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给父母钱,却不愿回去看他们?洞察原生家庭里被压抑的愤怒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愿意给父母钱花,却不愿意回家看他们呢?

你看,这是一个矛盾的情感,你对他们又爱又恨,又心疼又愤怒。

在我临床的咨询里,很多人提到他们的原生家庭,都有这个冲突的感觉。

这里面特别难的是表达愤怒。人们不会直接向周围的人或者事表达她们的攻击性,这个攻击性,小到一点点的失望,大到强烈的愤怒,都难以表达。

比如,一个妻子对于丈夫总是不管孩子感到不满意,她既不能表达,又不能自己做出调整,情绪一直压抑,整个就是一个无能为力的感觉。

为什么不能表达自己的失望,自己的愤怒?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害怕这个情绪。这个恐惧令他非常不安,在他感受到这些情绪的时候,同时感觉到了敌意。

大家记得前面一章,我都在谈全能自恋对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全能自恋满足的时候,婴儿得到我能的感觉。很多小婴儿经过了半年的呼风唤雨的生活之后,开始呈现不同的状态,被满足的婴儿开始有空间和能力进入分化阶段。一些小婴儿,在本应被全然满足的阶段,没有得到足够好的满足,会更早地经历全能自恋的挫败与暴怒。

比如,用哭声免疫法训练孩子的睡眠。孩子的哭声,没有换来母亲的出现,关键是,哭了十分钟,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还是没有人来安抚。孩子的全能自恋感受到的是,这个世界我控制不了。

一个不能让他掌控的世界,对于小婴儿来说,就是敌意的。

婴儿借助于母亲的存在,来感知自己,感知世界。母亲不在,婴儿也感觉不到自己。

那么,婴儿会过早地启动一个防御,控制自己。所谓你不管他他就不哭了,其实是他已经很绝望了,不再那么期待外在给予这个反应。相比起控制别人,控制自己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从照顾者的层面来看,这种方式如同拔苗助长,猛一看,都长高了。就像一些照顾者会说:你看,我说不管他,他就不哭了吧。但其实在临床上,我注意到类似这样过早听话的孩子,到后面,容易遭遇抑郁的困境。

就好像一匹马,一直在跑,必须要求自己按照外界的要求不停地跑,跑到一定的时候,再也跑不动,甚至有的马还暴毙了。

抑郁的人,基本上都有过早的透支自己生命的感觉。就像银行的信用卡,提前支取了,后面又没有办法及时补充上。最后,成了一个大黑洞。

我愿给父母钱,却不愿回去看他们?洞察原生家庭里被压抑的愤怒

温尼科特曾说,在好的环境中,攻击性作为一种有用的能量整合进个体的人格之中,参与工作和游戏。但在不好的环境中,攻击性会变成暴力与破坏性。这是说,如果早期的养育环境比较好,攻击性会转化为游戏的历练、创造的力量,而在养育环境比较差的时候,攻击性会转变为暴力与破坏性。很多人抑郁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某些瞬间有那种想要破坏东西,破坏环境,甚至破坏自己的感觉。抑郁的人内心的破坏性与外在的恐惧同时存在,所以,外面的人看来,他们好像并没有过多的攻击性,那是因为恐惧,攻击性的能量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身上。

如果一个小婴儿被过早地唤醒内在意识,要求立即适应这个社会,那么他的恐惧显然大于其他的任何情感。因为这是生死存亡之大事。关系里,恐惧,意味着某种隐含着的敌意。但是当你的生命被掌握在他人手上的时候,这些敌意都只能压抑下来。

敌意并不能直接呈现在关系里,至少不能被直接地感知到。因为敌意代表着危险。应对这种敌意的方式便是,开启理想化防御模式。

在关系里,把对方理想化,跟把自己理想化是同时进行的。但理想化的同时,也是对对方的一种攻击。最典型的就是要求完美,一件事情,一定要非常完美才能够放过自己。要非常完美才能够放过别人。

最常见的就是完美妈妈。对孩子凡事亲力亲为,不放过一个个细节,哪怕自己已经很累了,还是不停地付出。除了生活中的各种妥帖,孩子如果闹情绪了,她作为一个完美妈妈,也一定要接住孩子所有的情绪,理解他陪伴他。

完美妈妈并不是无所求,她的付出是需要条件来交换的。她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完美的,比如,你要成为一个懂事,听话,能够理解我苦心的孩子。你要成绩好,身体好,各种好。

