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见证“闯关东”之多艰

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人口大迁移——闯关东。在这里,“关东”主要是指东北一带。那么,“闯”之一字又是从何而来呢?

史海钩沉: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见证“闯关东”之多艰

这还得从清朝对东北的封禁政策说起——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当时,沿山海关一带遍植柳树墙,中间用绳索相连,即为「柳条边」

柳条边虽然和长城有些相似,但其作用却不是抵御外敌,满洲兵在此驻扎,严密看守关口,是为了防范汉人出关。一方面,在满族人眼里,东北是“龙兴重地”,必须严加管控;另一方面,则是清廷为了把控东北地区的珍贵资源,保证旗人独享东北地利。

史海钩沉: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见证“闯关东”之多艰

柳条边设边门20座,各边门都设有防御衙门,派驻文武官员和士兵把守,其管制十分严厉。

柳条边的边门大多数在辽宁境内,只有四座在吉林,布尔图库苏巴尔汉边门衙门就是其中之一。

它作为吉林边墙的第一座边门,是20座边门中唯一保留至今的古建筑。

史海钩沉: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见证“闯关东”之多艰

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遗址始建于清朝康熙九年(1670 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目前,只有兵丁房、耳房、门楼,还有不远处的一口废弃古井被保留下来。

史海钩沉: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见证“闯关东”之多艰

东北的封禁政策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着,但是却无法阻止这些闯关东的百姓。移民“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东渡渤海,蜂拥蚁聚”,一时间山东人的足迹踏遍了辽阔的关东大地。

放山、淘金、垦荒是闯关东人的主要生存方式。

史海钩沉: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见证“闯关东”之多艰

其实,若非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谁又愿意选择背井离乡呢?贫苦农民一次又一次地用生命去冒险,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然的极限,只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

所谓的闯关东,一个“闯”字隐含了无数的坎坷与艰辛——这是一次人口大迁移,也是一次悲壮的求生运动。

这次巨大的人口迁移,带来的还有文化的碰撞。闯关东人给关外的广袤土地带去了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也开创了中华大地新的轮廓。

史海钩沉: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见证“闯关东”之多艰

而见证了闯关东这段历史的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在经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后,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威严,反而平添了一丝荒寂。

它就这样坐落在四平市山门镇,像一个垂暮的老者,静静地回忆着当年的故事。

史海钩沉:布尔图库苏巴尔汗边门衙门——见证“闯关东”之多艰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