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资本程浩:只有重视“精益”的公司才能活下来

远望资本程浩:只有重视“精益”的公司才能活下来

编者按:资本寒冬并不一定是坏事,寒冬也有寒冬的好处。远望资本程浩在直播中谈到,疫情之下,只有重视“精益”的创业公司才能活下来。如何做到精益创业?成熟公司创新管理如何具备“精益”思维?程浩谈到了自己的看法,想对你有思考。

2月初国内疫情比较严峻,我经历了3趟航班取消才艰难回到国内。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后,国内疫情就有效受到控制,中国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但新冠病毒却在国外爆发开来。

最近网上观点很多,多数人充满善意,对病毒同仇敌忾,中国政府亦驰援世界,展现出大国担当,但也有一部分人却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

我想表达,我们必须要祈祷世界和平。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之下,美国、欧洲的疫情与中国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制造业。中国是世界工厂,巨大产能无法全部内销。

欧美经济停摆、订单取消,必将导致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业受到影响,这会让很多出口型企业无工可复。从这个角度来说,帮助欧美国家解决他们的问题,也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01 中国企业要做好长期资本寒冬的准备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寒冬已较为明显,一级市场上企业融资困难。而疫情来临之后,是经济寒冬叠加资本寒冬,所以更是寒冬中的寒冬,特别对服务行业的冲击非常大。最近国内各级政府已出台了很多对中小企业的救助政策,正是防止一些行业出现企业关停潮。

寒冬中,对企业最重要的是现金流。判断此次疫情影响深远,我们认为企业安全的现金流至少为12个月。所以除了节流降低成本之外,企业能否开源顺利融资,对于能否渡过寒冬就至关重要。

前一段有位创业者也是朋友跟我聊天,说他很郁闷:之前有家投资机构和他谈的不错,而且口头offer也给了,但最后不知什么原因不投了。我跟他讲:这个太正常了,别说口头offer,就是给了书面Term Sheet最后不投的也很多,因为Term Sheet本身也没有法律约束。

还有更夸张的,即使签了投资协议,最后不打款的我也碰到过不止一次。所以我平常一直和我们远望资本的被投企业强调,今天也想分享给所有创业者的一句话说:企业融资只有两个状态,第一个状态是money in bank,也就是钱到帐

第二个状态是money not in bank,也就是钱没到帐,只有这两个状态,没有中间状态!签了TS、签了SPA,都不叫融资结束,希望大家牢记。

而融资中,企业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又有怎样的优先顺序?有四个要素:

第一,融资完成速度。特别在寒冬中,到底是1个月、3个月还是半年完成交割,对企业业务影响是巨大的。

第二,投资人的额外价值。投资人是否真正懂你的业务,未来能否帮到你,比如介绍一些客户,带来一些人才等,这些叫额外价值;

第三,基金品牌,所带来的业界认可和品牌背书效果;

第四,具体的条款,估值、投资金额等。

四要素中哪个最重要?记住融资完成速度永远是第一要位。对创业者而言,甭听对方基金品牌有多牛,投后额外价值有多大,这些在融资速度面前都不重要。在资本和经济叠加寒冬下,谁钱快就要谁的!

02 疫情之下,只有重视“精益”的创业公司才能活下来

浩哥是经历过资本严寒的人,我是在2003年初创业,那时正值互联网寒冬。记得最惨的2002年,新浪、网易、搜狐的股价只在1美元左右。所以我和老邹出来创业的第一年,都没能融到资。

但资本寒冬并不一定是坏事,寒冬也有寒冬的好处。

一是市场竞争少。资本环境对你不好,对你的竞争对手同样也不好。很多人担心经济下行,那些可创业可不创业的人,就留在大公司不出来创业了。天然减少了竞争者。

二是业务更聚焦。因为没钱,企业想不聚焦也不行,唯有夯实核心业务壁垒。

三是让企业回归常识。先在单点验证成功,再追求规模化,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然而在资本繁荣期,企业为了更快融资,就会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先追求效益再追求规模这样的常识,往往极容易被忽视。共享单车、P2P都是前车之鉴。用老百姓的话通俗讲,就是钱一多就容易烧包儿。

资本寒冬更多是对业务带来了挑战。企业应该如何渡过资本寒冬?创业者必须具备“精益”意识。

首先,任何一个生意,什么是第一重要的呢?有人说团队;有人说产品;有人说商业模式,以上答案都正确,但是让我选的话,我会选择“被需要”。

任何一个生意“被需要”永远是第一重要。只有生意被需要了,才谈怎么组团队,怎么做成产品,怎么赚钱。如果不被需要,其他都无从谈起。

其次,找准用户的痛点。想象中的用户痛点与真实的用户痛点千差万别,交集只有一点点,想象中的解决方案与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是千差万别的。精益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很少一家公司未来做大的事就是当年创业时想做的事。

我之前参加一个创投活动,有一位创业者问好友吴世春,“你投了一个项目,项目发展特别好,我想了解一下,团队当年给你讲的故事与现在他们做的事到底有什么区别?”,世春笑了一下说,“除了人没变,其他全变了。”

03 如何做到精益创业?

