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将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两千年前他靠种田把青海拉入中国的版图

屯田将军,不战而屈人之兵

种田也能打胜仗可能吗?试看——大器老成的大战略家赵充国老将军。

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原本在青海湖一带放牧的西羌各部进入金城郡,欲与西域的匈奴势力联合,发动叛乱,夺取金城与河西地区,年近八旬的国宝级老将赵充国临危受命,前往平乱,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赵充国在金城郡以西的河湟谷地(今青海省东部)屯田养兵,恩威并重,分化瓦解,陆续招降了一万多叛羌,眼看大功告成,却有两个不和谐的声音一直在朝堂中回响,其声音之大,让宣帝不得不对平羌战略再次做出调整。

这两个声音,正是来自那两个刚被提拔的积极派主战将领,强弩将军许延寿和破羌将军辛武贤。

我们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汉帝国承平多年,如今好不容易争得杀敌立功的机会,赵充国三道屯田奏,又将他们的美梦破灭,有仗都不能打,只能傻傻待在边疆屯田,换做谁心里也会不痛快。

强弩将军还好说,毕竟他军资尚浅,且为人平实,也不是个太霸道的外戚。可号称破羌将军的那位老同志辛武贤,却一个羌人没破,岂不自觉惭愧?

所以他们坚持要打,而且天天喊打,一刻都不肯安生。

刘询很头疼。一边是忠心为国的国宝级老将军,一边是情义深重的老婆娘家叔叔、和威震边塞的军界世族(辛武贤三兄弟及其子都是汉军高级将领),手心手背都是肉,两边都不好得罪。帮理不帮亲吧,对自己说不过去;帮亲不帮理吧,对天下说不过去。

怎么办?

那也只好两边都迁就了。赵充国要屯田招降,就让他去屯田招降。许、辛要杀敌立功,就他们去杀敌立功。另外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也跟着去打,让他也可以多立功好提拔。双方一体照顾,这叫做剿抚并用,恩威并施,各擅胜场,两全其美。

果然,这一剿一抚,羌人彻底崩溃了。

强弩将军许延寿率军方至,四千余羌军不战而降。

破羌将军辛武贤对降者不感兴趣,他专杀顽抗,一气竟斩首两千余级。

赵卬则两手并用,招降了千余人,斩首了千余人,战功却也不小。

与此同时,还有五千多羌军,竟主动却跑上门来到赵充国的屯田基地投降了。

好一个赵充国,搞点建设,做做思想教育工作,不费一刀一枪,谈笑间,强虏望风归附。

结果,一兵未出,光种田没打仗的赵充国,竟然战功最高。

不动而显震慑,不战而扬威武。这,便是屯田除经济效益外,最大的高明之处。

其实所谓屯田的策略,并不是赵充国首创,但能将其好处分析的这么透,做的这么彻底,达到这么好的效果,赵老将军算是最牛的一个。

于是这个策略,从此成为了中华民族开发偏远地区的总战略总方针,从曹操诸葛亮邓艾姜维,一直传承到了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黑龙江军垦农场。明太祖朱元璋说:“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赵充国始屯金城,而储蓄充实,汶享其利,后之有天下者,亦莫能废,英之是谋,可谓尽心。””明代思想家李贽也说:“屯田,乃千古之策。”

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待不战而屈人之兵,欢迎留言评论?

屯田将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两千年前他靠种田把青海拉入中国的版图


屯田将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两千年前他靠种田把青海拉入中国的版图


屯田将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两千年前他靠种田把青海拉入中国的版图


屯田将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两千年前他靠种田把青海拉入中国的版图


屯田将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两千年前他靠种田把青海拉入中国的版图


屯田将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两千年前他靠种田把青海拉入中国的版图


屯田将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两千年前他靠种田把青海拉入中国的版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