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仨》,讀懂幸福

讀《我們仨》,讀懂幸福

楊絳《我們仨》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仨》的溫情故事

《我們仨》是楊絳所著散文集,於2003年7月首度出版。作品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作品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採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裡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讀《我們仨》,讀懂幸福

該書在創作初期的想法是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女士寫父女倆,錢先生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到1996 年10 月,患病的錢瑗已經非常衰弱,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床上,錢瑗在護士幫助下斷續寫了5篇,最後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女士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這一停,錢瑗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

1998年,楊絳的丈夫錢鍾書逝世。一生的伴侶、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讀《我們仨》,讀懂幸福

平平淡淡才是幸福的真諦

第一次與這部作品結識時,是被它的書名吸引了。《我們仨》讀起來多麼質樸和平淡的名稱。後來,當讀完整本書時,心裡被一種暖暖的溫情包圍著。作者全文行筆流暢平淡自然,沒有聲嘶力竭的吶喊,沒有文字至上的渲染,用的只是平靜的語氣將故事講述出來。我不知先生是用何等的心境將這些生活的片段描繪出來。但其實從字裡行間我又能讀出先生對這個家的足夠愛戀,對丈夫和女兒深深的思念。我想,作為一個普通人,一次失去兩位至親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但先生卻用豁達的心境,看淡生死,不呻吟,不憐惜,只是用平平淡淡的心境表達最深的思念。

我記得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這一家三口各有所求卻又相互扶持,相互依偎著走過生活中的溝溝坎坎。

也許就像楊絳先生所說: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得到的結果總是失去,相聚得來還須散。難道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麼。

或許我們都應該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遠,不管幸福是短是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