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安宝货是银锭还是银钱?

《金史·食货志》记载说,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金朝曾经铸造过一种叫“

承安宝货”的银币,仅仅使用了三年多就被废止了。因为没有实物传世,后人不能确定它形制上到底是方孔圆钱?还是束腰形的银锭?

承安宝货是银锭还是银钱?

“承安宝货”银钱

民国时期社会上曾经出现过一种方孔银钱,钱文就是“承安宝货”四字。对于它的真伪,钱币界始终存有争议。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困惑中国货币史学术界多年的谜团,1981年竟然被黑龙江省人民银行的几名金库管理员给解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从中国钱币学会的成立及其开展的一项工作说起。

中国钱币学会是1982年由央行牵头成立的,以推进钱币学、货币史研究,普及、宣传、弘扬货币知识、钱币文化为宗旨。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乘着这股东风,各省很快也先后成立了中国钱币学会分会,都挂靠在当地的省级人民银行。各省钱币学会成立之后,如何来开展工作?也都没有很明确的工作目标。但是,中国钱币学会当时的领导非常有远见,他们要求各地钱币学会先认真清理核查本地的金银库,摸摸家底,看看都有些什么钱币实物,以便将来举办展览或是组织课题研究时心中有数。

正是根据中国钱币学会的这一工作安排,黑龙江省钱币学会在省行领导的支持下,组织清查核验金库时,于1981年9月在各市县从当地收兑后上缴省金库的碎金杂银中,偶然发现了錾刻有“承安宝货”字样的束腰形银锭。总共发现了4枚,形状、尺寸、重量都完全一样。


承安宝货是银锭还是银钱?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承安宝货”壹两半银锭



银锭整体呈扁平状,银锭的两端为圆弧,中间为束腰,表面略微凹陷,两边凸起,背面呈蜂窝状。银锭长约48毫米,首宽30毫米,束腰处宽20毫米,厚5毫米,重约60克,银质泛白,成色在95%以上。银锭的正面錾刻有三行铭文,上端从右向左横书“承安”两字,其下右侧直书“宝货壹两半”,左侧直书四个字,仅能辨认出第一个字是“库”和第三个字是“部”,其余两字难以辨识。


毫无疑问,这种束腰形的小银锭,就是《金史·食货志》中记载的金章宗于承安二年(1197)铸造的承安宝货银锭。


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只是在史书中读到过有关“承安宝货”的文字记载,还从来没有见过实物。因此,发现“承安宝货”银锭的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就引起了货币史学术界以及钱币收藏界的极大关注。


货币史学术界的关注,是因为“承安宝货”银锭是我国古代真正意义上最早的银币,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历史上白银的货币化意义重大,因为它是这一进程重要的实物标本;


钱币收藏界的关注,则是因为“承安宝货”银锭实物发现之后,就证明了一种传世的所谓“承安宝货”圆形方孔铜钱是后人伪造的,使得在钱币收藏界早有争议的这一疑案最终水落石出了。上当受骗的藏家难免损失惨重,因此也有很多人关注。


随着媒体的报道,不久又有两处发现了承安宝货银锭:



一处是黑龙江省阿城的杨树乡,1985年8月间一位种地的农民在挖地时挖出了1枚面值也是壹两半的承安宝货银锭;


另一处是内蒙古的兴和县1987年6月也是一位农民在田间捡到了1枚承安宝货银锭,面值竟然也是壹两半。已知发现的六枚承安宝货银锭的面值,都是壹两半。


发现承安宝货银锭是中国钱币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件大事。1994年中国钱币学会评选第一届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时,黑龙江省人民银行就因为发现了承安宝货银锭,而荣获了首届“金泉奖”中的“重大发现”这一专项获奖成果。


“金泉奖”总共评选过四届,其中的“重大发现”专项奖,除第一届因发现“承安宝货”入选外,其余的三届都是空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承安宝货银锭的发现,在中国钱币界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承安宝货银锭的发现意义重大。因为我国古代长期使用铜钱,秦统一六国之后,曾经明确规定白银只能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虽然汉武帝时期铸造过所谓的“白金三品”,但是因为:


首先它不是纯银,而是银锡合金,且银的含量很低;


其次不是正式流通的货币,是虚值的大钱,加之很快就被废弃了,影响有限;


最后是它的式样既不是圆形方孔钱,也与秦汉以来的金版、金饼等传统式样有别。只是汉武帝敛财的手段。因此,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银币。


我国古代真正意义上最早的银币应该就是承安宝货银锭。但是,因为没有实物传世,后人始终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形状,而成为不解之谜。因此,民国时期一些“聪明”的钱商,就臆造了圆形方孔的“承安宝货”银钱,牟取暴利。这种背景之下,承安宝货银锭的发现,不但证明了所谓的“承安宝货”银钱是后人作伪,而且也清晰地勾勒出我国白银在货币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极富中国特色的路径,即:货币化的白银,始终是称量货币银锭,而不是铸币银钱。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货币白银化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承安宝货银锭的发现,虽然解开了有关它形状上的谜团。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有关承安宝货面值的谜团没有被解开。下面我们就试着来解解,看看能否被解开?


《金史·食货志》记载,承安宝货银锭,自1两至10两分为五等面值。但是,却没有具体说明中间的三个等次的重量。于是,中外研究货币史的学者们,就纷纷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其中,以日本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加藤繁先生的观点最为著名。



日本著名货币史学家加藤繁


他根据金代贞元以后交钞的面值,推测承安宝货的五个等级的面值分别是: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但是,随着一两半面值承安宝货银锭的发现,证明加藤繁先生所推测的这五个整数面值是错的。但是,他以纸币交钞五等面值来对应研究承安宝货银锭五等面值的思路是对的。


承安宝货是银锭还是银钱?

加藤繁著《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


按照这个思路一两半面值的银锭所对应的是三贯的交钞纸币,那五贯的交钞对应的银锭就应该是二两半的面值,十贯交钞对应的就是五两银锭。


这样,承安宝货银锭的五等面值就应该是:一两、一两半、二两半、五两、十两。当然,这还只是一种推定,究竟是否成立,还需要等待新的发现来证实。



承安宝货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银币,为什么仅仅使用了三年多就被迫放弃了呢?

实际上,这主要还是因为社会上广泛的造假导致的。


金章宗铸造承安宝货银币,规定每两折铜钱二贯,意思就是一两白银可以兑换二千枚铜钱。另外还规定,交易中二贯以上要求用纸币和承安宝货银币来支付,不许使用铜钱。但是,一贯以下“听民众自便”,就是纸币、白银、铜钱可以任意选择使用。想以银为货币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显。

承安宝货是银锭还是银钱?

金代五十两银锭



因为当时社会上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白银,而承安宝货银币的面值从一两至十两,分为五个等级。大小适中、重量统一、成色一致,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很受欢迎。这是自汉武帝铸造白金三品以后,第一次由政府铸造的正式用于流通的银币,对后世用银影响较大。但是,一些不法之徒就开始打起私铸的主意。他们在银锭的中间参杂一些铜锡,成色、重量也任意减低。因为市面上有大量的假承安宝货银币充斥,商人难以辨识就拒绝接收,正常的商业贸易活动受到了破坏。无奈的朝廷,在使用了三年多就于承安五年(1200)十二月废止了承安宝货银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