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在上一篇裡,主要講的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營級120mm迫擊炮主要是以以色列和法國的為主要的技術路線,均是作為營級步兵分隊的伴隨支援火力使用的,它們的迫擊炮大多采取的炮口裝填方式,為便於輕型車輛承載,加裝了反後坐裝置,降低了後坐力,後期又配置有數字化火控系統,實現了操炮自動化。接下來就講講俄羅斯的120mm迫擊炮(迫榴炮)的發展。

關於俄羅斯的120mm迫擊炮(迫榴炮)就必須要扯到蘇聯時期,因為他們有不可割裂的“繼承”關係。在1955年間,蘇聯的赫魯曉夫推崇打“核大戰”,因此他下令停止了蘇軍大部分自行火炮的研製項目,而此時,北約國家已開始大量發展各型號的自行火炮。蘇聯國防部經過研究得出結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核大戰”是打不起來的,而小當量戰術核武器的使用倒成為可能,因此在這種作戰背景下,自行火炮毫無疑問的比牽引火炮具有更明顯的優勢。在赫魯曉夫下臺後,蘇軍立即恢復了自行火炮的發展。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推崇核武器和導彈的思想,曾一度使蘇聯停止了自行火炮的發展

到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新的自行火炮開始陸續裝備蘇軍地面部隊各級炮兵(如2S1、2S3、235、2S4和2S7),而此時的120mm迫擊炮已從團級轉移到了營級,大大增強了營級作戰部隊的火力支援能力。為提高迫擊炮在戰場上的機動能力,1969年9月,蘇聯軍事工業委員會提出,要為蘇軍地面部隊和空降部隊開發120mm口徑的自行迫擊炮。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蘇軍自行火炮在高速發展期,非常注重其機動能力和全封閉炮塔防護能力

隨後,蘇聯軍事工業委員會委託化工自動化設計局開始了自行迫擊炮方案的技術研究論證工作。該所提出了120mm自行迫擊炮的兩個設計方案,都是基於蘇軍於1955年定型的M-120式(這個一定要和美軍的M120式迫擊炮區分開)團級120mm迫擊炮進行改進,採用BMP-1履帶式步兵戰車作為承載底盤。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蘇軍BMP-1履帶步兵戰車重量較輕,作為營級火炮機動底盤還是較為合適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蘇軍於1955年定型的120mm迫擊炮必須使用車輛牽引機動

第一種方案是將M-120迫擊炮安裝在BMP-1底盤後部的車體內,安裝了迫擊炮的戰鬥艙在行軍狀態時由兩側帶鉸鏈的艙蓋封閉,在射擊狀態時將艙蓋向兩側打開,炮手在戰鬥艙內從炮口手動裝填炮彈,迫擊炮發射時的後坐力通過車體後端底部的一個可收放座盤來承載並傳導到地面。在必要的時候,120mm迫擊炮可以從戰鬥艙內拆卸下來,和掛在車體上攜帶的座鈑與炮架一起,在車體外構築發射陣地。這種“敞頂”方案和北約國家研製的大多數履帶式自行迫擊炮極為相似。這種方案的自行迫擊炮全重為12.2噸,射程從460米到7000米,戰鬥射速為10發/分,總攜彈為64發,輔助武器為一挺帶槍塔的7.62mm PKT機槍。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採用“敞頂”式的BMP-1步戰底盤120mm自行迫擊炮方案,和西方自行迫擊炮如出一轍

而另一種方案是全封閉炮塔式,它利用M-120式迫擊炮進行了大量改進,將炮身安裝在了一個封閉的炮塔上,炮塔利用座圈安裝在車體中部,與車體後部空間共同組成了戰鬥艙。炮塔可360°旋轉,炮身中部可沿耳軸俯仰。迫擊炮改為了帶楔閂和縱向滑動密閉緊塞具的後膛裝填方式,因此專門配套設計了一種容彈量為6發的彈鼓(我們暫且稱之為“快裝彈鼓”),該彈鼓配有一套液壓氣動蓄能器,能夠在發射後坐時積蓄能量,用於驅動彈鼓旋轉供彈,一輪射擊6發後由炮手向彈鼓裝彈。為了降低後坐力便於機動底盤承載,迫擊炮未設置座鈑而是增加了反後坐裝置。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採用“封閉式”炮塔的BMP-1步戰底盤120mm迫擊炮方案,其快裝彈鼓非常有特色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BMP-1步戰底盤的82mm自行迫擊炮方案,採用了炮口4發快裝彈鼓形式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炮口快裝彈鼓的結構示意圖,可實現封閉炮塔自動化裝填,技術先進