精益,就是要在众多变化中找到最直接、最有效的一条路。

两个字概括精益,那就是“试错”;

四个字概括精益,就是“快速试错”。一年试错还是三个月试错,带来的商业结果截然不同;

七个字概括精益,“低成本快速试错”。从财务角度,你是花了1000万元去试错,还是100万元,甚至完全没花钱,这常常也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当然,只要速度慢成本就会高,因为时间本身就是成本。

为什么寒冬下创业,精益就越重要?其实道理很简单,平时你融到1000万,花了500万去试错,还剩500万。今天是资本寒冬,融资只有500万,如果再像之前一样去大手大脚试错的话,企业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你一定要想,是否有办法让咱们别一年花500万,而是只用三个月去验证,或者一个月花50万去验证这件事情,这就是精益的价值。在钱多时,你可能不觉得这个很宝贵,在钱少时,你就会觉得精益思想极其重要。

寒冬下的精益,最大的价值就是给你多次尝试的机会。

资本寒冬中,为了降低成本、优化现金流,企业需要比以往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中文翻译是“最小化可行产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比如,一个产品有10个功能,首先推出一个最符合用户痛点的功能,若这确实是用户需要的,再把另外9个功能陆续加上。

若这最主打的功能都没有用户买单,那么另外9个功能就不用做了。10个功能开发全,可能花半年,而现在1个功能仅花一个月,先验证下用户到底有没有真实需求,这就是精益。

以我自己在迅雷的创业经历举例。创办迅雷时,我们思考,一个下载工具有三大功能,一是BHO,也就是如何让浏览器拉起迅雷,这点其实挺复杂的,因为涉及不同的浏览器,而且鼠标左右键的逻辑都不一样

二是下载功能本身,对HTTP /FTP / BT等协议的支持;三是下载管理,如果下载的人太多导致别人都上不了网,是否应该限速。多个任务时优先下载哪个,下载后是否自动关机等。传统方法是把三个功能全部做了大半年就过去了。

精益的方法是什么呢?核心思考,回归迅雷想验证什么?是想验证BHO是否能实现呢?肯定不是的,竞争对手早就实现了;想验证下载后关机是否能实现吗?

也不是。唯一验证就是下载是否比别人快,其他功能都是额外的。如果能证明下载比别人快,其他功能可以在后期迭代开发;如果不能证明下载比别人快,其他功能就不用做了。

就这样,通过一个简化版的MVP,我们只用三个星期,就验证了原本需要半年才能验证的东西。这就是精益的思维。

再以微商举例。传统方法下,如果想做微商卖面膜,得先花几千块钱买代理资格,再花几千块钱囤面膜,再学习一些网络营销的技巧,然后才开始卖面膜。而从精益的思维出发,则首先验证两件事情:

一是我的朋友圈里面是否有广泛人群对面膜感兴趣;

二是朋友之间到底能不能做生意?

有人说,朋友之间做生意不是很正常吗?其实不一定。如果朋友的立场很中立,通常我们会认为他的推荐很有价值。比如朋友说最近哪个电影特别好看,你很可能会去看,因为这件事与他没有任何利益关联。

即使这部电影达到20亿票房了,你的朋友也分不到一毛钱。但是如果朋友给你推荐的东西是以赚钱为目的,那么这类推荐到底有没有价值?就是需要验证的核心。

所以精益的方法是,你先尝试着将其它微商的广告词发在自己的朋友圈,看看是否有人感兴趣,是否有人咨询。如果咨询量很大,你再选择咨询量最大的那个面膜品牌试卖;如果咨询量很小,你就不用卖了。做一个代理耗时长且成本高,用精益这样一个小技巧可以使得MVP效率大幅提高。

04 成熟公司创新管理同样需要”精益“思维

小公司需要精益创业,大公司创新管理同样需要精益。

大公司创新比小公司难得多。因为小公司不创新就没有生存价值;大公司因为有成熟的业务模式,对于创新的迫切性没有那么高。而且大公司会遇到小公司不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大公司人员多,选谁做创新业务呢?是否需要空降一位高管?哪类业务应该spin off?

大公司创新既然这么难,是否有好的方法呢?

首先,还是要精益,如果不精益就会费时间,费时间肯定就费钱,同时还费人。新业务做着做着总失败,而且一做就做两年,士气慢慢被消磨完,员工就离职了。

其次,前期要低调。举个例子,一个公司的创新业务启动前期太高调,在全公司大会上请创新团队上台宣讲,说怎么有前景,怎么需要各部门支持。结果半年之后,这个项目失败,听过宣讲的员工,肯定会质疑这家公司老板靠不靠谱。

从有趣的现实来看,往往大公司内部最终杀出来做成功的创新项目,前期都是老板没怎么关注过的。

当然,大公司确实容易不精益。大公司有时一砸就是成千上百人,浪费也就更加容易。那么该如何管理创新业务呢?