要求完美的妈妈其实对孩子是有很多敌意的,我有一个个案,她就是这样照顾孩子的。但孩子并没有成为她想要的那个样子。孩子经常对她很生气,对她大吼大叫,她觉得自己已经接纳孩子的情绪了呀,为什么孩子竟然会这样对待她?她非常的生气愤怒,但是不能表达,渐渐就抑郁了。

我跟这位来访者做咨询的过程里,发现在早年,她很小的时候,她就已经很会照顾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但是,她的父母最偏爱的不是她,而是弟弟。她在整个成长里,都不敢表达对这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愤怒,反倒是会用自己的理想化防御,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近乎全能的人,以此赢得父母的关注。显然,她承担了比她的年龄更重的担子,过早地变成了小大人。

把自己变成完美的孩子,也伴随着对父母的敌意。在长大后,这种敌意的表达方式有:宁愿给父母钱,但是不愿意回去看他们;爸爸妈妈一说话,就感觉在给自己提要求;总想逃离得远远的;对身边所有提要求的人都感觉愤怒。

我那个个案,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她的父母一样,对孩子所有的需求都满足,同时也要求她的孩子变成一个理想的父母的样子,对她很关注。显然,这样对待孩子,孩子感觉到的是敌意和恐惧。她没有感觉到自己是真正地被妈妈所爱,而是成了一个工具。所以,当然对妈妈很生气。当然也会攻击这个关系,攻击妈妈。比如,不按照她说的去做。

她的孩子和她的童年有所不同,因为,孩子毕竟还能向她大吼大叫。而在她的童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压抑得更加厉害。现在,她的孩子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她的愤怒和抗议。

这位母亲,看到了孩子的愤怒,就像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愤怒,她第一次明白,原来对别人的过高要求,对自己的过高要求,都是在表达这种愤怒。当那种隐藏着的敌意,慢慢浮现的时候,她说她感觉到了轻松。她其实也可以用不那么破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甚至她还找到了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敌意是指向恨的。

温尼科特曾说,让父母在孩子恨他们之前就先恨孩子。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父母,你完全可以去恨你的孩子而不必太过担心,因为恨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每个父母都可能恨过自己的孩子。同时这就像是一种深深的安慰和理解,如果我们感觉到自己对孩子的恨,不必苛责自己。因为我们是人。我们不需要做的那么完美。

这个来访者,是在我这里咨询了三年半的一位女士,当我们咨询结束的时候,她和孩子的关系与之前已经大为不同。这也是跟她不断地面对自己有关。

她的孩子曾经在一次的作文里面写道:我的妈妈是一个勇敢的妈妈,她一直都在直面自己的黑暗,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而骄傲。

即便是曾经抑郁,孤独地长大,也仍然有新的机会重新成长。

我愿给父母钱,却不愿回去看他们?洞察原生家庭里被压抑的愤怒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怎样化解自己对他人的敌意?

敌意,意味着危险,因此化解敌意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安全。如果在你的生命里,有人能够让你感觉到安全,建议你可以创建这样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里得到滋养,化解敌意。如果你找不到,我建议你找专业靠谱的咨询师,这个关系也是安全的,很多敌意容易被化解。

其次,保持对自己的觉知。当在一个关系里有冲突的时候,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绪,思考一下,是不是其他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是什么引发了这些感受?这些能够帮助你对自己的敌意有更多的觉察。

再次,就是在现实里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你这样对待呢?比如,你的孩子在户外玩耍,你觉得她渴了,应该喝水,但是自家带的水没有了,你还回家拿水给孩子。孩子却说,不要。你很生气。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回家拿水,孩子却不接受你的好意。

现实确认就是:宝贝,你现在需要喝水吗?如果他不需要,你就不需要去做这件事。

我们来看看这个背后的幻想:你很紧张的时候,是在担心,如果你不拿水,你就不是好妈妈。你为自己要做好妈妈来付出,要求孩子必须配合。一旦不配合,你的敌意就窜出来:都是你,让我这么辛苦。但现实是:孩子并没有让你这么辛苦。她只是想玩耍,现在没有需要饮水。

最后,就是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些,多做一些放松的事情,无论是运动,听歌,看电影,旅行,还是其他的方式,只要是你觉得能让自己舒服的放松的,都有助于你对于敌意的化解。

这篇文章是我的新书《你的善良,也许只是软弱》中的一篇。聚焦攻击性,愿我们都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