這第二種方案的自重為12.3噸,射程範圍和第一種方案一致,但它的總攜彈量卻達到了80發(主要是減少了承載座鈑和收放執行部件的重量),同樣配有一挺7.62mm PKT機槍,但是和迫擊炮同軸設置。顯然,第二種方案的技術層次是很高的,不但能實現迫擊炮的全自動裝填,也提高了作戰時炮手的防護能力,這種方案與西方國家在後期研製的封閉炮塔120mm自行迫擊炮也屬於同一種類型。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如果蘇軍真裝備了第二種方案的迫擊炮,那麼和它比較起來,美軍的M121就是個渣嘍

除了這兩種方案之外,還提出了一種採用MT-LB式履帶裝甲輸送車的底盤,搭載M-120式迫擊炮的方案,該方案與第一個方案基本一樣,也是敞頂式,採取手動炮口裝填,底盤底部設置座鈑,這個方案自重為12噸,攜彈60發,射速仍為10發/分。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採用“敞頂式”的MT-LB底盤120mm自行迫擊炮方案

在60年代末期,蘇軍為避免專用步兵戰車底盤的濫用,考慮到了製造成本,提出不再將BMP-1履帶底盤作為其他武器系統的機動平臺,因此前面的兩個研製方案均宣告淘汰。而第三個設計方案,由於“敞頂”在作戰時缺乏對炮手有效的防護,蘇軍高層認為其不適應“核、生、化”條件下的作戰,因此也未採用,但是在70年代末期,該方案在換裝M-120的替代品——2B11式120mm迫擊炮後,蘇聯將其生產許可交付給了華約其他成員國,如保加利亞、波蘭和拉脫維亞等國,由他們生產裝備(到目前仍在裝備使用)。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保加利亞在蘇聯生產許可基礎上開發的MT-LB底盤迫擊炮,加裝了後坐裝置

以上三個設計方案在推出不久,蘇軍高層決定以新列裝不久的2S1式122mm自行榴彈炮的底盤發展120mm自行迫擊炮。 該項目由蘇聯“海燕”中央研究所第21部門承擔完成,他們是將上述第二種基於BMP-1底盤封閉炮塔設計方案中後膛裝填火力部分的俯仰耳軸直接安裝在了2S1自行榴彈炮的耳軸座上,雖沿用了2S1的全封閉炮塔,但仍採用了原設計方案中迫擊炮的閉鎖機構以及炮身反後坐裝置。為減少戰鬥艙的火藥燃燒廢氣量,在滑膛迫擊炮的炮身中段增設了一套和其它自行火炮結構類似的抽菸裝置。為提高射速,仍然採用了那套液壓氣動蓄能器式快裝彈鼓。新的自行迫擊炮自重為14.5噸,身管長為14.2倍口徑,炮塔可旋轉,具有360°射向,其發射老式120mm迫擊炮彈最大射程為7.1公里,發射新型迫擊炮彈可達9公里。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已接近批量生產狀態的2S8式迫擊炮,沿用了2S1榴彈炮的全封閉炮塔

新的自行迫擊炮完成了樣炮製造並在1977年通過了測試,軍方已經將其定型為了2S8式。眼看著最終測試已取得一定成果時,豈料“半道上殺出個程咬金”,就在2S8研製測試階段的同時,蘇聯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和彼爾姆機械製造廠(主要負責履帶底盤部分)也正在聯合積極研發一種用於滿足空降兵需要的120mm自行火炮。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研發的這種火炮為線膛結構,能夠使用普通的120mm迫擊炮彈和一種新式的刻槽彈帶榴彈,它在研發過程中的成功測試引起了蘇聯陸軍指揮高層的注意,他們在進一步瞭解這種火炮結構性能後認為其更能適應陸軍機動作戰部隊的作戰任務,也希望接收相同的火炮系統。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早期的120mm刻槽榴彈,包含了一個發射藥筒

經過進一步的測試,蘇聯陸軍發現新的120mm線膛自行火炮在炮彈爆炸時破片的分佈更為均勻,因此它的射擊效率比同口徑的老式迫擊炮提高了2~2.5倍,而且刻槽彈帶榴彈的破片在飛散時仍有較高存速,能夠明顯提高殺傷能力。同時,這種榴彈也有更高的初速,能夠射擊更遠的目標。此外,原有的滑膛迫擊炮結構也限定了它的現代化改進潛力。正因為如此,蘇聯國防工業部認為進一步研製2S8自行迫擊炮已不適時宜。因此,在1977年7月,在跨空降兵和陸軍兩個軍種的會議上,簽署了一項決定,正式宣佈終止2S8自行迫擊炮的項目,將為陸軍營級炮兵尋求新的120mm線膛火炮展開新一輪的論證研製工作。而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設計的這一款線膛自行火炮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2S9式120mm自行迫榴炮。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120mm線膛火炮經過測試,刻槽高爆榴彈的性能遠高於老式迫擊炮彈