首先,从团队组成上要注意三点:

  • 要组“敢死队”,人不能太多,做到风险透明化。告诉大家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很正常,并且来去自愿。

  • 只要精英,不要菜鸟。菜鸟可能是刚毕业的学生,在你公司干了两个项目失败了,大部分会离职。但是有经验的精英人才经历的世面比较多,比较成熟,抗压能力强。

  • 保持小规模,三五个人做不好的项目,三五十人也做不好。如果有一件事本身就是错的,用户本身没有需求,跟你放多少人没有关系。如果人投放多了,失败的影响反而更大。

其次,管理上还要做到独立运作,具体可以分成三块:

  • 第一,独立运作,甚至可以远离总部。

  • 第二,对于产品转型不做任何约束。

  • 第三,内部管理老板放手,不要天天追问进度。

创新业务要OKR,去KPI。如果用成熟业务的KPI去管理创新业务,基本上就是南辕北辙。KPI是老板制定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业务目标和指标,员工只需要刚刚完成就好。

但创新业务,很多时候是没办法制定一个明确目标,而且需要员工自己主动去想一个目标的。相比之下,OKR就是定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目标,OKR的重点在「O」上,你达到50%、70%都正确,如果你每次达到100%,我们会觉得OKR定得低了。

第三点,管理也要做到内部市场化。

大的公司,内部都有很多资源。但是如果不做市场化管理,不同创新团队之间的比拼很容易就变成内部派系。

做到内部市场化,创新业务想借内部资源推广时,直接发虚拟币,所有的地方都明码标价,这就解决了刷脸的影响。

花费虚拟币也会提醒创新部门,在产品未成熟之前,不要盲目推向市场,因为调用内部资源也是有成本的,要珍惜推广资源。

最后,则是团队激励方面的两个建议: 做到有效激励,不仅是物质激励,还包括精神激励。 重奖轻罚,甚至是重奖不罚。尤其对员工的职级不要有影响。如果会影响到员工的职级或者股票,创新就变成了员工闻之色变的东西。

05 创新的出发点比创新的结果更重要

第一,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以前有很多投硬币的老式电话亭,现在有人创新说,我在电话亭里放二维码,电话亭不就又重新有使用价值了吗?可是如果都能扫二维码了,干嘛不直接用手机电话?所以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第二,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是极大提升效率;极大降低成本;极大提升用户体验。就像现在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搜索引擎的生活。创新必须满足「极大」,做到“极大”创新,叫颠覆式创新,做不到“极大”,我们就管它叫渐进式创新。渐进式创新对创业公司是最不可取的。

简单讲,如果你们在所处的行业,已经有一个NO.1企业了,你只做些微创新、做些渐进式创新是没有意义的,一律都是给市场NO.1打工。你想颠覆他基本没有可能。

第三,创新是解四元方程式,变量越大越难解,变量越少越好解。比如你想做机器人,假设机器人主要有四个部件:胳膊和腿(执行机构)、眼睛(传感器)、大脑(决策算法)。

如果四部分公司全要开发,一是周期很长,可能两年这个产品都做不出来;二是如果这里面有一个部件没有做好,你就没有竞争力。

正确的做法是胳臂和腿我先采购成熟的产品,看眼睛(传感器)和大脑(决策算法)是否有优化的空间。

尽管这时的第三方产品可能并不非常适合我,或者说采购成本很贵,但我先不管,而是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传感识别和决策算法优化好,固定住,我再考虑自己研发胳膊和腿,去替换第三方的产品。记住变量太多的时候,不要大包大揽,而是学会各个击破。

第四,创新需要天时,有些事情过去不成立,现在却因外部因素变化而成熟。天时一般有2种情况:

市场。以前无市场,现在有市场;以前小市场,现在大市场;中国GDP人均1万美金,所以出了消费升级市场;中国老龄化,所以出了一个养老的市场,这都是市场带来的「天时」技术。市场以前是有的,但是技术做不到,现在技术终于成熟了,这叫技术「天时」。

所以当你想做任何一项业务创新,一定要先问自己驱动这事的天时是什么?如果过去市场需求已有,技术也能实现,却无人做,你一定要警觉,这可能不是个刚需市场,或者市场太小不值得做,万千别觉得就自己聪明。

第五,划时代的创新需要两个主要「动力」:科技和人文的结合;交叉学科的融合。比如苹果的团队里面有人是建筑师、有人是作曲家、有人小说写得特别好。但除此之外,这些人恰巧还是最一流的电脑科学家。其实苹果创新的秘密正在于科技和人文的结合。

刚才说到交叉学科这一块,补充说一下:“博士”简称是“PHD”,全称叫做“Doctor of Philosophy”,译过来博士就是“哲学博士”,为什么这么讲呢?过去的科学家本身就是哲学家,过去的科学家本身都比较跨界,正如牛顿、达芬奇、特斯拉这些闪耀人类历史的匠星。

中国虽然现在GDP已经全球第二了,坦率讲,中国划时代的创新相对比较少,与我们人文方面的积累比较少相关,毕竟改革开放只有四十年,这确实是中国的现状,人文积累需要时间。我们看到现在的小朋友都在弹钢琴、跳舞、学画画,相信他们在人文积累、艺术素养上,一定能赶上欧美等发达国家。

所以我相信,中国一定会诞生出更多伟大的公司,也会诞生更多伟大的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