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將軍不戰而屈人之兵,兩千年前他靠種田把青海拉入中國的版圖

屯田將軍,不戰而屈人之兵

種田也能打勝仗可能嗎?試看——大器老成的大戰略家趙充國老將軍。

西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原本在青海湖一帶放牧的西羌各部進入金城郡,欲與西域的匈奴勢力聯合,發動叛亂,奪取金城與河西地區,年近八旬的國寶級老將趙充國臨危受命,前往平亂,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趙充國在金城郡以西的河湟谷地(今青海省東部)屯田養兵,恩威並重,分化瓦解,陸續招降了一萬多叛羌,眼看大功告成,卻有兩個不和諧的聲音一直在朝堂中迴響,其聲音之大,讓宣帝不得不對平羌戰略再次做出調整。

這兩個聲音,正是來自那兩個剛被提拔的積極派主戰將領,強弩將軍許延壽和破羌將軍辛武賢。

我們能理解他們的心情。漢帝國承平多年,如今好不容易爭得殺敵立功的機會,趙充國三道屯田奏,又將他們的美夢破滅,有仗都不能打,只能傻傻待在邊疆屯田,換做誰心裡也會不痛快。

強弩將軍還好說,畢竟他軍資尚淺,且為人平實,也不是個太霸道的外戚。可號稱破羌將軍的那位老同志辛武賢,卻一個羌人沒破,豈不自覺慚愧?

所以他們堅持要打,而且天天喊打,一刻都不肯安生。

劉詢很頭疼。一邊是忠心為國的國寶級老將軍,一邊是情義深重的老婆娘家叔叔、和威震邊塞的軍界世族(辛武賢三兄弟及其子都是漢軍高級將領),手心手背都是肉,兩邊都不好得罪。幫理不幫親吧,對自己說不過去;幫親不幫理吧,對天下說不過去。

怎麼辦?

那也只好兩邊都遷就了。趙充國要屯田招降,就讓他去屯田招降。許、辛要殺敵立功,就他們去殺敵立功。另外趙充國的兒子趙卬也跟著去打,讓他也可以多立功好提拔。雙方一體照顧,這叫做剿撫並用,恩威並施,各擅勝場,兩全其美。

果然,這一剿一撫,羌人徹底崩潰了。

強弩將軍許延壽率軍方至,四千餘羌軍不戰而降。

破羌將軍辛武賢對降者不感興趣,他專殺頑抗,一氣竟斬首兩千餘級。

趙卬則兩手並用,招降了千餘人,斬首了千餘人,戰功卻也不小。

與此同時,還有五千多羌軍,竟主動卻跑上門來到趙充國的屯田基地投降了。

好一個趙充國,搞點建設,做做思想教育工作,不費一刀一槍,談笑間,強虜望風歸附。

結果,一兵未出,光種田沒打仗的趙充國,竟然戰功最高。

不動而顯震懾,不戰而揚威武。這,便是屯田除經濟效益外,最大的高明之處。

其實所謂屯田的策略,並不是趙充國首創,但能將其好處分析的這麼透,做的這麼徹底,達到這麼好的效果,趙老將軍算是最牛的一個。

於是這個策略,從此成為了中華民族開發偏遠地區的總戰略總方針,從曹操諸葛亮鄧艾姜維,一直傳承到了現在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黑龍江軍墾農場。明太祖朱元璋說:“屯田之政,可以紓民力,足兵食,邊防之計,莫善於此。趙充國始屯金城,而儲蓄充實,汶享其利,後之有天下者,亦莫能廢,英之是謀,可謂盡心。””明代思想家李贄也說:“屯田,乃千古之策。”

朋友們你們怎麼看待不戰而屈人之兵,歡迎留言評論?

屯田將軍不戰而屈人之兵,兩千年前他靠種田把青海拉入中國的版圖


屯田將軍不戰而屈人之兵,兩千年前他靠種田把青海拉入中國的版圖


屯田將軍不戰而屈人之兵,兩千年前他靠種田把青海拉入中國的版圖


屯田將軍不戰而屈人之兵,兩千年前他靠種田把青海拉入中國的版圖


屯田將軍不戰而屈人之兵,兩千年前他靠種田把青海拉入中國的版圖


屯田將軍不戰而屈人之兵,兩千年前他靠種田把青海拉入中國的版圖


屯田將軍不戰而屈人之兵,兩千年前他靠種田把青海拉入中國的版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