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被稱為“內聖外王 ”之學,普通人如何學以自用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老聃dān)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我常聽到關於古經書的書籍其中就有《道德經》,是國學圈裡人人推薦的一本書籍。有段時間我對於古書非常著迷,於是便買了本回來閱讀,學習。

《道德經》被稱為“內聖外王 ”之學,普通人如何學以自用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在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說“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便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道德經》被稱為“內聖外王 ”之學,普通人如何學以自用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大約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後就騎著大青牛走了。

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道德經》被稱為“內聖外王 ”之學,普通人如何學以自用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道德經》一書裡。

《德道經》、《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就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ǎ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被稱為“內聖外王 ”之學,普通人如何學以自用

後人把上述那段話翻譯成:“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老子思想的主要範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準則。

《道德經》被稱為“內聖外王 ”之學,普通人如何學以自用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據說老子降生時,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道德經》被稱為“內聖外王 ”之學,普通人如何學以自用

老子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並將其《老子》一書改名為《道德真經》,作為宗教的主要經典。在很多道觀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執蒲扇,居住大羅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道教認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道祖。

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就像太極圖案,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如此高深的修身諫言,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學習,並加以利用呢?近年來,談國學的人漸多,似乎不談國學不能稱為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