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六口聚集性感染,年纪最大的66岁,最小的才13岁,且发病时间、病情程度各不相同…"刘昌明:为人

本期采访嘉宾


刘昌明




群山巍巍,云层叠嶂,海水汤汤,辽阔海疆。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的闽东地区,在庚子年之首遇到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暖冬季,也经历了极其紧张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2月7日,宁德市闽东医院,首批确诊患者走出隔离病房,成为国内较早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2月19日,舆论高度关注的一家六口聚集性感染患者也全部出院。在全国及区域确诊病例数量持续攀升的时候,闽东医院的高治愈率无疑像一束希望之光,拨开宁德民众心头上的疫情“乌云”。


全院一盘棋 和疫情抢时间


1月22日,宁德市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十天后她的丈夫确诊入院。1月24日,福建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一时全城戒严,人人自危。


但是早在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冠肺炎列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并将闽东医院定为市级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时,刘昌明院长就已组织全院医务人员严阵以待。


刘昌明院长向市卫健委主任李惠长汇报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必须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和疫情抢时间”,在接到疫情防控指令后,刘昌明院长第一反应是要高度重视,他和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立即研究成立新冠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方案,实行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调配,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2003年“非典”之后,全员院感培训和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已成为医院的规定动作,这为此次战疫准备赢得了不少时间。刘昌明和院党政领导督导各部门根据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应急救治方案、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案等进行培训,重点业务科室和部门要强化培训,并向医务人员发放预防性药品。疫情应急处置演练从疫情报告、救护车转运、送专设病房、防护穿戴到现场消毒处理等全面展开,环环相扣,不漏掉每一个细节。


预检分诊是病人进入医院的第一道防线。闽东医院在通往医技楼、门诊主路口、急诊通道和住院部的进出口通道,组织设置“四道关卡”,前移预检分诊关口,开展体温筛查,并抽调医护人员组成“三个梯队”,支援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和隔离病房,严控预检、分诊和筛查诊治。


医务人员开展体温监测工作


对于发热门诊预检分诊,闽东医院按级别将重点患者分为可疑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三类,“有疫区流行病学史、无新冠肺炎典型症状的列为可疑病人,肺部CT有改变、血项异常但无法确诊的列为疑似病人,标准更为细化,分别管理,最大限度避免遗漏和交叉感染”,刘昌明说。


此外,医院还开设线上线下双问诊渠道,线下急诊、发热门诊及主要诊疗科室正常接诊,线上开通网络咨询通道,针对普通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提供网络问诊服务。


新春到一线慰问

闽东医院并非传染病专科医院,病区设置多为普通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时,将已经竣工、尚未全面投入使用的急诊大楼顶层改造为流行传染病隔离病区,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春节假期加上疫情影响,医院一时无法找到施工单位和建材供应商,刘昌明便带领后勤部门亲自上阵,实地测量、组织施工,加班至深夜方完成近4800平方米的隔离病房改造任务,使得隔离病房分区合理,确保满足疫情诊疗区域的院感要求。


吹响人民战争的集结号


“少出门、不聚集、勤洗手、戴口罩”,1月底开始,闽东医院的党员医护人员走进福安东凤、锦阳等多个社区,拎着小喇叭向社区群众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指导正确戴口罩和七步洗手法。


在防疫进入胶着对垒状态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作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指示精神,闽东医院党委积极响应,将福安市社区联防联控列入工作议程,吹响保卫民众生命健康的“集结号”。


医务人员签署决战书

福安市城区19个社区,常住居民37万余人,大批外出务工春节返乡,社区疫情防控压力较大。闽东医院党委利用已建立的社区结对共建机制,向全院党员发出倡议书,挑选派出由党员干部带队、各支部党员组成的红色医护队伍,各队轮流上阵,协助社区向民众提供新冠肺炎防疫、急性病防护自救知识。

在这场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中,闽东医院党员医护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疫工作覆盖福安市近10个社区。


务必想方设法,全力救治患者


1月22日之后,闽东医院陆续收治一家六口聚集性感染患者,对民众形成很大冲击。这六个人年龄跨度较大,年纪最长的66岁,最小的才13岁,且发病时间、病情程度各不相同。


治疗过程中,刘昌明多次组织医护专家多学科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对治疗方案反复斟酌,慎之又慎,并邀请省级专家进行远程会诊,他向医疗组下达要求,“务必想方设法,抑制病情发展至重症或危重症,全力救治患者”。


刘昌明院长参与远程会诊

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专家组成,分为两组,每组25人,保证24小时随时会诊,对所有疑似病例两小时内给出会诊意见。隔离病房里,护理人员24小时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隔离病房护理人员开展日常护理工作

