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羅馬古城遺址

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241年這期間,新崛起的羅馬共和國迦太基進行了長達20餘年的爭霸戰爭,即第一次布匿戰爭。雖然迦太基的綜合國力要明顯優於羅馬共和國,但軍事力量的不足致使其接連戰敗,最終不得不向羅馬求和,簽署了喪權辱國的和平條約。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壁畫中的古羅馬人

合約簽訂後,迦太基內部爆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但當危機得以解除後,不甘心的腓尼基人又一次發動了對外征服戰爭,但並未直接觸及到羅馬的利益。然而在羅馬看來,放任迦太基的擴張無疑是在給自身培養危險的種子,故而警告迦太基停止對外擴張的腳步。

可迦太基的軍事主帥漢尼拔也是一個非常強硬的人物,他甚至曾經發誓要終身與羅馬人為敵,進而選擇無視羅馬共和國的警告繼續對外擴張。在幾次周旋過後,羅馬元老院正式通過了對迦太基進行軍事打擊的提案,第二次布匿戰爭在公元前218年拉開了序幕。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建立起迦太基的腓尼基人


不甘失敗的迦太基在失敗後繼續對外擴張

公元前264年,迦太基和羅馬共和國雙方為了爭奪西西里半島的霸權而進行了第一次布匿戰爭。雖然迦太基的陸軍不是羅馬軍團的對手,但羅馬海軍也無法和迦太基的海軍爭鋒。雙方在陸地和水面上不斷交鋒,雖然互有勝敗,但多數情況下還是羅馬獲勝的次數更多一些。

到了公元前241年,迦太基再也無法繼續和羅馬爭鋒,於是選擇主動亮出白旗宣告投降。戰後,迦太基在西西里島的勢力被迫退出,而且還因戰敗所帶來的內亂丟掉了撒丁島和科西嘉島兩處土地。在羅馬崛起之前,迦太基從未遭受過如此大敗,這一結果自然不能夠被腓尼基人所接受。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主戰場西西里島

不過腓尼基人也明白,如果繼續和羅馬人進行陸地作戰依然沒有太大的勝算。況且如今的羅馬已經不再是過去的羅馬,而是更加強盛,軍隊戰鬥力更強的羅馬。為此,迦太基轉而向伊比利亞半島擴張自己的勢力,並未再踏足腓尼基人日思夜想的西西里半島。

公元前226年,漢尼拔率領迦太基軍隊向位於埃布羅河的薩貢託發起了進攻。薩貢託小小一個城邦如何能夠抵擋漢尼拔的大軍,故而選擇向羅馬求援。薩貢託是一個獨立並擁有自治權的城邦,並不是羅馬共和國的領土。而且該地也並未與羅馬訂立攻守同盟,所以羅馬起初並不想要干涉迦太基和薩貢託之間的事務。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位於如今西班牙境內的薩貢托地理位置

然而在薩貢託淪陷後,羅馬人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是迦太基要重新崛起的一個重要信號。為此,羅馬派出使者向迦太基問責,明確指出迦太基應當交出漢尼拔並接受羅馬人的審判。對於這種無理要求,迦太基自然果斷回絕了。羅馬人認為這是迦太基對自身的挑釁,故而在使者返回後不久就公開宣佈對其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由此開始。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和博士研究生惠黎文在《戰略、制度和文化的較量——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羅馬與迦太基》一文中也曾提到:

"為限制迦太基在伊比利亞的強勁勢頭,羅馬與之締約,劃定伊比利亞北部邊界。然而,公元前222年,20餘歲的漢尼拔成為在伊比利亞的軍隊統帥,其根本目標就是發動新的戰爭,變更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力量對比和地位對比,復興迦太基的地中海優勢。三年後,他圍攻並攻陷羅馬在伊比利亞的同盟城市薩貢圖姆。羅馬隨之向迦太基宣戰。"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伊比利亞半島

可以看出,在薩貢託淪陷之前,羅馬並沒有對迦太基採取較為嚴格的外交限制,即便是迦太基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對外擴張行動之後也並沒有出手干涉,是因為薩貢託淪陷與否與羅馬共和國自身沒有任何利益影響。但是在薩貢託淪陷之後,漢尼拔又明顯顯露出了繼續擴張運動的姿態和信號,這才會讓羅馬人開始警覺。

根據當時的形勢分析,迦太基在奪取伊比利亞半島之後必然會再度崛起,到時候一定會和羅馬共和國再度發生爭霸戰爭。只能說這一時期的羅馬元老院對於外交事務並不夠敏感,反射弧實在過長,把漢尼拔的軍事行動目的看的過於簡單,直到薩貢託淪陷八個月後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不過,羅馬之所以要迦太基交出漢尼拔,想必也是挑起戰爭的一個藉口。按照正常邏輯來說,迦太基既然任命漢尼拔為軍事統帥,那麼這次征服活動自然是迦太基授意的。在這種情況下,迦太基的君主又怎麼會交出漢尼拔本人?想來當時的羅馬元老院早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提出這個一定會被拒絕的要求來為羅馬軍隊創造一個出師之名。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羅馬元老院的元老們

