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品饮葡萄酒也算一种和古人精神交流的方式吧


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品饮葡萄酒也算一种和古人精神交流的方式吧


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品饮葡萄酒也算一种和古人精神交流的方式吧


葡萄酒一直被认为是舶来品,那是因为它一直被作为主流的餐饮文化,在基督世界不断传播,但其实葡萄酒在中国也有很长的历史了,在各种历史故事,志怪传说,都能发现它的身影,甚至还有很多诗人传颂它,留下了诸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


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品饮葡萄酒也算一种和古人精神交流的方式吧



关于葡萄酒的记载和传说,今天就拣一些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西汉

汉武帝对张骞从大宛带回来的葡萄品种和酿酒工艺甚感兴趣,曾命宫人在离宫别苑里大量种植,对葡萄酒也如对待后宫佳丽般细心呵护珍藏。由于当时的酿造技术有限,产量很少,所以汉武帝每每不舍得享用,都是特做珍藏以供奉王母娘娘。


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品饮葡萄酒也算一种和古人精神交流的方式吧



东汉

三国时期,凉州有一个叫孟佗的刺史,他的官职就是用葡萄酒换来的。这个孟佗,也就是后来坑了关羽的孟达的父亲,由于仕途不通,孟佗倾尽家财结交当时权势通天的十常侍张让,最后通过送给张让一斛葡萄酒,得到了凉州刺史一职。按汉朝度量,一斛约等于现在二十升,也就是大概用了26瓶常规尺寸的葡萄酒,孟佗就买到了一个省级的官!可见当时的葡萄酒身价之高。


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品饮葡萄酒也算一种和古人精神交流的方式吧



魏晋南北朝

史书记载,魏文帝曹丕非常喜爱葡萄酒的滋味,曾夸赞葡萄果实味道绵长、汁水丰富,可以消除烦躁,解除口渴,而且味美甘甜,使人很容易醉倒。南北朝时期的陆机、庾信都有引葡萄酒的诗句,只是现在已无从考究他们所喝的葡萄酒产自哪里。


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品饮葡萄酒也算一种和古人精神交流的方式吧



唐朝

文治武功都彪炳千秋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灭高昌国后,带回了当地的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酿造法。他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量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造,此后葡萄酒在唐朝风靡一时,成了使人们文思泉涌的催化剂和不可或缺的“知己”。自称为“酒中仙”的李白最喜欢酒后作诗,在他的诗里常常能看到对葡萄酒毫不吝惜的赞美:“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还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 垒曲便筑糟丘台。”可见葡萄酒在当时的文人阶层中不可小视的魅力。


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品饮葡萄酒也算一种和古人精神交流的方式吧



宋朝

两宋时期,葡萄酒依然是诗词文人喜爱的宴饮产品,但是经过连年的战乱,真正的葡萄酒酿法已经几乎失传,除了从西域流入的葡萄酒成品,国内就只能喝到,依照《北山酒经》的记载,用葡萄与米混合后加曲酿成的葡萄酒,味道差了很多。


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品饮葡萄酒也算一种和古人精神交流的方式吧



元明两朝仍然葡萄酒仍然活跃在民间,为广大老百姓喜爱,到了清朝,由于满人不喝葡萄酒,葡萄酒在中国的流传也就就此终结,甚至连酿造方法也失传了。

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可见葡萄酒在当时的文人阶层中不可小视的魅力。

如今葡萄酒已经没有国界,走遍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爱上了它,但原来它的魅力早已被古人领略,并为之倾倒,这样想来,品味葡萄酒也是一种和古人的精神交流方式吧。

编辑 | 优酒邦哥 转发是最好的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