提到2S9式120mm自行迫榴炮,就又要提到法國在1964年推出的MO-120-RT-61式120mm線膛迫擊炮。它在定型裝備不久,法國人也對這種迫擊炮進行了大量的出口宣傳,稱這種迫擊炮的炮彈殺傷效果不遜色於北約的標準155mm高爆榴彈。蘇聯軍隊的高層和蘇聯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對這種性能優異的迫擊炮也十分感興趣,之後引進了RT-61式迫擊炮技術並進行了少量試製,在當時也有蘇軍內部人士提出野戰炮兵也裝備這種120mm線膛迫擊炮但未獲得批准。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法國人研製的MO-120-RT-61迫擊炮,差點兒就搶了蘇聯自研迫擊炮的風頭

1972年,為空降部隊開發120mm口徑的自行迫擊炮項目在使用新研製的傘兵戰車(即後來的BMD-1)底盤加裝122mm榴彈炮(2S1式122mm自行榴彈炮身管)和M-120式迫擊炮均失敗後,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正式接手了該研製項目。他們遂即提出了借鑑法國MO-120-RT-61式120mm線膛迫擊炮及配套炮彈的思路,採取封閉炮塔結構,重新設計火炮尾部裝填的新型炮閂密閉結構和尾管式發射藥,加裝反後坐裝置,使火炮用較輕的底盤能夠承載。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採用BTRD傘兵輸送車底盤安裝122mm榴彈炮由於後坐力巨大,顯然是行不通的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蘇軍對各類支援火炮的直瞄反裝甲能力是要求很高的

1974年,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在伏爾加格勒拖拉機廠的協助下,將新研製的120mm火炮安裝在了BMD-1傘兵戰車的改進型——BTRD履帶式傘兵裝甲人員輸送車的底盤上,製成了第一款迫榴樣炮,被定名為“諾娜-S”(NONA-S),在通過一系列測試後,達到了蘇軍空降兵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被正式定型為2S9式120mm自行迫榴炮,其火炮部分被定型為2A51式。說到這裡,讀者們應該就能搞清楚為什麼蘇軍2S9還能夠發射法國產MO-120-RT-61式120mm線膛迫擊炮配套的線膛迫擊炮彈,因為它們的內膛膛線形式是完全一樣的。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2S9迫榴炮能發射法國線膛迫擊炮彈(右起二),如果追溯緣由,也就不足為奇了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為2S9迫榴炮配備的破甲彈安裝了滑動刻槽彈帶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2S9的炮手在發射前向彈體安裝發射尾管

對於2S9式120mm自行迫榴炮,各位讀者們都應該耳熟能詳,它兼具有直瞄和間瞄射擊能力,它能夠發射M-120式120mm滑膛迫擊炮的老式彈藥,也可以發射為其專門研製的帶刻槽彈帶的彈藥,包括最大射程8.8公里的刻槽榴彈和最大射程12.8公里的刻槽火箭增程彈,以及最大射程7.1公里的滑膛迫彈,如果使用法國產RT-61膛線火箭增程迫擊炮時,2S9的射程可以增加到17 公里。此外為提高2S9的反裝甲能力,還為其配備了帶滑動彈帶的破甲彈。2S9在1981年進入阿富汗參加作戰,展現了很好的火力支援能力。在1985年,蘇聯軍方提出對2S9進行了升級改進,將原來帶彈25發提高到帶彈40發,因此2S9的自重也從8噸相應提高到8.5噸,該型號於1988年定型,被稱為2S9-1。而到了本世紀初,俄羅斯軍隊提出對2S9-1進行現代化改進,配套了格林納斯衛星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系統和火控計算機,改進後被定型為2S9-1M,首批於2007年進入俄羅斯軍隊。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經過改進,2S9-1迫榴炮的攜彈量達到了40發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俄軍後期改進的2S9-1M迫榴炮安裝了數字化設備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在2014年,烏克蘭裝備的2S9還加裝了網格裝甲

2S9系列促成了一代迫榴炮的問世,它的出現在火炮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在蘇軍和後來俄羅斯的營級壓制火炮中佔有非常高的地位,因此以上內容著墨較多。各位尊敬的看客也彆著急,關於俄羅斯的120mm迫擊炮(迫榴炮)的事兒才剛剛進入主題,其他內容也將在中篇的1至2個後續中進行。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

2S9-1M迫榴炮的平射瞬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