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學科帶頭人姚方:基於學者精神實踐語文教學——語文特級教師程翔的教學思想解讀

姚方

省學科帶頭人姚方:基於學者精神實踐語文教學——語文特級教師程翔的教學思想解讀

姚方,中學高級教師,陝西省學科帶頭人,陝西省教學能手,延安市教學名師,現為陝西省延安市實驗中學高中語文教師。

全國語文特級教師程翔在38年教學生涯中始終堅持用學者精神探索並實踐語文教學。面對浮躁且功利化的教育環境,程老師將培養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對學術的尊重、對文化的守護作為職業追求。為了實現他心目中理想的教師形象,他呼籲中學語文教師追求有學理的語文,並站在文化的制高點上堅守傳承,找到精神的歸宿。

唐代大文豪韓愈在《師說》中用"傳道授業解惑"來界定教師的職責。清代史學家、文學家章學誠在其所著的《校讎通義·自序》中提出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可以說為做學問、科學研究者指明讀書和查找資料的方向的同時,也界定了學者的職責。全國語文特級教師程翔曾表達過將"二者完美地結合起來,那自然是奇才俊傑"的想法。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源於當下浮躁且功利化的教育環境。因而,"中國的語文教師應該對傳統的文化有廣泛、深入的涉獵,對傳統文化起到傳播作用,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能不斷地創新。"這是程翔老師心中理想的教師形象。他一再呼籲中學語文教師應該追求有學理的語文,站在文化的制高點上教語文。程老師不僅是這樣暢想的,同時也是這樣實踐的。

一、 捍衛精神自由

中國現代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向來最佩服古印度學者的態度,最景仰歐洲中古學者的精神。因為古印度學者"絕對地服從真理,猛烈地犧牲成見";因為歐洲中古學者"寧願犧牲生命,不願犧牲真理"。也就是說,學者的責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學者的第一生命。程翔老師就是這樣一位捍衛精神自由的中學語文屆少有的學者型老師。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從教38年來,程老師以求知求真作為最大樂趣,始終將培養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對學術的尊重、對文化的守護作為職業追求。面對浮躁功利的教育生態環境及升學壓力,程老師堅持獨立思考,用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和沉潛樸拙的學術態度建構了自己教學方式的丰度與深度。比如,為了講好朱自清《荷塘月色》這一課,他看遍了學校館藏所有關於《荷塘月色》的資料,還寫信向《朱自清研究資料彙編》的主編朱金順先生、北京大學的季鎮淮先生請教,又打電話向華東師大的朱自清研究專家陳孝全先生請教。後來,他偶然在書攤上看到了陳孝全先生著的《朱自清傳》,當時身無分文的他留下手錶作為抵押求得心儀已久的資料。之後的教學生涯中,每教一遍,依然不忘細究,於是便有了《主題談》和《主題再談》等教學研究作品的問世。為了研究《說苑》,他個人花費好幾萬元大量購買相關書籍,還要經常趕赴異地蒐集資料。正是靠著這種在別人看來的"傻子"精神,他利用五年時間寫成近百萬字的《說苑譯註》,豐富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

可能有些人會提出質疑:對於基礎教育而言,教好書才是最大的本職工作。搞學術研究應該是大學教授要完成的工作。殊不知,教師的格局和視野決定了他的水平。嚴謹的治學態度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生命之基。優秀的教師更應該激活自己的學術生命。我以為,《在與眾不同的教室裡》這本書中的一段文字最能詮釋程翔老師"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先賢般的求知精神:教室裡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教育;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國民。在傑出的教師身上,我們既能看到一個國家的傳統,也能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面對"升學追求"凌駕於一切需求之上成為教育唯馬首是瞻的事實導向的教育現實,程老師還能不被影響,靜坐書齋,自1994年起《語文教改探索集》、《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播種愛心》、《語文人生》、《課堂閱讀教學論》、《一個語文教師的心路歷程》和《說苑譯註》共七部專著相繼問世。程老師身上這種以學術研究為使命追求的虔誠精神令我們肅然起敬!

二、 執著學理課堂

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李大釗曾說:"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在最艱難的時候改造國運。"對於教師而言,最大的快樂,恐怕莫過於精神的豐碩和成長的自覺吧。正如有位教育家的觀點:好教師從來就不是靠培訓造就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競賽造就的,好的制度加上自我期許,才是好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程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執著於課堂創新的反思型實踐家。

1988年,程老師在山東省講課比賽中榮獲綜合一等獎、教學單項一等獎;1991年,在全國首屆中青年課堂教學大賽中榮獲一等獎;1994年被評為語文特級教師,成為當時國內最年輕的特級教師。這一系列榮譽並沒有讓程老師就此驕傲止步,相反他又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成長要求——有學理地教語文,教有學理的語文。

程翔老師認為,學理即原理和法則。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培養學生健康獨立的人格,尊重學生的生命、人格和個性,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的教育原理和法則,進而警惕"過度教育",防止"教育異化"。作為語文教師更要遵循語文教學育人的原理和法則,培養學生熱愛母語的感情,傳承以母語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而僅僅把握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遠遠不夠的,如何遵照學理依據將其有效實施在教學過程中才是每個語文人應該深思和反省的問題。

