨度的大廳,不要說在國內,就是在國際上也沒有先例,而且費用極為浩大。

2、 另外,秦嶺地區地下水位相當高,距地16米就見水了,而地宮是在26米以下,開掘時,如沒有特大型排水設備,整個地宮必定會被大水淹沒。陵墓內有大量水銀,這些水銀形成了濃密的水銀密封層,如何通過這密封層也是一個難題。

3、 如何解決出土文物保險也是一個難題。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秦兵馬俑時,就遇到過這一問題。當時,土層被打開,兵馬俑都是色彩鮮豔的彩陶,可出土不久,色彩全部褪盡了,變成了清一色的灰褐色。北京定陵曾出土了大量的絲織品,其中包括一件龍袍,當時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進行保護,結果還是失敗了。現在的那件龍袍只要稍微一動,就有可能變成一堆碎片或粉末。

目前,這些技術問題都還沒有解決,所以,秦始皇陵暫不能發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