“除了进行抗病毒治疗外,还要前移关口,针对病毒可能的靶器官,一人一方案,多学科介入、中西医结合,防止轻症向重症发展”,刘昌明介绍,“没有特效药,我们结合闽东湿热的环境特点,在药剂中增加了中药配方,进行抗感染、抗病毒、止咳等治疗”。六个人中的一位老人,刚入院时体温很高,医院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还结合中医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汤剂,老人的病情控制得很好,大大减轻了后期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2月19日,一家六口24小时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肺部影像显示正常,同时办理出院,民心为之大振。


作为新冠肺炎市级定点救治医院之一,闽东医院的疫情防控工作成绩当属宁德市前列。截至3月21日,宁德市累计确诊病例26例,闽东医院接收诊治11例,已全部治愈出院,且治疗中患者均未发展至重症或危重症。


人文关怀进行时


“突发、未知的疫情,对医护和患者的心理健康冲击很大,我们要求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刘昌明院长一向倡导的人文关怀也成为闽东医院的抗疫践行。


患者在隔离病房接受诊治,与外界信息不通,容易产生焦躁、低落的情绪,提供“心理按摩”成为医护人员每天必做的事情。来自霞浦县的一对夫妻患者,刚收治入院时比较焦虑,医护人员察觉到患者的情绪异常,日常护理用家乡话聊天,劝导患者健康饮食、增强抵抗力,最终让患者卸下包袱,放松心情。


医务人员送自制花给新冠肺炎患者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多和他们沟通聊天,帮助他们了解外界及抗疫工作的最新情况,增强患者战胜病毒的信心”,刘昌明说道,后勤部门也会根据患者的口味偏好和变化,提供和调整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一日三餐。


刘昌明院长到门诊西药房看望医务人员

同时刘昌明要求,全力保证一线抗疫医护人员的住宿、餐饮,并为医护家属提供保障支持。主管护师赖玉婵今年的生日要在隔离病房里度过,刘昌明院长知悉后,亲自带队严格按照隔离制度到隔离病房慰问抗疫一线工作的赖玉婵,为寿星送上祝福和生日蛋糕。


慰问一线医务人员


加强宣传引导 传播闽东之光


作为红色苏区、革命之乡的闽东,拥有巍巍群山,浩浩海疆,灿烂的文化传统,流芳后代的红色故事,还有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闽东人民所代表的闽东精神。习近平曾对闽东精神大加褒扬,认为它是闽东光彩,一种精神、文化的支撑力量。


最困难的时刻,如何提振干部群众的自信心?习近平指出,“自信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正是这种自信心,使中华民族度过了近代史上许多内忧外患的危机,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钦佩的今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出自《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


闽东医院医护人员正是闽东之光的“提灯者”,刘昌明要求医院宣传部门做到抗疫信息透明公开、抗疫故事深入发掘,在艰苦的战斗中发现点点光亮,向民众传播正向力量。


“大力宣传抗疫工作的‘进行时’和‘未来时’,传播“闽东精神”,可以增强社会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刘昌明说道,“注重宣传舆论平台建设,重视宣传干部的培养,有利于持续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度,牢牢占领主流舆论主阵地”。


首批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闽东医院利用全媒体矩阵不间断发声。在首批确诊病例出院、一家六口康复出院、夫妻患者双双出院时,适时推出了一批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报道,介绍防控一线的典型举措和经验,传播抗疫义无反顾的“闽东精神”。省、市媒体,及至中央级媒体纷纷跟踪报道,一定程度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宁德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一家六个新冠肺炎患者同时出院


“一些负面舆情在网上传播引发关注,如果不妥善加以引导,势必会损害医院的医疗秩序,影响医院的公众形象,极不利于疫情防控”,刘昌明介绍,“闽东医院从2019年开始,就已启动第三方服务采购工作,开展卫生领域舆情监测,同时配合公安等相关政府部门做好舆情应对工作”。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并蔓延至全国。危难时刻,一线医务工作者构筑起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迅速奔赴各条“战线”,冲锋在最危险的抗疫前沿。无论是在抗疫前线还是在后方,所有医务人员都在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疫情防控,为救死扶伤而奋斗。在抗疫前线,救援队伍领头人的果断决策,科学、高效的抗疫防疫方向、路线和举措,对疫情防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展现抗疫医护人员的风采,《医师报》联合阿斯利康启动了“抗击疫情 我们在行动”之“为她而战”医院领衔者系列访谈项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