為了尋求有學理的語文課堂,程翔老師研讀符號學、解釋學、敘事學、心理學等各類專業書籍,開闊教育視野,積澱深厚學養。在學生擁有對課文的第一印象後,用語文老師必備的敏銳眼睛確定教學內容。聆聽程老師的課,驚歎他對教材語言資源的充分開掘,其廣度、深度、新穎度、細膩度都幾近極致。在將一篇文章從"自然文本"變成"教學文本"的過程中,體現的是程老師眼力之敏銳,思考之深刻,功力之深厚,成長之自覺。

比如,程老師在教授經典作品《雷雨》時,一改慣用的添加潛臺詞分析人物性格的教學方法,依據"語輪轉換"的理念,抓住"對話"語體的特點,引導學生將節選內容劃分成三個對話段,重點分析"二人回憶梅小姐"和"侍萍來周家的目的"這兩個對話段,讓學生深入文本,細讀分析,質疑思考,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原文。整個課堂,以分析對話段為抓手,既談《雷雨》的誕生,也講《雷雨》產生的重大影響,還分享了曹禺創作《雷雨》的意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程老師在備課時細緻地閱讀曹禺創作後記和辛夷楣、張桐合著的《記憶深處的"老人藝"》,並且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飾演魯侍萍及周繁漪的演員深入交流關於魯侍萍是否有骨氣、周繁漪是不是一個好女人等歷來學生爭議較大的問題。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程老師還適時補充曹禺的原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曹禺從人性這個方面來塑造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意義。尤其是在分析第一個對話段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時補充原作被編者刪掉的魯侍萍的話,"樸園,你找侍萍麼?侍萍在這兒。"一句話,過去美好的生活瞬間湧上心頭,魯侍萍終究無法掩飾暴露了自己。這樣的補充讓學生聽了之後恍然大悟,豁然開朗。所有的這些都是程老師精心備課,大量閱讀,深度解讀的顯現。最終對《雷雨》的解讀沒有隻留在道德層面,沒有停留在對周樸園的聲討之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參與戲劇語言的重構,體驗情感世界的變化,認識"人性總是超越於道德之上"的主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在程翔老師看來,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因為有了學理做基礎,語文課自然就會澄明起來,語文教師的專業價值便得到了充分體現。而教師的專業價值就應該體現在"課堂作品"上,程老師強調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自覺地整理積累自己優秀的教學課例、教研論文和講座報告。既教過,又不放過,將經過反覆研磨的課例等形成自己的課堂作品,體現專業價值。這種做法既是教師職業的覺醒,也是教育教學的幸事,更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至於語文教學究竟有多少相關的學理,涉及語文教學學理的書究竟有多少本的問題,程翔老師只答需要用一生去追尋。

三、堅守文化傳承

詩人海德格爾認為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程老師也一直強調:"語文老師要浸泡在一種文化之中,要'語文式地'棲居著,周圍的生活都是文化,都是語文。"前面也提到語文學科具有培養學生熱愛母語的感情,傳承以母語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因為母語是一個人的精神家園,丟掉了母語,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程老師主張基礎教育要奠定學生的文化底子,塑造學生的文化人格。為此,教師首先要"浸泡"在文化之中。

"對於國學,或者傳統文化,我確實很鍾愛。我覺得一箇中國語文教師必須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瞭解甚至研究。有了這個基礎,你才有資格說是教母語的。"這是程老師對自己及其他語文老師提出的要求。因為在他看來:"如果老師對這些經典有了瞭解,他本身就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底子,有獨立人格,熱愛自己的國家。有了這個,才可能去影響學生。"所以,程老師將語文課堂就定位在了文化的制高點上。比如,教授蘇軾的《赤壁賦》,他沒有侷限在文言文的常規處理上,而是從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心靈突圍的角度深入解讀;在備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因為情感共鳴,他留下了傷感的眼淚;講完《離騷》,他不忘提醒學生,正是有了屈原這樣的人,中國歷史的天空才燦爛光明;學過《最後的一課》,他告訴學生,漢語也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漢語有強大的生命力,對外來文化有強大的包容力,要敬畏我們的漢字。像這樣的文化薰染,程老師的課堂上會時常呈現。不僅教學如此,生活中的程老師對自己也有文化陶冶的要求。每天清晨洗漱之後,他都會練習字帖二十分鐘。經過多年的積澱,程老師多次在學校的書法比賽中獲獎。

程老師堅信一箇中國人,只要認認真真讀點書,必然會有文化迴歸的精神需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用厚重的傳統文化來壓住自己人生的陣腳,找到自己的精神歸宿。

"至德為恕,上善若水,大愛無邊。"這是語文特級教師程翔用毛筆在他備課本的扉頁上寫下的座右銘。透過這十二個遒勁的大字,我們可以探知程老師的教育信仰。在第二頁上,他這樣寫道:"課程改革,由此開始;更新理念,探索佳徑。"透過這十六個大字,我們可以看出基礎教育改革未來的方向,也不難發現一位教學名師的責任擔當與使命追求。教育大師魏書生曾說,經驗是由痛苦中粹取出來的。一切偉大的行動和思想,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那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向名師學習,基於學科,勤於反思,敢於實踐,哪怕微不足道,即便在痛苦中煎熬!

《陝西教育》(綜合)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教育類月刊。欄目設置見置頂文章,發表不收取任何費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