漢尼拔率軍攻入羅馬本土

在得到羅馬向迦太基宣戰的消息後,漢尼拔一反常態並沒有領兵回防本土,而是選擇直接進攻羅馬本土。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舉動,即便是他攻下了羅馬,迦太基卻淪陷的話,那麼他所主導的這場戰爭將毫無意義。

公元前218年,漢尼拔在伊比利亞半島募集了不少士兵,使其跟隨自己一同出征。他在戰前執行的戰略計劃是率部翻越阿爾卑斯山,從羅馬人意料不到的位置向其本土發起總攻。然而他從出發至抵達阿爾卑斯山的過程就耗費了半年多的時間,這期間也有很多從伊比利亞半島徵召而來的部隊放棄遠征,選擇駐紮在被征服的地區。對此,Patrick Hunt(帕特里克·亨特)在《Hannibal》

(漢尼拔)一文中曾經提到:

"This opposition and the likely desertion of some of his Spanish troops diminished his numbers as he reached the Rhône River, but he met little resistance from the tribes of southern Gaul. "

(譯文:當他到達羅納河時,反對派和一些西班牙軍隊的撤離減少了他的人數,但他幾乎沒有遇到來自南高盧部落的抵抗。)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

不過這並不影響他的作戰計劃,隨後他便率部開始翻越阿爾卑斯山。即便是如今,想要翻越這座高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漢尼拔的部隊在翻山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非戰鬥減員的情況,但好在他最終還是克服了這些困難,抵達了當時意大利最大的河流帕杜斯河。

此時的漢尼拔已經在意大利半島逗留了一年有餘,期間還曾經消滅過前來追擊的羅馬軍隊,這才會出現元老院禁止費邊與其交戰的命令。

費邊走馬上任之後一直未與漢尼拔進行正面衝突,而是不斷派出小股部隊襲擾,使迦太基的軍隊惶惶不可終日。然而元老院卻在不久之後突然提出要與漢尼拔決戰,雙方於公元前216年在坎尼地區擺好陣勢,決戰一觸即發。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採取拖延戰術延緩漢尼拔進軍的羅馬統帥費邊

由於此時費邊的獨裁官身份已經到期,所以並未參與到這場決戰之中,而是由兩名執政官率領羅馬軍團主力前去交戰。在這場決戰中,羅馬人因沒有在合適的地形佈陣,導致在戰局剛一開始就被漢尼拔所包圍,兩翼遭受重創的同時中軍也被突破。迦太基的軍隊在此戰中斬敵無數,約有八萬羅馬將士、近兩百名元老和兩名執政官都死在了腓尼基人的刀下。經此一役,羅馬的軍事實力受到了重創,政治核心也被嚴重破壞,倖存下來的元老院成員不得不將軍事策略轉為全面防守,以觀時變。

其實不難發現,漢尼拔此行是伴隨著很大風險的:

  • 首先,漢尼拔和他的軍隊本就是遠征作戰,基本上沒有多少後勤補給可言,只能通過對意大利地區的掠奪才能夠勉強維持軍隊的補給。
  • 與此同時,漢尼拔的這種遠征作戰也意味著他不會有補充兵員的機會,即便招募了當地的羅馬人為兵,也要擔心這些人有倒戈的可能。再加上漢尼拔個人對羅馬人的仇恨,更不可能留用羅馬降卒。

此時羅馬應當做的就是堅壁清野、堅守不出,並繼續派兵襲擾腓尼基人。只要漢尼拔蒐集不到足夠的糧草和軍需器械,那麼軍隊中很快就會出現混亂。再加上他是從阿爾卑斯山翻越而來,這就註定漢尼拔沒有任何退路可言。可惜羅馬元老院在見到費邊的禦敵對策初見成效就急於決戰,以為羅馬可以依靠本土作戰的優勢一舉擊潰迦太基的軍隊,但沒想到正是這種過度自信導致羅馬幾乎陷入了絕境之中。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坎尼會戰戰場形勢圖

迦太基再次戰敗,喪失擴張能力的同時也失去了主權

令漢尼拔沒有想到的是,在他集中全部力量進攻羅馬本土的同時,羅馬人也複製了他的戰法,在西庇阿的領導下攻向了迦太基的本土。此時的西庇阿年僅24歲,還並未建立過什麼曠世功勳,而這一戰即將成為他名揚天下的光輝之戰。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印有羅馬統帥西庇阿頭像的銀幣

羅馬元老院為他拼湊起了一萬名羅馬步兵和五百名騎兵,並派遣戰艦將其運載至伊比亞半島。在此之前,身處伊比亞半島戰場的羅馬軍團也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不斷被迦太基所消耗。好在這裡的羅馬指揮官雖然無力擊敗迦太基的軍隊,但還是為西庇阿保留下來了不少羅馬士兵,為其後來的戰略反攻提供了重要的兵源基礎。

與此同時,西庇阿還在伊比利亞半島不斷離間迦太基人和當地人之間的關係,使其放棄和迦太基之間的關係,進而倒向羅馬一方。到了決戰前夕,西庇阿的部隊數量已經增長至將近兩萬五千人。隨後雙方皆率兵來到伊利帕地區列陣以待,準備展開最後的決戰。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羅馬士兵的營寨

領導迦太基軍隊作戰的是哈斯德魯巴,他深知西庇阿和漢尼拔面臨著同樣的處境,那便是後勤補給的不足,故而選擇一直與其對峙,拒絕真正交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哈斯德魯巴慢慢放鬆了警惕。在一日清晨,哈斯德魯巴下令腓尼基人開飯之時,西庇阿率部奇襲了迦太基的中軍大營。不知是巧合,還是兩大名將擁有相同的軍事指揮智慧,西庇阿選擇了和漢尼拔相同的側翼突破戰術,將戰鬥力最為強勁的羅馬軍團部署在兩側對敵軍展開合圍,而伊比利亞半島當地招募的武裝力量則被部署在了陣型的中間。當羅馬人完成合圍後,迦太基的軍隊頓時亂作一團四散而去。

這場戰爭最終以西庇阿和羅馬人的完勝而告終,羅馬人僅僅付出了八百人的代價就換取了一萬五千腓尼基人的性命。戰後,迦太基不得不選擇將漢尼拔召回本土進行防禦,此刻局勢已經完全掌握在了羅馬人的手中。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不得不選擇回防迦太基本土的漢尼拔

公元前202年,西庇阿和漢尼拔在扎馬地區展開了一場巔峰對決。雙方的兵力差距並不算太大,羅馬方面約有三萬五千人,迦太基方面則擁兵四萬餘人。然而戰果是出人意料的,西庇阿僅僅損失了一千五百人就消滅了兩萬餘腓尼基人。戰後,迦太基徹底失去了抵抗的能力,不得不被迫求和。遵義師範學院的鄭猛在《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戰敗原因探析》一文中曾經指出了漢尼拔戰敗的原因:

"漢尼拔不僅得不到宿敵農業奴隸主的支持,而且同一陣線的商業奴隸主也對他多方掣肘,結果是國內基本不發一兵一卒,唯一的一次支援也全軍覆沒,漢尼拔以一己之力對抗羅馬這樣一個正處於上升階段的國家,結果不想而知。"

戰後迦太基不得不再次接受羅馬提出的所有條件:解散國內的常備軍,並放棄伊比利亞半島和地中海地區的所有島嶼。與此同時,迦太基被禁止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即便是遭到了其他國家的攻擊,也需要和羅馬元老院商議後才能決定是否可以反擊。而令腓尼基人引以為傲的海軍,也被羅馬人所徹底收繳。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迦太基象兵

不難看出,羅馬人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光是解除國內常備武裝軍和自衛反擊需要經過羅馬元老院同意這兩條規定,就足以毀掉這個繁榮的國家。所謂成王敗寇,迦太基既然戰敗,就必須要迎接來自羅馬的報復,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同時,迦太基還要承擔數額非常巨大的戰爭賠款,這無疑是掏空了迦太基國內的財富,再一次引起了國內百姓的不滿。

可以說,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迦太基已經完全失去了與羅馬爭奪天下的資本。此時的迦太基連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和君主的有效統治都十分困難,更不要提重新崛起了。不過迦太基並沒有放棄漢尼拔,仍然讓他在政治系統中留任,畢竟此時也沒有任何像樣的軍隊能夠讓他所統領了。有趣的是,戰前羅馬曾經提出要審判漢尼拔。但在戰後,漢尼拔依然活躍在迦太基的政治舞臺之上。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遇滑鐵盧?

消滅迦太基軍隊的羅馬士兵


結語

漢尼拔雖然戰敗了,但是他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卻展現出了非凡的指揮能力,這也讓當時的羅馬人對其感到敬畏。後世曾經根據歐洲歷史排列出了歐洲四大軍事統帥,漢尼拔也有幸位列其中。而其他三位分別是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和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足可見漢尼拔的軍事指揮能力有多麼出色。

雖然羅馬再一次獲得了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巨大。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羅馬共和國境內的公民數量出現了大幅銳減的現象,很明顯都是陣亡在了戰場之上。古羅馬歷史學家阿庇安曾經提出,羅馬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將近十萬人,這無疑會對羅馬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失敗讓迦太基基本上失去了對外擴張的能力,就連維持自身安全也因軍隊被解散而無法做到。可以說,從戰爭結束後開始,迦太基就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即便如此,羅馬人也並不想要放過這個與自身纏鬥多年的宿敵。在不久的將來,羅馬人再次起兵攻入迦太基本土,徹底消滅了這個曾經繁榮到令羅馬人都仰望的國家,這便是第三次布匿戰爭。


參考文獻:

1.《戰略、制度和文化的較量——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羅馬與迦太基》,時殷弘、惠黎文著

2.《Hannibal》,Patrick Hunt著

3.《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戰敗原因探析》,鄭猛著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益儒歷史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